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深度解讀半導體封裝技術原理、流程、技術手段

2020-12-05 電子發燒友

  電子封裝是集成電路晶片生產完成後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是器件到系統的橋梁。封裝這一生產環節對微電子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都有極大的影響。按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看法認為,在微電子器件的總體成本中,設計佔了三分之一,晶片生產佔了三分之一,而封裝和測試也佔了三分之一,真可謂三分天下有其一。

  封裝研究在全球範圍的發展是如此迅猛,而它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也是自電子產品問世以來所從未遇到過的;封裝所涉及的問題之多之廣,也是其它許多領域中少見的,它是從材料到工藝、從無機到聚合物、從大型生產設備到計算力學等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新型高科技學科。

  什麼是封裝

  封裝最初的定義是保護電路晶片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包括物理、化學的影響)。

  晶片封裝是利用(膜技術)及(微細加工技術),將晶片及其他要素在框架或基板上布置、粘貼固定及連接,引出接線端子並通過可塑性絕緣介質灌封固定,構成整體結構的工藝。

  電子封裝工程:將基板、晶片封裝體和分立器件等要素,按電子整機要求進行連接和裝配,實現一定電氣、物理性能,轉變為具有整機或系統形式的整機裝置或設備。

  集成電路封裝能保護晶片不受或者少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並為之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條件,以使集成電路具有穩定、正常的功能。

  晶片封裝能實現電源分配;信號分配;散熱通道;機械支撐;環境保護。

  封裝技術的層次:

  第一層次,又稱為晶片層次的封裝,是指把集成電路晶片與封裝基板或引腳架之間的粘貼固定電路連線與封裝保護的工藝,使之成為易於取放輸送,並可與下一層次的組裝進行連接的模塊元件。

  第二層次,將數個第一層次完成的封裝與其他電子元器件組成一個電子卡的工藝。

  第三層次,將數個第二層次完成的封裝組成的電路卡組合成在一個主電路版上使之成為一個部件或子系統的工藝。

  第四層次,將數個子系統組裝成為一個完整電子廠品的工藝過程。

  他們依次是晶片互連級(零級封裝)、一級封裝(多晶片組件)、二級封裝(PWB或卡)三級封裝(母板)。

  封裝的分類

  按照封裝中組合集成電路晶片的數目,晶片封裝可分為:單晶片封裝與多晶片封裝兩大類;

  按照密封的材料區分,可分為高分子材料和陶瓷為主的種類;

  按照器件與電路板互連方式,封裝可區分為引腳插入型和表面貼裝型兩大類;

  按照引腳分布形態區分,封裝元器件有單邊引腳,雙邊引腳,四邊引腳,底部引腳四種。

  常見的單邊引腳有單列式封裝與交叉引腳式封裝;

  雙邊引腳元器件有雙列式封裝小型化封裝;

  四邊引腳有四邊扁平封裝;

  底部引腳有金屬罐式與點陣列式封裝。

  封裝的名詞解釋

  SIP:單列式封裝 SQP:小型化封裝 MCP:金屬鑵式封裝

  DIP:雙列式封裝 CSP:晶片尺寸封裝 QFP:四邊扁平封裝

  PGA:點陣式封裝 BGA:球柵陣列式封裝 LCCC:無引線陶瓷晶片載體

  封裝技術的發展階段

  半導體行業對晶片封裝技術水平的劃分存在不同的標準,目前國內比較通行的標準是採取封裝晶片與基板的連接方式來劃分,總體來講,集成電路封裝封裝技術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前(插孔原件時代)。

  封裝的主要技術是針腳插裝(PTH),其特點是插孔安裝到PCB上,主要形式有SIP、DIP、PGA,它們的不足之處是密度、頻率難以提高,難以滿足高效自動化生產的要求。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表面貼裝時代)。

