這是一篇譯文,一篇專業論文的簡介部分。
觀察白色LED光源的光譜圖,發現它們有兩個峰值,注意其中的藍色光,它的頻率雖然在可見光的範圍之內,但自然光中卻沒有這個成分。這個藍光成分由於其發射強度較大,因此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人們主要關心的是它對眼睛及視網膜的傷害。我們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闡明這種LED中的藍光在視網膜傷害中的作用。實驗中採用了多種LED光源,包括市售的LED光源以及四種不同頻率的單色藍光(波長分別為507、473、467及449納米)。實驗中的大白鼠(Wistar)就暴露在這些光源之下。實驗中採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及蛋白質印跡來檢查視網膜。我們通過研究氧化應激、應激反應途徑以及對細胞死亡通路的鑑定,來評估LED所導致的視網膜細胞傷害。
LED光源給視網膜造成了氧化傷害及視網膜損傷。我們觀察到感光細胞的損失,以及非半胱天冬酶依賴型凋亡通路的激活。觀察結果表明,傷害與波長具有相關性。LED對視網膜具有的光毒性,具體表現為感光細胞嚴重損傷,及細胞壞死。
白色LED光源的光譜圖
注釋:
半胱天冬酶:它們參與細胞凋亡、發育、壞死、炎症等許多重要的生理過程。半胱天冬酶是一種少見的非常專一的蛋白酶,它們發揮功能時會特異性地進攻蛋白質中的半胱氨酸殘基和切斷天冬氨酸殘基後面的肽鍵。半胱天冬酶家族的成員於1990年代其陸續被發現,之後對半胱天冬酶的研究持續成為熱點,因為細胞凋亡的異常是造成腫瘤、阿茲海默病等嚴重病症的一個主因。(摘自維基百科)
翻譯說明:
這篇論文刊發在《自由基生物學和醫學》(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雜誌,原文標題為Retinal damage induced by commercial 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文章被正式接受的時間是2015年3月27日,作者Imene Jaadane來自法國巴黎第五大學。
上周發送的周末特刊「壓強引發的思考」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存在鋒利的光,關注的焦點是冷光源是否會對人眼的視網膜細胞造成傷害。鑑於本人僅具有高中水平的生物學知識,因此特求教於我的女兒(複雜系統與腦科學的4年級博士生),她向我推薦了這片文章。這是一篇專業的論文,文中充滿了大量的專業詞彙,我估量了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時間,決定暫將論文的簡介翻譯出來,如果有讀者對這篇論文有興趣,我可以提供完整的原文。
最後,祝大家聖誕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