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依黃河而居160餘年,是黃河下遊的一顆明珠,背依泰山,面向黃河,歷史悠久,文脈深厚。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黃河也成為濟南難以跨越的「天塹」。近年來,濟南「北跨」戰略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北起」戰略開啟了「黃河時代」的新篇章。在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濟南如何發揮好龍頭示範作用?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董彥嶺,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楊志恆和中共濟南市市中區委黨校高級講師周念群對此提出了真知灼見。
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細化落實跨省沿黃區域合作事項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作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濟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產業基礎雄厚、城鎮功能完善、綜合交通網絡發達。董彥嶺認為,在黃河流域城市群布局中,濟南具備更好的發展基礎空間和資源集聚能力。作為省會都市圈的核心,腹地面積廣闊,南北連接長三角和京津冀,東西貫通黃河流域沿線城市。「濟南只有深度融入黃河國家戰略,才能提升其在全國城市體系發展中的位勢,助力山東半島城市群快速崛起,並為解決城市群發育程度不高、協作機制偏弱、轉型升級壓力大等黃河流域共性問題提供成功經驗。」
董彥嶺建議,濟南應通過發揮對外開放、出海港口、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構建有地域特色、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探索黃河流域生態承載、資源約束、產業結構、人才金融要素、創新成果轉化、產業集聚、區域分工協作等方面的綠色發展路徑。下一步應以提升自身實力,發揮引領協同作用為主要目標,堅持中心城市引領、圈層支撐、融合互動原則。
楊志恆建議,濟南應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不斷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化格局,發揮濟南陸路交通樞紐優勢,將融入「一帶一路」、為流域城市群聯通日韓和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便利作為重要抓手,在流域對內對外開放、暢通國內國外雙循環方面發揮龍頭引領作用。此外,要增強濟南與山東半島城市群以及黃河流域其他城市群的產業經濟聯繫,通過產業引進,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布體系和協調分工體系,以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為抓手,細化落實跨省沿黃區域的合作事項,加大在基礎設施、產業聯動、對外開放、生態保護、科技創新、文化教育、機制創新等領域的合作力度。
因地制宜建設文化保護工程 打造黃河特色文化
圍繞打造黃河特色文化,周念群表示,黃河文化以物質、精神、制度等方式呈現在黃河流域的山水大地之間。在山東境內,黃河流域的海岱地區文化自成系列,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一脈相承。在黃河兩岸,保存著眾多的文化遺址和風物遺存,這表明山東黃河流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統。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濟南作為沿黃城市,有責任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打造黃河特色文化。
周念群建議,政府部門要實施黃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程,因地制宜建設文化保護工程,如黃河博物館、黃河文化展示基地等;搭建跨省域的黃河文化交流平臺,構建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學術界要積極開展對黃河文化的研究工作,通過考古等方式挖掘黃河兩岸的文化遺蹟,對黃河、黃河文化、齊魯文化的歷史關係和發展脈絡進行深入探究,對黃河兩岸的文化資源進行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的綜合評估,從文化遺產的恢復性、搶救性、預防性保護等層面提出具體保護措施。在制定黃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時要融入文化因素,凸顯黃河文化特色。
黃河東流入海,在入海口地區與海洋文化交融,形成了黃河文化與海洋文化共同呈現的景象。「我們應以此為基點,把傳統的黃河文化、海洋文化和現代生態文明理念結合起來共同融入山東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去。並根據區域特徵,突出黃河文化、海洋文化和生態文化特色,在黃河兩岸積極打造集生產、生活、旅遊、休閒、健身、觀光、生態保護於一體的黃河風情帶。」周念群認為。
【來源:愛濟南新聞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