  表面貼裝封裝的主要特點是引線代替針腳,引線為翼形或丁形,兩邊或四邊引出,節距為1.27到0.4mm,適合於3-300條引線,表面貼裝技術改變了傳統的PTH插裝形式,通過細微的引線將集成電路貼裝到PCB板上。主要形式為SOP(小外型封裝)、PLCC(塑料有引線片式載體)、PQFP(塑料四邊引線扁平封裝)、J型引線QFJ和SOJ、LCCC(無引線陶瓷晶片載體)等。它們的主要優點是引線細、短,間距小,封裝密度提高;電氣性能提高;體積小,重量輕;易於自動化生產。它們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是在封裝密度、I/O數以及電路頻率方面還是難以滿足ASIC、微處理器發展的需要。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第二次飛躍,進入了面積陣列封裝時代。

  該階段主要的封裝形式有焊球陣列封裝(BGA)、晶片尺寸封裝(CSP)、無引線四邊扁平封裝(PQFN)、多晶片組件(MCM)。BGA技術使得在封裝中佔有較大體積和重量的管腳被焊球所替代,晶片與系統之間的連接距離大大縮短,BGA技術的成功開發,使得一直滯後於晶片發展的封裝終於跟上晶片發展的步伐。CSP技術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晶片小而封裝大的根本矛盾,引發了一場集成電路封裝技術的革命。

  第四階段:進入21世紀,迎來了微電子封裝技術堆疊式封裝時代,它在封裝觀念上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從原來的封裝元件概念演變成封裝系統。

  目前,以全球半導體封裝的主流正處在第三階段的成熟期,PQFN和BGA等主要封裝技術進行大規模生產,部分產品已開始在向第四階段發展。

  微機電系統(MEMS)晶片就是採用堆疊式的三維封裝。

  封裝工藝流程

  1.封裝工藝流程 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用塑料封裝之前的工藝步驟成為前段操作,在成型之後的工藝步驟成為後段操作

  2.晶片封裝技術的基本工藝流程 矽片減薄 矽片切割 晶片貼裝,晶片互聯 成型技術 去飛邊毛刺 切筋成型 上焊錫打碼等工序

  3.矽片的背面減薄技術主要有磨削,研磨,化學機械拋光,乾式拋光,電化學腐蝕,溼法腐蝕,等離子增強化學腐蝕,常壓等離子腐蝕等

  4.先劃片後減薄:在背面磨削之前將矽片正面切割出一定深度的切口,然後再進行背面磨削。

  5.減薄劃片:在減薄之前,先用機械或化學的方式切割處切口,然後用磨削方法減薄到一定厚度之後採用ADPE腐蝕技術去除掉剩餘加工量實現裸晶片的自動分離。

  6.晶片貼裝的方式四種:共晶粘貼法,焊接粘貼法,導電膠粘貼法,和玻璃膠粘貼法。

  共晶粘貼法:利用金-矽合金(一般是69%Au,31%的Si),363度時的共晶熔合反應使IC晶片粘貼固定。

  7.為了獲得最佳的共晶貼裝所採取的方法,IC晶片背面通常先鍍上一層金的薄膜或在基板的晶片承載座上先植入預晶片

  8.晶片互連常見的方法有,打線鍵合,載在自動鍵合(TAB)和倒裝晶片鍵合。

  9.打線鍵合技術有,超聲波鍵合,熱壓鍵合,熱超聲波鍵合。

  10.TAB的關鍵技術:1晶片凸點製作技術2TAB載帶製作技術3載帶引線與晶片凸點的內引線焊接和載帶外引線焊接技術。

  11.凸點晶片的製作工藝,形成凸點的技術:蒸發/濺射塗點製作法,電鍍凸點製作法置球及模板印刷製作,焊料凸點發,化學鍍塗點製作法,打球凸點製作法,雷射法。

  12.塑料封裝的成型技術,1轉移成型技術,2噴射成型技術,3預成型技術但最主要的技術是轉移成型技術,轉移技術使用的材料一般為熱固性聚合物。

  13.減薄後的晶片有如下優點:1、薄的晶片更有利於散熱;2、減小晶片封裝體積;3、提高機械性能、矽片減薄、其柔韌性越好,受外力衝擊引起的應力也越小;4、晶片的厚度越薄,元件之間的連線也越短,元件導通電阻將越低,信號延遲時間越短,從而實現更高的性能;5、減輕劃片加工量減薄以後再切割,可以減小劃片加工量,降低晶片崩片的發生率。

