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的《三體》一直就是IP界的香餑餑,早幾年就有公司把版權買了下來,卻遲遲沒有開拍的進度。現在,《三體》又被美國Netflix買下版權,而觀眾以劇集的方式,再次和《三體》見面。
Netflix從2013年開始涉足原創自製劇領域,先後製作出了《紙牌屋》、《女子監獄》等劇集,已經成了「精品」的代名詞。
這次Netflix買下《三體》,很難讓人不期待。為了讓故事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汁原味,作者劉慈欣將作為顧問製作人,《權遊》的第八季導演將擔任《三體》導演。
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很完美,但問題就出在這個導演上,David Benioff和D.B. Weiss製作的《權遊8》堪稱「經典」,這個「經典」是爛的經典。好好的系列,在最後一季毀得淋漓盡致,當時觀眾的憤怒,小8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讓這兩位「毀經典小能手「來操作《三體》,真的能行嗎?
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外文化背景完全不一樣。看過《三體》的朋友就知道,故事是在中國特有的故事背景下發生的,是外國製作團隊很難完全理解的,哪怕劉慈欣是顧問,但以他一己之力,很難讓整個團隊都明白。
而且,很多小說翻拍時,都會請到原作者當顧問,但原作者在創作中的話語權其實是很低的,就像《權遊》作者在前四季都參與其中,到第五季時就退出了,因為他完全阻止不了劇情的魔改。
國外的團隊拍中國故事,總是容易加入自己的固有印象,不僅有存在偏見的可能性,最後呈現出來的東西也很容易四不像。
就拿最近的《花木蘭》來說,預告已經放出了好幾版,一群中國人別彆扭扭的說著英文臺詞。這是好萊塢大片,用英文無可厚非,但作為中國的經典故事,在中國觀眾心裡,顯然是有些不倫不類的。
交給國外的製作團隊,無可避免會水土不服,但這也是下策中的上策。
因為是科幻小說,《三體》有大量的科幻描寫,這對技術要求非常非常高。不同於《流浪地球》,《三體》本身的體量非常大,如果技術不到位,就容易顯得粗糙。
而且有《流浪地球》這樣的珠玉在前,大家對於中國的科幻電影會有更大的期待,如果達不到觀眾的預期,很有可能會血本無歸。但是國外的特效已經非常成熟,在技術層面沒有太多障礙,這也是《三體》交給Netflix最大的優點。
不管怎樣,期待已久的《三體》影視化終於提上日程,好與壞,就等播出時交給觀眾去評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