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在加斯比奧叢林,世界上最後一隻裏海虎死去。198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向全世界宣布,裏海虎滅絕。裏海虎曾經是老虎的第三大亞種,雄性成年的體重可以達到240公斤,體型僅次於東北虎和孟加拉虎。體毛為黃褐色,尾巴上會有多個黑環,面部存有鬃毛。喜歡躲藏在生長濃密的胡楊林或者蘆葦畔當中,神出鬼沒,人們並不常見到它們。但是最後還是敗在了獵人的算計當中。根據官方通報的數據,世界上最後10隻裏海虎,只有兩隻是正常死亡,其餘8隻都是倒在了獵人的槍口下。
獵人是裏海虎滅絕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當然了也是眾多不幸走向滅絕的其他物種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裏海虎的滅絕還和環境惡化有關係,或者說和樓蘭古城有著緊密聯繫。我們知道樓蘭位於羅布泊西北角,曾是西域的古城,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但是隨著人口快速增加,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廣闊的草原被過度放牧,從而導致土地沙漠化越發嚴重,川流不息變成河床乾涸,繁榮昌盛的樓蘭古城逐年衰敗。
樓蘭是裏海虎的故鄉,樓蘭衰竭,裏海虎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沒有了森林生存空間,再也捕獵不到食物,一隻又一隻裏海虎走向死亡。僅存的一小部分依靠旁邊綠洲的點點希望活了下來,直到1990年人們才發現了裏海虎的存在。但沒過多久,其生存環境進一步被人們惡化,加之大批的獵人加入捕獵裏海虎的行列,最終它們還是沒有能逃過滅絕的命運。我不知道它們在1990年被人類發現的時候,心情是高興還是悲傷?但是從結果來看,可能它們並不願意被人類知曉。
另外,裏海虎的滅絕還和它們捕獵不到食物有很大的關係。裏海虎最主要的食物來源是野豬。曾經的塔裡木河流域是很常見到野豬的,但如今幾乎不太可能。人們大面積開荒,溼地被開發利用,羅布泊逐年乾涸,野豬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數量逐年減少。裏海虎失去了食物來源,它們自然也存活不下去。我國社會科學院的楊鐮教授曾說過,「自然資源的毀壞使得新疆虎早已沒有了生存半徑。」生存半徑,也就是說老虎出去尋找食物的前提,不受人們幹擾、有食物、隱蔽且安全、半徑為10公裡的地方,歸於裏海虎所有。
我麼發現,無論體型多麼高大雄壯的動物,無論爪子牙齒多麼鋒利的動物,無論奔跑速度多麼極快的動物,它們遇到了人類之後,後者說遇到了捕殺者之後生存境地都不會太好,不是瀕危就是滅絕,反正數量永遠都是逐年遞減。筆者認為,或許我們是應該認真反思一下了,為什麼在我們發展越來越好的時候,動物的生活卻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