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估分: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統考在線估分系統_點擊查看(考生可提前註冊,考試結束當天11月5日,直接登錄即可進行在線估分)
一、技巧點撥
(一)正午太陽高度和太陽高度的區別(等太陽高度線的判讀)
太陽高度是太陽光線相對於地面的仰角,正午太陽高度則是正午12時時太陽光線與地表的夾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可以在等太陽高度線圖上加以區別:
(1)一般而言,在等太陽高度圖中,圓圈代表等太陽高度線,圓心為太陽直射點,經過圓心的直線為經線(赤道除外),特別注意不一定是同一條經線,經過圓心的弧線為緯線。如圖中經過圓心的經線過北極點,實為相對的兩條經線。
(2)如果沒有特殊的數字標註,等太陽高度線圖中最大的圓圈就是太陽高度為0°的等太陽高度線,即為晨昏線,而圖中其餘部分各地的太陽高度角均大於0°,因此也可以說圖中所示半球全部為晝半球,一般來說太陽直射經線以東最大的半圓為昏線,以西最大的半圓為晨線,但有數字標註的圖上例外。
(3)示意圖中的中心點為太陽直射點,所以通過該點的經線地方時為12時,通過該點的緯線即為此日太陽直射的緯線,其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根據該緯線可以推知此時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和季節。
(4)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陽直射的經線上,太陽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就東西方向而言,如果太陽直射赤道,則赤道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陽直射其他緯線,此緯線上太陽高度相差多少度,經度的差值一定大於太陽高度的差值。
(5)由於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上太陽高度南北跨度為180°,因此晝半球上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的緯度跨度也是180°。
(二)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1)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確定地方時:當某地太陽高度達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時,就是一天的正午時刻,此時該地的地方時為12時。
(2)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確定當地的地理緯度:當太陽直射點位置一定時,
如果我們能夠知道當地的正午太陽高度,就可以根據「某地與太陽直射點相差多少緯度,正午太陽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規律,求出當地的地理緯度。
(3)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確定房屋的朝向:為了獲得最充足的太陽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與正午太陽所在的位置有關。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正午時太陽位於南方,房屋朝向南方;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正午時太陽位於北方,房屋朝向北方。
(4)判斷日影長短及方向
正午太陽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小,日影越長,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陽。如下圖中各點旗杆日影長短及日影所在方向(圖中是夏至日,經線和緯線的交點是直射點)。
(5)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確定樓距、樓高:為了更好地保持各層樓都有良好的採光,樓與樓之間應當保持適當距離。以我國為例,見圖甲,南樓高度為h,該地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為H,則最小樓間距L為:L=hcotH。
(6)太陽能熱水器的傾角調整:為了更好地利用太陽能,應不斷調整太陽能熱水器與樓頂平面之間的傾角,使太陽光與受熱板之間成直角。其傾角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關係為α+h=90°(如圖乙)。
(7)判斷山地自然帶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況下,由於向陽坡正午太陽高度大,得到的光熱多,背陽坡得到的太陽光熱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陽坡溫度較高,陰坡溫度較低,從而影響到自然帶在陽坡和陰坡的分布高度。
(三)太陽運行軌跡圖判讀
下圖是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陽視運動路線圖,根據此圖可得到如下信息:
(1)全年正午太陽始終位於北方的天空,故該地位於南回歸線以南;
(2)①為6月22日太陽視運動路線,太陽東北升、西北落;②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太陽視運動路線,太陽正東升、正西落;③為12月22日太陽視運動路線,太陽東南升、西南落;(3)設②所在平面與地面的夾角為α,則該地的緯度為南緯(90°-α)。
二、實例
讀某地一年內某時段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圖(其中A對應的日期為6月22日),回答1-2題。
1.該地的緯度可能是( )。
A.0° B.10°N C.10°S D.23.5° N
2.在AB區間內 ( )。
A.該地一直晝長夜短 B.地球的公轉速度一直在變快
C.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 D.太陽直射點正在向北移動
【答案解析】1.B;2.A。第一題,該地有兩次太陽直射現象,且兩次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曲線波谷不對稱,緯度位置應位於0°-23.5°。較小波谷值出現時為太陽直射23.5°N的6月22日,故位于于0°-23.5°N。第二題,在AB區間內太陽直射點從23.5°N難移至該地,北半球一直是晝長夜短,太陽直射點開始難移時,時間靠近7月初,地球公轉速度變變慢。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
回復「範文」,獲取【15篇綜合素質寫作精選範文】
回復「教學設計」,獲取【教學設計答題攻略及案例】
關注QQ公眾號:教育雜談,獲取考試資訊!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