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6日,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透過正在維修的佛塔的圍擋,2000多年的古城正遭受著風沙和人為的破壞。
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從去年8月正式開始施工,到目前為止,吐魯番地區的交河古城、高昌古城搶險加固工程已經完成既定目標。
這兩座古城分別位於吐魯番盆地的西側和東側。它們有著2500餘年的歷史。至今,交河還保留著完整的唐代民居;高昌,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遺留了車師、匈奴、鮮卑等24個民族的文字。
「交河」和「高昌」長久遭遇風蝕、周邊農田灌溉、遊人的侵害,發生崖體開裂、城牆崩塌,一度面臨消亡。
自2006年起,相關單位開始對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保護項目投入資金4.2億元,涉及到4個地州,6個縣市的多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計劃8年內完成。其中,6千餘萬元用於故城保護。
新疆重點文物保護項目領導小組執行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梁濤:「古城已經進行了掩體加固,同時用PS抗風化的材料對它進行防風化的處理,對裂縫進行了灌漿。」梁濤表示,希望通過這些維修使其能夠達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一些具體要求,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和管理機構。梁濤希望,已多次進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選序列的交河、高昌兩古城今年能順利入選為世界遺產。
A18-A19版採寫
本報記者 崔木楊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王申
風蝕交河
「交河」每年被吹掉高度13釐米
3月9日,交河故城邊緣的裂縫。最長處有幾十米。
在交河故城,風災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交河故城管理員辦公室內,落滿一層厚厚的黃土,土腥味瀰漫。
「風夾雜黃土呼呼地順著窗縫往裡灌,遊客都嚇壞了。」管理員曹建說,一天前這裡起了一場風,拇指大小的石頭滿天亂飛。交河沉浸在40米/秒的大風中,每年被吹掉的高度平均為13釐米。
「風沙過後,除汽車玻璃全碎以外,迎風面的車漆全部被打掉,和用砂紙拋過光一樣。」跑長途的司機萬國昌說。
風沙中,交河城日漸變矮變薄,同時它又變成了一座危城。它所安身的崖體在不斷開裂。
來自敦煌研究院的搶修隊員郝冬雷,指著腳下一個40釐米寬的裂縫說:「這樣就算危險地帶,在交河城四周有二十多處,每一處都隨時可能塌陷。」
水浸高昌
「20年後,高昌可能塌成一堆黃沙」
3月6日,距高昌故城不到50米處就是農民的水渠。
高昌除了遭受常年風化和氣候侵蝕,農田灌溉造成的破壞不容忽視。
2004年,高昌西南角發生大規模塌陷:一段6米厚,12米高的古牆轟然倒塌。
高昌故城西南角,成片的農田環城而耕,地間渠水蜿蜒閃亮發光。就在一公裡以內,故城牆體大小裂縫達32處,最寬的地方近30釐米,牆內滑坡三處。
鄰近耕田的城牆牆體很脆弱。手摩擦過,斑斑牆體應手而落。
其原因是農田用水滲透至城下,導致邊坡失穩,引發塌陷滑坡。而這種滲透導致的塌陷,往往從古建內部裂起,猝不及防。
「三十年前,牆可不是這樣。」在城周邊接送遊客的司機杜立偉記得,小時候經常來城邊玩,那時城牆堅硬得很,鎬頭刨下去就是一個白點,「老人說是水氣把城牆燻壞了。」「原來的裂縫也就鉛筆粗細,現在已經麻花粗了。」農民王小海指著古牆上一道近三米長的裂縫說,他從河南來此種西瓜已經快五年了,其間發現只要是距離耕地近的城牆就會不斷開裂。近一百年,高昌城坍塌損毀的數量已超過了過去兩千年的總和。
「現狀不變的話,二十年後,高昌極有可能塌成一堆黃沙。」吐魯番文物局文保科科長助理朱海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