  14. 波峰焊:波峰焊的工藝流程包括上助焊劑、預熱以及將PCB板在一個焊料波峰上通過,依靠表面張力和毛細管現象的共同作用將焊劑帶到PCB板和元器件引腳上,形成焊接點。

  波峰焊是將熔融的液態焊料,藉助於泵的作用,在焊料槽液面形成特定形狀的焊料波,裝了元器件的PCB置於傳送鏈上,經某一特定的角度以及一定的進入深度穿過焊料波峰而實現焊點的焊接過程。

  再流焊:是通過預先在PCB焊接部位施放適量和適當形式的焊料,然後貼放表面組裝元器件,然後通過重新熔化預先分配到印製板焊盤上的焊膏,實現表面組裝元器件焊端或引腳與印製板焊盤之間機械與電氣連接的一種成組或逐點焊接工藝。

  15.打線鍵合(WB):將細金屬線或金屬帶按順序打在晶片與引腳架或封裝基板的焊墊上形成電路互連。打線鍵合技術有超聲波鍵合、熱壓鍵合、熱超聲波鍵合。

  載帶自動鍵合(TAB):將晶片焊區與電子封裝外殼的I/O或基板上的金屬布線焊區用具有引線圖形金屬箔絲連接的技術工藝。

  倒裝晶片鍵合(FCB):晶片面朝下,晶片焊區與基板焊區直接互連的一種方法。

  16. 晶片互連:將晶片焊區與電子封裝外殼的I/O或基板上的金屬布線焊區相連接,只有實現晶片與封裝結構的電路連接才能發揮已有的功能。

  先進封裝技術SIP

  隨著物聯網時代和全球終端電子產品漸漸走向多功能整合及低功耗設計,因而使得可將多顆裸晶整合在單一封裝中的SiP技術日益受到關注。除了既有的封測大廠積極擴大SiP製造產能外,晶圓代工業者與IC基板廠也競相投入此一技術,以滿足市場需求。

  SIP的定義

  根據國際半導體路線組織(ITRS)的定義: SiP 為將多個具有不同功能的有源電子元件與可選無源器件,以及諸如 MEMS 或者光學器件等其他器件優先組裝到一起,實現一定功能的單個標準封裝件,形成一個系統或者子系統。

  因此,從架構上來講, SiP 是將多種功能晶片,包括處理器、存儲器等功能晶片集成在一個封裝內,從而實現一個基本完整的功能。

  SOC的定義

  將原本不同功能的 IC,整合在一顆晶片中。藉由這個方法,不單可以縮小體積,還可以縮小不同 IC 間的距離,提升晶片的計算速度。SoC稱為系統級晶片,也有稱片上系統,意指它是一個產品,是一個有專用目標的集成電路,其中包含完整系統並有嵌入軟體的全部內容。同時它又是一種技術,用以實現從確定系統功能開始,到軟/硬體劃分,並完成設計的整個過程。

  隨著封裝技術持續演進,加上終端電子產品朝向輕薄短小趨勢,因此,對SiP需求亦逐漸提升。

  SiP生產線須由基板、晶片、模組、封裝、測試、系統整合等生態系共同組成,才能夠順利發展。反之,若缺乏完整生態系,便難以推動SiP技術具體實現。

  由於SiP技術可將多種晶片封裝於單一封裝體內而自成系統,因此具有高整合性與微型化特色,適合應用於體積小、多功能、低功耗等特性的電子產品。

  以各種應用來看,若將原本各自獨立的封裝元件改成以SiP技術整合,便能縮小封裝體積以節省空間,並縮短元件間的連接線路而使電阻降低,提升電性效果,最終呈現微小封裝體取代大片電路載板的優勢,又仍可維持各別晶片原有功能。因此,高整合性與微型化特色,使SiP成為近年來封裝技術發展趨勢。

