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波羅登月,這些年來陰謀論一直沒停過。甚至有人專門寫了書,挖掘了登月錄像的蛛絲馬跡,試圖證明美國政府在造假——當年科技發展水平不足以完成登月這麼大的工程。
這些陰謀論是真是假,有道理嗎?
直到今天,我讀了《我要月亮》這本科普繪本,才豁然開朗。
《我要月亮》這本書的作者陣容非常不一般。作者安德列 • 瓦倫特是義大利著名的作家、插畫家,兩次獲得義大利的安徒生獎。而翁貝託 • 圭多尼是義大利太空人、天體物理學家、科普作家,他是歐洲第一個登上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講月球科普和登月那些事兒,翁貝託再合適不過了。
《我要月亮》這本書分為三大單元:
l 月亮神話,講歷史上與月亮有關的人文知識;
l 月球科學,一個完整的關於月球的科普;
l 月球冒險,講述了人類探索月球的全過程。
從博古通今、充滿藝術氣息的講述,過渡到精彩而紮實的科普,整本書讀完酣暢淋漓。
《我要月亮》這本書的豐富程度完全超過了一半的兒童繪本或青少年讀物。這不是一本讀一遍就能把內容瞭然於心的書。這本書更像是為讀者打開了一扇大門,窺見穿越時空、自古至今人類對月亮所有的思考、愛慕、探索。
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猜想,太陽是一個炙熱的天體,月亮只是一團巖石——它們才不是什麼天神。哲學家因瀆神的罪名而被審判。——可他說的可比神話傳說更接近事實呀!
在希臘神話中,赫利俄斯是太陽神,塞勒涅是月亮神,掌管狩獵的女神阿爾忒彌斯出現在上弦月,夜晚與亡靈之神赫卡忒出現在下弦月……
l 科幻
如果你和我一樣,對希臘神話不感興趣,不如讀一下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描述了一個大膽的法國人米歇爾·阿爾當說服兩個美國人——槍炮俱樂部會長巴比凱恩和船長尼科爾一起登月的故事(巴比凱恩和尼科爾還是一對死對頭,倆人全程鬥嘴,超級搞笑)。凡爾納寫下這個小說時,比美國的登月計劃還早上100年。但是故事裡所寫的冒險精神、鑽研精神、以及人們對登月這件事的嚮往和狂熱,幾乎預言了一百年之後的事。
小時候我在讀《從地球到月球》時,我特別好奇,凡爾納像是什麼都懂的樣子,那他關於登月的知識和計劃,有多少是真實可行的呢?
《我要月亮》裡,作者翁貝託作為天體物理學家,從容給出了答案:凡爾納小說裡登月用到的炮彈的彈藥是火棉,而人類後來登月使用的火箭燃料是煤油和液氧(第一級火箭)、液氫和液氧(第二級火箭);凡爾納小說裡主角們飛往月球的直線飛行時間是四天多一點兒,這個也和真實的登月需要的飛行時間相吻合(大概三到四天)。
不過,真實登月和返回的路線相當複雜。作者安德列把整個登月和返迴路線畫出來了,實在是太震撼了!
看過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人看到這本書的插圖一定特別懷念和動容:
這就是電影開頭的神秘巨石和那隻猩猩。而這部電影是1968年上映的,剛好是在人類登月的前一年。前有庫布裡克神作,後有人類登月成功,那個年代的人們實在太幸福了!
l 音樂
《我要月亮》這本書裡有關於月亮的一切。
法國德彪西的《月光》,維也納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
作者甚至把《月光奏鳴曲》的譜子畫了出來,超級浪漫。
讀到這兒我把這兩首曲子又搜出來聽了幾遍,突然想到一首作者沒提到的曲子,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Alessandro Safina的Luna。露娜(Luna)就是義大利語月亮的意思。
如果說貝多芬的月光是湖面上波光閃閃,德彪西的月光是月夜的靜謐朦朧,Alessandro Safina的月光則是詩人在月色如洗的空曠街道漫步,懷古傷今的吟誦。
Luna tu
月亮,你
Che conosci il tempo dell'eternita
能明白時間的永恆
E il sentiero stretto della verita
以及真理的狹隘
Fa piu luce dentro questo Cuore mio
為此你在我心中就更明亮
我太愛這首歌了,對月當歌,唱出了傷感和恢弘。
l 藝術
除了音樂,關於月亮的藝術作品,你能想到什麼?
