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郭玲
西政要建成在全國全球有重要影響的高端法治及社會治理人才培養基地,全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既具有家國情懷,又具國際視野、符合時代需要的優秀人才。
回歸 作為西南政法大學81級的學生,付子堂的法律學術生涯從西政出發,又回到了西政。供圖/西南政法大學
「法之理既在法內,更在法外。我們需要行萬裡路,經萬件事,從沸騰的法律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將『生活中的法』同『書本上的法』理性地結合起來。」這段話印在付子堂所著的《法之理在法外》一書的封面,闡述著這位法學教育者關於「法」的理念。
作為西政81級學生,付子堂的法律學術生涯從西政出發,再回到西政,成為這所中國法學法律人才的搖籃的掌舵者,已經超過10個年頭。
培養怎樣的法律人才?這是付子堂始終在思考的問題。
「78級神話」留下哪些啟示
《小康》·中國小康網:西南政法大學是中國法學法律人才的搖籃。有人評價,西政的「新四屆」(1978級~1981級)是中國法學教育的成功典範,他們的學術或政治成就對中國法治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知道,付校長是西政81級學生,也是西政「新四屆」的代表。您如何看待這一「西政現象」,西政為何可以湧現出眾多法學大家?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學有兩張靚麗的名片,一張是「西政精神」,一張是西政校友。1978年,西南政法學院以改革開放後首批全國重點大學的身份,成為當時全5所政法院校中唯一恢復高考招生的學校。當年全國法律專業招生僅有729人,其中西南政法學院首次以「絕密專業」招收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24名學子。
那時候的西南政法學院可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就是在這種極端艱苦環境中,卻走出一大批優秀人才。每當聽到社會上議論「西政現象」「西政精神」時,我都會不由地想到群星閃耀的78級,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78級師兄師姐們的「歌樂歲月、青春年華」,究竟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有益的啟示?
一是心繫天下,志存高遠。西政78級學生有一個共同特點:經歷過「文革」的磨礪,絕大多數同學上大學之前,都已在農村、工廠、軍營等基層單位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考驗。特殊的成長經歷,使他們有著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患意識,具有獨立思考、求真務實的可貴品格。他們熱愛專業,利用各種機會深入社會實際,緊密結合課堂學習,使知識不斷得到擴充,理想不斷得到升華。
二是博學廣識,與書為友。78級絕大多數同學在上大學之前,沒有趕上讀書的好時光,但在西政4年的學習中,他們始終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珍惜分秒,不敢懈怠,甚至烈士墓、歌樂山、鐵路旁,無一不是他們學習的課堂。
三是恩師情厚,如父如母。西政一直有尊師愛教、師生關係融洽的優良傳統。當時,教學用的是三段式模式:啟發—指導—討論,由此學生和老師之間形成了濃厚的學術討論氛圍,甚至連課間10分鐘老師都會細心解答學生的提問。老師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以一顆慈父慈母般的心,給予學生無限關愛。重慶是著名的「火爐」,盛夏炎熱時,老師們會給參加期末考試的學生們帶去冰棍和自己親手做的綠豆湯。「綠豆湯」,如今已經成了78級同學最為熟悉的表達西政師生情的一個代名詞。
四是學術開明,思想活躍。當代著名的法律文化學者、西政78級梁治平師兄說過:「我的大學之所以無愧於大學之名,是因為她保有一種開放、自由和平等的精神,我曾經在這樣一種精神氛圍中學習和生活,在其中成長,了解世界,認識自己。」
西政78級是群體性成功,而成功的背後留給西政歷史的,就是「西政精神」。他們與當代中國最偉大的改革開放時代一同起步,與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進程一路前行,與鳳凰涅槃後的西政恢復重建休戚與共,他們演繹著精彩,取得了整體性成功,創造了「78級神話」。
帶著「西政氣質」建功立業
《小康》·中國小康網:「西政精神」是「心繫天下、自強不息、和衷共濟、嚴謹求實」,您如何理解「西政精神」?在您看來,它在如今的時代具有哪些意義?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學是一所洋溢著精神特質的大學。據我所知,全國現有的數千所高等學校中,有校訓的比比皆是,但提煉出獨特精神的大學屈指可數。風雨山城,孕育了西政砥礪前行的校訓——博學、篤行,厚德、重法;鍾靈毓秀,凝練了心繫天下的西政師風,自強不息的西政學風,嚴謹求實的西政教風,和衷共濟的西政校風。一以貫之的師風、學風、教風和校風,熔鑄成生生不息的「西政精神」。
我在每年的畢業典禮上都會送學生們 「西政精神」,讓他們帶著「西政精神」走向社會和未來的人生。「心繫天下」意味著寬闊胸襟、責任擔當,「自強不息」意味著成長根基、發展動力,「和衷共濟」意味著相濡以沫、同心協力,「嚴謹求實」則體現了一種為學原則、一種做事態度、一種做人品格。
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終於正式頒布。這座中國法律史上的光輝裡程碑,是無數法律人歷經數十年的努力所鑄就的。其中就有我校的資深功勳教授,被譽為「當代民法活化石」的金平老先生。66年前,金平老師與民法結緣,從此立志為中國民法事業發展奉獻一生。他曾三度參與民法典的起草,到今年民法典頒布時已98歲高齡。金平老師的「西政故事」,很好地印證了知行合一的真理性——既要志存高遠,更要奮發行為;別怕路遠,要不停地走,腳下就是光明的未來。可以說,金平老師是「西政之士」的傑出代表。
我希望,從西政走出的每一位「西政之士」,都能帶著「西政氣質」去建功立業,都能永遠保持奮發行為之高遠志氣、奮力作為之無畏勇氣、奮勉修為之赤子心氣。
我深信,在新時代新徵程上,全體西政人必將知危圖強,更加攻堅克難,更加奮發作為,使學校的紅色基因不斷煥發出無限生機,為「西政精神」注入新的時代活力,使西南政法大學這塊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輝。
《小康》·中國小康網:您希望來到西政求學的學子們,在西政學到什麼?您對於他們走入社會又有著怎樣的期待?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學是一所飽涵著文化底蘊的大學。當年,教育部評估專家曾高度肯定我校的兩大辦學特色,即務實教育和論辯文化。進入新時代,論辯文化正在轉型升華,融入了說服與包容的新內涵,體現著共商與共享的新理念,散發出理性與平和的新光輝。對於新一代西政人,我希望學生們能從人類交流的大視角出發,掌握說服技能,善於換位思考;學會以理服人,實現溝通與交流的良性發展。
人類第一部較為系統的法學教科書,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編撰的《法學階梯》。重慶處處梯梯坎坎,大家在山城學以成人,最與「階梯」有緣,應當更加深刻地認識「大學三階」,即大學的三個階段。本科生階段是「初階」,重在積累知識;碩士研究生階段是「進階」,重在運用知識;博士研究生階段是「高階」,重在創造知識。
我希望每位西政學子走出校門後,都能成為「西政精神」的一顆種子,在祖國的各個角落,落地紮根、發芽成長,在「西政精神」的雨露滋潤下,花開四時、生生不息,盡顯堅韌不拔之志。