  此外,因SiP是將相關電路以封裝體完整包覆,因此可增加電路載板的抗化學腐蝕與抗應力(Anti-stress)能力,可提高產品整體可靠性,對產品壽命亦能提升。

  相較於SoC來說,SiP毋須進行新型態晶片設計與驗證,而是將現有不同功能的晶片,以封裝技術進行整合 。

  大致上來說,現階段SiP常用的基本封裝技術,包括普遍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的Package on Package(PoP)技術,將邏輯IC與記憶體IC進行封裝體堆疊。將主動與被動元件內埋於基板的嵌入式技術(Embedded),以及多晶片封裝(MCP)、多晶片模組(MCM)、Stacking Die、PiP、TSV 2.5D IC、TSV 3D IC等,也屬於SiP技術範疇。

  智慧型手機扮演SiP成長驅動主力

  與個人電腦時代相比,行動裝置產品對SiP的需求較為普遍 。就以智慧型手機來說,上網功能已是基本配備,因此與無線網路相關的Wi-Fi模組便會使用到SiP技術進行整合。

  基於安全性與保密性考量所發展出的指紋辨識功能,其相關晶片封裝亦需要SiP協助整合與縮小空間,使得指紋辨識模組開始成為SiP廣泛應用的市場;另外,壓力觸控也是智慧型手機新興功能之一,內建的壓力觸控模組(Force Touch)更是需要SiP技術的協助。

  除此之外,將應用處理器(AP)與記憶體進行整合的處理器模組,以及與感測相關的MEMS模組等,亦是SiP技術的應用範疇。

  穿戴裝置/物聯網 驅動SiP需求上揚

  全球終端電子產品的發展不斷地朝向輕薄短小、多功能、低功耗等趨勢邁進, SiP的成長潛力越來越大。2015年Apple Watch等穿戴式產品問世後,SiP技術擴及應用到穿戴式產品。

  此外, 在萬物聯網的趨勢下,必然會串聯組合各種行動裝置、穿戴裝置、智慧交通、智慧醫療,以及智慧家庭等網路,多功能異質晶片整合預估將有龐大需求,低功耗也會是重要趨勢。

