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自由思潮湧動的年代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因為之前的人們不習慣反抗既有的制度,而是習慣於完善或者是服從。
然而當自由思潮開始盛行之後,反抗成為了主流,對原本既定的秩序的對抗以及徹底的推翻開始變得更加普及了。然而很遺憾,這種改革的力量在美蘇結束了冷戰對抗之後,一點點的趨於平緩,並最終銷聲匿跡。
因此,當蘇聯解體之後,表面上看這是冷戰中兩個對立國家中一方的勝利,然而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這是一次徹底的失敗。
因為蘇聯的解體,理論上來說使得人類社會失去了一次嘗試的機會。此後幾十年,西方資本主義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肆無忌憚的盛行,並最終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以及價值觀。
而在這樣的價值觀體系之下,對於既有的現行制度,人們更加趨向於小範圍內的調整或者是徹底的不調整,而不是進行大範圍內的改變。這對整個人類社會而言是一次徹底的失敗,同時也彰顯了在全球保守主義盛行的今天,敢於反抗的自由思潮是多麼的可貴。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說的就是這樣一種反抗的形式。影片《貞潔堡壘》是一部1973年的西班牙電影。這是一部誕生在上世紀自由思潮盛行的時代的電影,一定意義上也為我們很好地展現了一種自由思潮的思想的具象化。
本片從客觀上來說,非常的工整,工整到基本上可以作為反抗舊制度權威的一種教科書一樣的電影版本。《貞潔堡壘》說的是一個以烏託邦的名義來為自己謀求一種權威性的男人,她帶著一家五口在一個舊房子內居住,並無時無刻不在灌輸一種思想,自己作為父親和丈夫,是一種權威。
同時作為一個權威的存在以及象徵,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說一不二的。在這樣一個高度緊張的氣氛下,他們生活了十八年,以至於大女兒和二兒子開始成年。
於是,當孩子們開始向著成人世界進行探索的時候,這種所謂的營造出來的烏託邦也隨之幻滅了。逐漸成長起來的子女開始對於掌握著一切的父親的權力發起衝擊,並最終獲勝。
這是一出非常工整且赤裸裸的反抗舊有制度,強調人民覺醒的電影。誕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本片,在當時一點也不會讓人覺得意外,然而在今天,當我們用現實的眼光來看待這一行為的時候,只不過會覺得好笑罷了。
本片一部分核心在於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之間的對抗。作為掌握一切權力的父親,自然掌握著整個堡壘裡面的人們的生活日常,包括食物的來源以及食物的分配等等。
因為父親是堡壘與外界接觸的唯一聯繫,因此,堡壘中的人們需要獲取外界信息的時候,只能是通過父親這一唯一來源,而別的人自然不會有任何逾越。因此,掌握了生活必需品分配的父親的人格則代表了堡壘中所有人的人格,他的好和壞直接決定著堡壘中人們的生活是否不與外界脫節。
然而讓人一直保持理智是不現實的。因此,當片中的父親的情緒發生波動的時候,自然會帶給堡壘中的人們一種反向的影響。這種影響最終決定了他們的生存地位。
當你的呼吸或者是其他的生殺大權完全掌握在別人的手中的時候,你是沒有任何的自由可言的。自由是什麼,自然是對於自己可以拒絕的嚴詞拒絕。然而堡壘中的一切卻借用烏託邦的名義進行著反烏託邦得到事實。
父親的權力起初只是用於和外界做切割,然而後來便逐漸的演變為了壓制日漸成熟的兒女們的正常欲望。當這種壓制開始變得不可調和的時候,矛盾就會誕生。然而父親依舊是寄希望與自己的強權鎮壓來繼續維持這種病態的平衡。然而在時間的大潮中,這種處處小心的平衡卻時刻面臨被打破的風險。
當父親長久以來維持的動態平衡被打破之後,整個堡壘作為這座積壓著強權的大廈最終會被摧枯拉朽的外界動搖力量所毀滅。毀滅的速度是不可預知的快。而且已經超出了父親所能承受的範圍。因此,我們在最後看到,當堡壘被「攻破」父親是悵然若失的,而堡壘中生活了這麼多年的人們也是悵然若失的。
父親沒有想到自己苦心經營了十幾年的大廈會輕而易舉地被推倒,而大廈中生活了十幾年的人們也沒有想到,這座看似堅固且宏偉的大廈會以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式最終幻滅。
本片雖然對仗極為工整,然而確實不可多得的擁有者自由思潮的諷刺電影。當我們習慣了《V字仇殺隊》,習慣了《小丑》之後,再來看本片,就會發現,這是一部遠比那些影片更加深刻的電影。
雖然看的人不多,然而看過的人無疑會給好評。畢竟,強權只能鎮壓肉體,真正的靈魂卻是無法被禁錮的。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