西政的三次創業
《小康》·中國小康網:翻看西政歷史,就是一部不斷的創業史。在時代的進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創業背景是什麼?
付子堂:西政歷史上經歷了三次創業。1950年初,在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懷下,西南軍政委員會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創辦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學。1953年9月20日,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學政法係為基礎,合併當時的四川大學政法學院、重慶大學法學院、雲南大學法律系、貴州大學法律系、重慶財經學院法律系,在歌樂山下、烈士墓旁掛牌成立西南政法學院,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擔任西南政法學院首任院長。眾多革命前輩,夯實了西政第一次創業的牢固根基,也注入西政鮮明的紅色基因。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學院被迫一度停辦。1977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批准西南政法學院在全國政法院校中率先復辦;1978年2月18日,國務院批准西南政法學院為全國重點大學。這標誌著西政第二次創業正式開啟。1995年4月12日,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西南政法學院更名為「西南政法大學」。
2002年,渝北校區啟用,標誌著西政開始進行第三次創業。2003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首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2007年,法學專業成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012年8月,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同年10月,成為教育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部市共建」高校。2017年12月,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校法學一級學科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法學並列全國第二,共同入圍A級學科。這也是重慶市所有高校、所有學科中唯一入圍A級的學科。
2019年12月24日,我校法學專業入選教育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獲評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我校經教育部批准,新增「新聞學+法學」「法學+工商管理」和「法學+英語」3個雙學士學位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面向全國招生。我校是西部首個獲批該項目的高校,呈現了法學風格卓立、學科多元發展的新格局。
培養怎樣的法律人才
《小康》·中國小康網:在西政70周年校慶大會上,您提到,要從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要出發,從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繼續強化西政辦學特色,著力培養務實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宗旨,西政在培養人才和學科建設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付子堂:我們要不斷尋求新的學科增長點,形成新的發展支點,打造法學一流學科高峰,推進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學科、國家安全學科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等高原建設,構建高峰、高原協調發展學科體系,深入實施法學一流學科鞏固工程、新聞傳播學學科強基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培育工程、新興交叉學科提升工程、學科創新團隊品牌工程,以學科建設帶動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國際交流等聯動發展。
我們要進一步建成在全國全球有重要影響的高端法治及社會治理人才培養基地,全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既具有家國情懷,又具國際視野、符合時代需要的優秀人才。
我們要進一步創新「大科研」工作體系,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主動融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大潮之中,聚焦多學科高度融合團隊建設、高水平學術成果培育、高層次重點基地建設和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形成「崇尚學術、潛心問道」的良好學術氛圍,鑄就優勢與特色並舉的「西政品牌」。
我們還要進一步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大力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統籌建設。銜東協而輻射寰球,拓絲路以遍播法音。
《小康》·中國小康網:新時代的法學教育究竟要培養怎樣的人才?
付子堂: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0年1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推進法治專門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確保做到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
政法院校要牢固樹立習近平法治思想在高校法治人才培養中的指導地位並貫穿始終,具體來說,就是要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實到法治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全方位和各領域。「四化」不僅是總書記對法治專門隊伍的最新要求,也是政法院校新時代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今後,學校將把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內涵和思維方法應用到教學理念、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各環節,努力培養德才兼備、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接班人,為推動法治中國建設作出西政貢獻。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1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