  封裝技術作為信息產業的重要基礎在在產品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具體來說有封裝市場巨大,決定產品性能、可靠性、壽命、成本等。現代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主要就是電子封裝業的競爭,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工業化的水平。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碳化矽半導體封裝核心技術分析——銀燒結技術
    銀燒結技術也被稱為低溫連接技術,是最為適合於寬禁半導體模塊封裝的界面連接技術之一,是碳化矽模塊封裝中的關鍵技術,也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公布的《2018-2022年全球銀燒結技術發展現狀與投資機遇》報告顯示,晶片與基板的耐高溫、低成本連接技術和可靠性的問題是目前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模塊封裝的關鍵技術。我國第三代半導體模塊耐高溫連接技術以高溫無鉛釺料封裝連接為主,主要的釺料有鋅基高溫釺料、金基高溫釺料、Bi-Ag基釺料和Sn-Sb基釺料。
  • 深度解讀晶片測試:三大機器貫穿全流程,國產設備突飛猛進
    因此,為了及時發現不穩定因素、提高生產良率,測試環節貫穿在集成電路的生產流程裡,測試設備則是其中的關鍵。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來自長江證券的半導體測試設備報告,詳解了半導體測試過程、設備分類、以及國內外市場格局。如果想收藏本文的報告(長江證券-國產替代提速,半導體測試設備率先突圍),可以在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回復關鍵詞「nc371」獲取。
  • 【技術】一文了解TSV封裝技術
    Silicon Via, TSV)技術是一項高密度封裝技術,正在逐漸取代目前工藝比較成熟的引線鍵合技術,被認為是第四代封裝技術。TSV技術通過銅、鎢、多晶矽等導電物質的填充,實現矽通孔的垂直電氣互連。矽通孔技術可以通過垂直互連減小互聯長度,減小信號延遲,降低電容/電感,實現晶片間的低功耗,高速通訊,增加寬帶和實現器件集成的小型化。
  • 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封裝技術發展趨勢及面臨的挑戰
    作者:劉興勝,楊林,張豔春(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陝西 西安,710119)  本文綜述了現有高功率半導體雷射器(其中包括單發射腔,bar條,水平陣列和垂直疊陣)的封裝技術,並討論其發展趨勢。分析半導體雷射器封裝技術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並給出解決問題和迎接挑戰的方法和策略。
  • 一文看懂半導體雷射器的技術發展及應用領域
    一文看懂半導體雷射器的技術發展及應用領域 工程師姚遠香 發表於 2018-06-18 18:15:00 半導體雷射器俗稱雷射二極體,因為其用半導體材料作為工作物質的特性所以被稱為半導體雷射器。
  • 超越摩爾,一文看懂SiP封裝技術
    SIP 封裝製程按照晶片與基板的連接方式可分為引線鍵合封裝和倒裝焊兩種。2.1.引線鍵合封裝工藝引線鍵合封裝工藝主要流程如下:圓片→圓片減薄→圓片切割→晶片粘結→引線鍵合→等離子清洗→液態密封劑灌封→裝配焊料球→回流焊→表面打標→分離→最終檢查→測試→包裝。
  • 熱管理技術系列:半導體電子元器件的散熱解決方案
    主要市場驅動力量包括現有產品的持續強化、人工智慧產品和5G網絡等新興技術的融合,以及汽車和工業電子行業的迅速增長。半導體行業的大部分收入將來自於數據處理類電子(如存儲和雲計算)以及通訊電子(如無線通訊)。
  • 一文看懂半導體檢測設備
    檢測設備相對於中前道的光刻、刻蝕設備來說,絕對製造技術難度相對低,國產廠商更容易突破,但由於涉及到度量衡標準,因此品牌壁壘,以及推廣難度還是較高的。半導體檢測貫穿整個半導體製造過程,可避免製造損失的指數式增長。隨著半導體技術的迅速發展,行業設計能力和製造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一方面使得半導體實現的功能日益強大,另一方面其內部結構的複雜度也不斷提高,檢驗測試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 疊層封裝技術
    、檢測與設備》 摘要 : 首先介紹疊層封裝技術的發展現狀及最新發展趨勢 , 然後採用最傳統的兩層疊層封裝結構進行分析 , 包括描述兩層疊層封裝的基本結構和細化兩層疊層封裝技術的 SMT組裝工藝流程。 0 引言 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以及立體封裝技術的不斷發展 , 電子器件和電子產品對多功能化和微型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小型化趨勢的推動下 , 要求晶片的封裝尺寸不斷減小。根據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 (ITRS), 三維疊層封裝技術能更好的實現封裝的微型化 。
  • 主板用MOSFET的封裝形式和技術 -主板,MOSFET,封裝形式和技術...
    封裝技術是晶片廠商採用的封裝材料和技術工藝,各晶片廠商都有各自的技術,並為自己的技術註冊商標名稱,所以有些封裝技術的商標名稱不同,但其技術形式基本相同。我們先從標準的封裝外形規格說起。一、標準封裝規格1、TO封裝TO(Transistor Out-line)的中文意思是「電晶體外形」。
