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知道,高精度巨型銑床是一個國家工業技術的象徵,而且對於這種裝備,一般都是限制出口的,因為其可以應用於軍事領域也可以給軍事裝備性能帶來很大的提高,而「東芝事件」就是一個例子,蘇聯利用東芝公司的高精度銑床大幅度改善了蘇聯海軍潛艇的噪聲,而美國海軍則第一次喪失了對蘇聯海軍艦艇的水聲探測優勢,直到今天,對於新型的俄羅斯潛艇,美國海軍仍沒有絕對把握去發現它們。

1970年,蘇聯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機械工具展覽會上,曾向丹利機械公司訂購了6臺專供潛艇推進器整形和打光的巨型銑床,但後來因美國海軍的幹涉而作罷。1979年,機會終於到了。當年年末,以全蘇技術機械進口公司副經理為掩護身份的克格勃高級官員奧西波夫通過日本和光貿易股份公司駐莫斯科事務所所長熊谷獨和伊藤忠商社、日本東芝機械公司及挪威康斯堡公司拉上線。後兩家公司合謀,於1982年12月至1983年6月,該公司向蘇聯偷賣了4臺極為精密的大型五軸9餘度數控大型船用螺旋槳銑床,成交額37億日元(當時合計賺1800萬美元)。年後,蘇方又從東芝機械公司進口了研磨機和控制研磨機的計算機修正軟體,用於提高工具機工作性能。這種高約10米、寬22米、重20噸的銑床可以加工重達130噸、最大直徑11米的船用螺旋槳,使誤差降至毫米以下。
這種螺旋槳不僅能提高蘇聯航空母艦的速度而且能降低蘇聯潛艇推進器發出的巨大噪音從而使蘇聯潛艇更難被發現和跟蹤。這種高科技高性能的工具機是由冰島以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和日本等15國組成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籌」)嚴格限制的產品。委員會曾明文規定,具有3軸以上加工能力的數控工具機屬於戰略物資,禁止向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出口。
為了掩人耳目,蘇聯沒有向日本訂購與五軸9餘度銑床相配套的電腦控制系統,而是堅持要挪威的康斯堡貿易公司向東芝機械公司提供4臺NC-2000數字控制裝置,由東芝公司完成總裝後出口蘇聯。蘇聯為此還與康斯堡公司單獨籤訂了秘密合同。這種數控裝置通常不會與「巴統籌」所限制的多軸工具機配套使用,但是只要改變一下配線和電路,就可作為五軸9餘度銑床的數控裝置。此前康斯堡公司已將這種非法轉換的數控裝置,悄悄銷往蘇聯達20臺之多。另外該公司還向蘇聯秘密出口過火炮自動瞄準電腦,是蘇聯秘密交易的老搭檔了。
1981年4月24日,蘇聯和日本的籤約儀式在東芝公司的外貿代理商——伊忠商社駐莫斯科辦事處籤訂了一份保證在供貨時以偷梁換柱的手法提供5軸9餘度銑床的秘密協議書。秘密協議籤訂後一個月,東芝機械公司即向日本通產省申領向蘇聯出口的許可證。申領書偽稱,是用於加工水力發電機葉片的簡易TDP-70/100型兩軸銑床,隱瞞了5軸工具機的高性能從而騙取了通產省的出口許可證書。從1982年12月~1983年6月,東芝公司陸續將上述4臺工具機出口到蘇聯。此外,蘇聯還在1984年秘密向東芝機械公司購買了同樣被「巴統籌」禁售的4軸銑床和12個供5軸9餘度銑床使用的銑刀和超量零部件以及附有可提高工作效率的電腦軟體程序。

本來,東芝公司和蘇聯的交易確實做得相當漂亮,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國家無一發現從日本裝運出去的機械竟然對蘇聯艦艇的製造技術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80年代中期開始,北約各國海軍紛紛報告,蘇聯潛艇和軍艦的螺旋槳噪聲明顯下降,跟蹤難度加大。這使得美國懷疑蘇聯獲得了什麼先進的技術。一直到1985年,東芝公司負責該項目的熊古獨因被公司解僱,向「巴統」總部報告了這一事件,西方國家才展開對此事件的調查,1986年,正式確認了東芝公司違反了「巴統」限制,秘密向蘇聯出口限制級設備的事實經過。儘管涉及事件的責任人事後紛紛辭職,但這次事件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蘇聯人靠著日本進口的幾臺數控工具機,不僅取得在水下與美國爭奪的主動權,同時對美國海軍乃至戰略核力量、作戰方面和西方的防務政策構成了嚴重威脅。

據當時的美國國防部數據顯示,當時的美國的偵察系統已經難以捕捉到噪音很小的蘇聯艦艇,美國200億美元打造的聲吶系統已經成了「聾子」(比如美國海軍在各大海上要道布設的聲吶基陣)。如美國人要研製比當時裝備的各種聲吶更有效的新型探測技術和設備,不算時間的代價,估計也要付出400億美元。面對這樣慘痛的損失,美國人豈能不跳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