梵谷最有名的《星月夜》也出現在了書裡,不過作者並沒有貼上原作,而是自己另畫了一幅,少了梵谷作品中夜的陰鬱可怖,多了一份寧靜和溫柔。
梵谷的《星月夜》剛好我也瞎塗瞎畫「臨摹」過。
與月亮有關的人文、藝術、歷史知識,作者介紹了二十多類。人類與月亮之間的情感糾葛盡在書中。在學到新知識的同時,書中所寫也總是勾起我的回憶。平時提到月亮,我似乎沒啥可說的,讀著這本書,我才意識到,我熱愛的科幻作品、我喜歡的音樂、油畫,與月亮之間有著至深的情感聯結。
作者關於月球的這一章科普太精彩了。
從月球起源講起,45億年前的天體忒伊亞撞擊地球,其中一塊碎片進入地球軌道,成了我們後來看到的月球。——航天員從月球採集了月巖,分析表明,月球和地球上某些地區巖石成分相同,驗證了這一猜想。
書中講了「紅月亮」和「藍月亮」的起源:紅月亮是一種特定現象,在月食開始時,太陽光中的藍光被地球大氣層過濾,只剩下紅光,所以我們在日全食能看到血月。而藍月亮只是一個術語,表示一個月裡出現了兩次滿月,藍月亮也被指代罕見的事。
講了月球上的重力、月球上的山海、月相,以及地球的潮汐。
l 地球上的潮汐是怎麼發生的?每天幾次?
看這個圖就知道了,月球的引力使得靠近月球那面地球海水向月球移動,發生漲潮,而地球的另一面,月球對陸地的引力大於對海水的引力,因此海水和陸地也分離了,也發生了漲潮。地球自轉一次24小時,這24小時裡會發生兩次漲潮。
l 月球上有什麼礦產?
作者說,月球上有大量的稀土礦(電子和航天工業特別依賴稀土資源),而地球上的稀土礦主要位於中國境內。所以,其他國家很希望去開發月球上的稀土資源。讀到這裡不禁感慨,地大物博對於我們國家發展高科技和航空業其實是有很大先天優勢的。
l 月球上有冰嗎?
2012年月球勘測軌道器調查顯示,月球極地地區有水冰。將來人們可能在月球上利用水資源分解氧氣和氫氣,建立月球基地,更好地探索外太空。
雖然作者是義大利的太空人,但是他沒有故意說美國政府的壞話。作者梳理了人類為登陸月球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看了這個長長的進程表,你會發現,登陸月球不是傳說中找個地方拍個假錄像那麼簡單的。
太空時代最早的進軍者是蘇聯,蘇聯發射了月球1-3號探測器,到達月球,拍到了月球背面圖像,還把太空人送上了太空,甚至可以艙外行走。
這時美國總統坐不住了,放下狠話,10年內,美國人要登月,而且要安全返回。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NASA、工業和學術界付出了艱苦的努力。阿波羅計劃誕生了。
阿波羅1號慘痛失敗,導致三名太空人喪生。
隨後2號3號沒有執行任務,4、5、6號執行無人任務。
阿波羅7號才開始載人飛行。
阿波羅8號把太空人送到了月球上空——然後就回來了。
阿波羅9號對登月艙做了最終測試。
阿波羅10號把太空人送到了距離月球表面不到20千米的地方——就差一步就登月了,但是10號不會登月,這只是為最終登月做最後一次彩排。
終於,阿波羅11號千呼萬喚始出來,順利登月。美國總統甘迺迪放狠話是在1961年,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是在1969年,十年目標達成。
這還沒完,後面還有阿波羅12、13、14、15、16、17號,在這些登月任務裡,太空人在月球上做了更多的探測和實驗。
作者甚至花了6頁紙的篇幅來畫當時阿波羅11號登月用到的「世界上最大的火箭」。登月的勝利,是無數科學家工程師研究成果的結晶、是人類歷經失敗最後得到的褒獎。
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後說:
「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讀了書中關於登月的種種細節與技術突破,對這句話會有更深的感觸。
講完登月之後,作者還介紹了一個非常科幻的月球計劃。在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拉格朗日點建一個空間站。在拉格朗日點上,月球和地球對這個點的引力相同,所以飛船可以一動不動地停留在這個點上。將來建在拉格朗日點上的空間站可以作為人類探索和開發月球的重要節點、中轉站、能源補充站。
是不是很科幻?但是NASA說未來十年內就要建造這個空間站了!
《我要月亮》這本繪本很有意思。前1/3部分,作者對人文歷史如數家珍,讓讀者誤以為這是一本文人閒談;後2/3大招頻出,關於月球和登月的科普脈絡清晰、細節詳實,天體物理學家、太空人、科普作家的多重身份展現出深厚功底。
如果你想了解關於月球的歷史,這本書裡都有。
如果你想了解人類與月球的未來,閱讀這本書是最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