  • 淺談AI深度學習之於先進封裝的重要性
    由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封裝分會、天水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半導體封裝測試技術與市場年會,於11月8-10日在天水市舉行。隨著半導體的產業熱度不減,本次封測大會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還包括幾乎全部的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大型封測廠商、主流的海內外封測設備提供商。在大會上,聚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CEO鄭軍博士受邀出席,分享了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運用於封裝質量控制、複雜缺陷檢測與分析方面的技術產品進展和落地案例情況。
  • 大功率LED封裝結構及技術原理透析
    一、大功率LED封裝技術原理介紹  大功率LED封裝由於結構和工藝複雜,並直接影響到LED的使用性能和壽命,一直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特別是大功率白光LED封裝更是研究熱點中的熱點。經過40多年的發展,LED封裝先後經歷了支架式(LampLED)、貼片式(SMDLED)、功率型LED(PowerLED)等發展階段。隨著晶片功率的增大,特別是固態照明技術發展的需求,對LED封裝的光學、熱學、電學和機械結構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有效地降低封裝熱阻,提高出光效率,必須採用全新的技術思路來進行封裝設計。
  • 深度好文:大功率半導體雷射器研究進展!
    1 引 言雷射是 20 世紀以來繼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半導體之後人類的又一重大發明。半導體雷射科學與技術以半導體雷射器件為核心,涵蓋研究光的受激輻射放大的規律、產生方法、器件技術、調控手段和應用技術,所需知識綜合了幾何光學、物理光學、半導體電子學、熱力學等學科。
  • IGBT封裝流程及其原理分析,簡潔明了的告訴你如何測試IGBT
    此方法同樣也可以用護檢測功率場效應電晶體 ( P 一 MOSFET )的好壞。   4.IGBT 管的好壞可用指針萬用表的 Rxlk 擋來檢測,或用數字萬用表的「二極體」擋來測量 PN 結正向壓降進行判斷。
  • 查IC網分享異構集成與集成電路封裝技術的演進
    電晶體的集成密度在二維受到限制,這主要是由於柵極長度收縮的減緩,所以才開始使用三位技術。堆疊式內存作為3D晶片就是一個例子,多層相同技術的堆疊,增加了整合密度。「超越摩爾定律」指的是功能密度的增加,將多種技術集成到一個複合器件中。這可能包括晶片和/或封裝的堆疊,使用多種半導體材料和各種電子布線技術,如球柵陣列(BGA)、矽通孔(TSV)、中間層和引線鍵合。
  • 雷射旋切鑽孔技術在半導體行業的應用
    引言隨著工業技術的高速發展,高準確度微小孔應用在各行業中,其發展趨勢是孔徑小、深度大、準確度高、應用材料廣泛(如高強度、高硬度、高韌性、高熔點的金屬、陶瓷、玻璃、高分子材料、晶體等物質)。傳統的微孔加工技術主要包括機械加工、電火花、化學腐蝕、超聲波打孔等技術,這些技術各有特點,但已經無法滿足更高的微孔加工需求。
  • 全球半導體設備格局及趨勢最全解讀!
    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集中度高,主要有美日荷廠商壟斷,國內自給率僅有 5%左右,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隨著摩爾定律趨近極限,半導體行業技術進步放緩,國內廠商與全球龍頭技術差距正在逐漸縮短,我們認為未來 3-5 年將是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黃金戰略機遇期。
  • 【朗迅課堂】晶圓級封裝技術
    由於曝光源利用平行光曝光而不依賴焦點,因此可以利用接近式光刻機結合陰影曝光原理來實現。光刻過程對於接近式掩模對準曝光機的要求包括:高強度、高均勻性、紫外光的波長與光刻膠的敏感波長相吻合、亞微米級的對準精度和在曝光過程中掩模和晶圓之間保持準確可控且一致的間隙。EVG公司的NanoAlign技術以最高的對準精度和解析度以及最低的使用成本為設計理念來凸現全場曝光技術的優勢。
  • 晶片設計從工藝到封裝技術的巨變
    所有這些力量都在推動半導體公司開發新的先進集成電路(IC)封裝技術,以便以日益小型化的封裝提供更高的矽集成度。過去十年,新型封裝技術不斷湧現,如扇出式晶圓級封裝(FOWLP)、堆疊式IC封裝和複雜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以及封裝基板、倒裝晶片互連和矽通孔等,技術進步明顯。   所有這些進步使得IC封裝密度顯著提高,並為電子產品的研發打開了新的機會。
  • 三星率先開發出12層3D-TSV晶片封裝技術
    集微網消息(文/Oliver),三星電子在10月7日宣布,已率先在業內開發出12層3D-TSV(矽穿孔)技術。該技術在保持晶片尺寸的同時增加了內存容量。據介紹,該技術垂直堆疊了12個DRAM晶片,它們通過60000個TSV孔互連,每一層的厚度僅有頭髮絲的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