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kindle電子書」免費訂閱我
從17世紀開始,科學飛速發展,超自然力量的地位不再穩固。
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自身規律,而科技的發展實際上並不孤立於社會歷史的發展。
那麼,問題來了,科技想要什麼?
事實上,科學的進步也遵循著自己的一套規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於是,有這麼一個人就出現了。
他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精神教父,據說影響了比爾·蓋茨、史蒂夫·賈伯斯等。
思想無比睿智,越來越多的人正從他的思想中獲得了無數的靈感。同時,他還會告訴你科技將給我們帶來什麼?科技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所以,一本叫做《科技想要什麼》的書就出現了。
KK(凱文.凱利)對它的評價——「這本書改變了我對生活、宇宙和其他一切事物的看法。」
回顧這些年,這一類的科技讀物也有所增加,但它們中的多數並不想要總結史書上的科技,只是一心忙著預測未來。
相比之下,《科技想要什麼》是一本比較紮實的書。
書中,所體現出來的凱文·凱利的思想精髓在於:
用生命特有的眼光,注視那些外在於個體的一切事物,不把它們看成是「死寂」的、無生命的,而是按照生命特有的脈動,與這個世界一同呼吸,積極投身於這個世界無窮的博弈中,擁抱生命,感受生命。
這本《科技想要什麼》,作者預測了未來數十年科技的12種趨勢,包括創造大腦這一得寸進尺之舉。詳細講述了值得我們學習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義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本書還分析了一些比較久遠的科學史事件。比如,白熾燈的發明。
據說,在愛迪生之前已經有人想到了相同的原理,他們用不同形狀的燈絲和電線材料進行實驗,多多少少都獲得了一些進展。
如此說來,愛迪生發明白熾燈並不是開天闢地的成就,他是在前人的積累之後,親自跨過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那個點。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很多,作者採取的是「廣視角」,從一個事件挖掘一系列的演變。
他的新科技理論提供了三種實踐經驗,如:
通過傾聽科技的需求,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準備,迎接必將到來的科技;
通過採用主動融合原則,我們可以駕馭科技,使之發揮大作用;
通過遵從這種類生命系統的長期規則,我們可以獲得它的全部饋贈。
書中,作者將科技說成了有意識的生命。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來打個比方。
比方說,你有一個朋友叫做科技,他有自己的特點、喜好和缺憾。你不能隨意使喚他為你做這做那,但是你可以和他促膝長談,了解他的想法,與他合作共贏。
倘若合作愉快,他就會帶給你很多天才,而這些天才又能讓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讀《科技想要什麼》,不難會發現凱文凱利無疑是一個同科技促膝長談過的人。而這本書,可以看做科技版的唯物史觀。縱觀當下,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書,這樣的視角和高度,這才是一切未來展望的基礎。
該書以史詩般的敘述展開對人類與科技關係的尋根之旅。從遠古到當代,從鄉野到城市,作者從「我的疑惑」開始,「發明我們自己」,傾聽科技之聲,探尋「科技的軌跡」,最終在科技中「尋找歡樂」。
甚至,他以一個科學家的驚人結論來推論人類和科技在某種意義上的一致性。
「無論生命的定義是什麼,其本質都不在於DNA、機體組織或肉體這樣的物質,而在於看不見的能量分配和物質形式中包含的信息。同樣,隨著科技的物質面罩被揭開,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內核也是觀念和信息。生命和科技似乎都是以非物質的信息流為基礎的。」
作者認為,人類賦予了科技人性的一面,如善與美。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推薦,就給辛勤的小編打個賞吧! 讚賞的小夥伴,寫留言留下您的郵箱,這本電子書就可能會在24小時內出現在你的郵箱中哦!
(蘋果用戶長按二維碼,進行讚賞支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