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名單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Rice)共同獲得這一獎項,以表彰三位科學家在發現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來源:THE NOBEL PRIZE
「C肝病毒」鑑定是一場長跑接力賽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哈維·詹姆斯·阿爾特(Harvey J. Alter)和他的團隊發現了「非甲非B型肝炎」,並通過通過黑猩猩實驗(感染這種肝炎的患者,可把疾病傳給黑猩猩)進一步證明,導致這種肝炎的是一種新型病毒。
識別這種新型病毒成為了研究人員的重要任務,然而在之後研究者使用了所有傳統的技術,經過了長達十多年的研究依然無法捕捉到這種神秘的病毒。
轉機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麥可·霍頓 (Michael Houghton) 使用了一種新的分子基因技術來分離C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組,他從患病黑猩猩體內的抗體中找到了一段C型肝炎病毒基因,以此為基礎,向上遊和下遊對比尋找,最終得到十萬個核酸序列。
科學家通常都是先用電子顯微鏡看到病毒,然後才找出基因序列,但C型肝炎病毒是史上第一例先知道基因序列,後來才看到真容的病毒。
C型肝炎病毒 來源:網絡
為了證明C型肝炎病毒本身就能引起肝炎,科學家不得不研究克隆的病毒能否複製並引起疾病。然而,這一過程遇到了諸多阻礙。
培養活病毒是藥物研發的關鍵,由於C肝病毒無法在體外培養,賴斯發明了一個體外分子克隆技術,稱之為「複製子」。
最終,查爾斯·賴斯 (Charles M. Rice) 利用核糖核酸(RNA)證明僅C型肝炎病毒即可引起肝炎。
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and Charles M. Rice
來源:THE NOBEL PRIZE
如果說鑑定C肝的過程是一場長跑接力賽,那麼阿爾特無疑是這場長跑的領跑者,在50年的科研接力賽中,他與眾多科學家們共同協作,最終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
在接受專訪時,阿爾特說道:「這確實是一個長達50年的歷程,我們只有假設,卻無法驗證。在這場非常非常長的研究中,許多科學家堅持尋找,最終我們得到了答案。」
霍頓說:「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在當時的實驗設施和技術遠沒有今天完善,我和團隊在長達7、8年的研究中嘗試了30多種不同的方法,最終成功驗證了C肝的存在。我從17歲開始進行微生物學的學習和研究,從那時起我便覺得能夠發現和研究一種病毒是一件非常值得堅持,非常令我有動力的事情。」
賴斯提到:「我只是眾多研究病毒的科學家之一,我覺得我是作為那些與疾病做對抗的科學家們的代表領取2020年的獎項。」
從發現C型肝炎病毒到確認C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再到證明輸血導致的肝炎可單純由C肝病毒引起,看似只有三步,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耗費了無數科學家的心血,每一步都是跨越式的進步。
來源:THE NOBEL PRIZE
正是這些科學家們對於科研工作的不懈堅持和努力,使得專門針對C肝病毒的血液檢查和新藥研發成為可能,讓每年數百萬人免受C肝感染。
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獎章
來源:THE NOBEL PRIZE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英語: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瑞典語:Nobelpriset i fysiologi eller medicin)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六個諾貝爾獎之一,該獎旨在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證書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於2009年獲獎
來源:THE NOBEL PRIZE
至今,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已被頒發111次,有222人獲得該獎。其中有210名男性以及12名女性;39次由一人獲得,33次由二人分享,39次由三人共享;其中有9年因故停發;二對夫妻獲獎。
來源:THE NOBEL PRIZE
自1901年(距諾貝爾去世5周年)至今,共12名女性科學家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在2015年因發現青蒿素被頒發此獎項,她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
來源:網絡、THE NOBEL PRIZE
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的屠呦呦,創造性地研製出抗瘧新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得對瘧原蟲100%的抑制率,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指明一條方向。
200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名單:
「C型肝炎病毒」已可治癒
病毒性肝炎是人類最常見的人類傳染病之一,目前已被公認的有甲(HAV)、乙(HBV)、丙(HCV)、丁(HDV)、戊(HEV)五種肝炎病毒。
其中,C型肝炎是少數能夠通過藥物治癒的慢性病毒性傳染病。通過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方法將病毒從感染者體內清除,可達到根治和治癒的目的。由於這種病毒具有極強的變異性,針對病毒的疫苗也還在研發中。
來源:THE NOBEL PRIZE
三位獲獎科學家及其團隊取得的成績對C肝治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功鑑定C肝病毒為治癒病人和徹底消滅這個病毒奠定了基礎。使得在這之後的科學家們能夠繼續進行科研工作,並研發出針對病毒的解藥,讓這種「沉默的殺手」無處可藏。
《內科學年鑑》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基於現有的篩查和治療手段,到2036年,C肝將成為罕見病,世界衛生組織也把2030年消滅C肝作為目標。
恆久的堅持造就偉大不朽的傳奇
在醫學史上,迄今為止只有少數的慢性疾病能夠被治癒,C肝正是其中之一。這樣偉大的成就並非一朝一夕完成,而是經由數位科學家歷時數載從每一處細微的變化中發現,從累積的經驗中得出。
每年頒發諾貝爾獎時,獎項得主都會備受關注,大多數人只是看到了得獎時的榮耀和世人的稱讚,而忽略了那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付出和各種艱難險阻。
如今,科學技術越來越完善、人才的發展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支持,相信在未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科研人將會登上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