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國政客「獵巫」行動,中國科學家在美如履薄冰

2020-10-20 商丘大嘴巴

最近一段時間,科學界不太安寧。

前不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訪問學者胡海洲回到中國,一個多月前他在美國機場被捕,緊接著又因為檢方找不到證據而被撤訴回國。

幾乎同一時間,三度問鼎馬爾獎的頂級人工智慧學者朱松純也回到了國內,他離開了任教18年的加州大學,回國籌建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

與此同時,世界的另一端,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主任查爾斯·利伯還深陷泥淖之中,今年6月他遭遇了聯邦調查局突如其來的指控。

他是全球納米電子領域的領軍人物,卻因為與國外機構的科研合作,被哈佛大學辭退。

上周,他對哈佛大學發起訴訟,稱其違反了合同。

他們不是個例。

最近兩年,不少外國科學家在美國被"盯上",釣魚執法、威逼利誘,最終被迫失去工作,甚至離開美國。

潮流洶湧,究竟發生了什麼?

是誰步步緊逼,科學家們又該怎麼辦?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哈佛大學化學系主任查爾斯·利伯定義了針對科研人員的行為:"獵巫"行動。"獵巫",這是一個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詞。

"獵巫"成了一種可怕的敘事。當"獵巫"變得肆無忌憚,為剷除異己而捏造的故事逐漸代替了真相。

400多年後,在相信科學、堅持真理的現代社會,"獵巫"行動在美國捲土重來。

這場現代版的"獵巫"行動從何而起?我們要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院長柯林斯講起,"科學不分國界,因為知識同屬於整個人類",這擲地有聲的價值觀曾被他四處標榜,然而也是被他親手顛覆的。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是美國最大的醫學科研機構,隸屬於聯邦政府,直接接受國會的撥款,同時也是美國不少高校、非政府研究機構、醫院科研經費的主要來源。


2018年,國會向柯林斯施壓,必須對外籍科研人員的行動嚴加審查,以維護"國家安全"。


為了保住"錢袋子",柯林斯不得不採取行動,對國會的質疑 "積極回應"。情急之下,國立衛生院的調查開始走樣變形。


首先被國立衛生研究院盯上的,是MD安德森癌症中心。

早在一年前,聯邦調查局就針對可能存在的"竊取科研信息"行為開始調查MD安德森。

然而遲遲沒能找到有力證據。

就在這時,柯林斯帶領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粉墨登場了。

他們向MD安德森癌症中心總裁出示了所謂"調查結果",指控包括頂尖癌症科學家吳息鳳在內的四位外籍科學家"沒有完全披露他們在外國的有償工作"。

言外之意,拿了人家的手短,用科研成果和外國做了利益交換。

國立衛生研究院還沒忘威脅MD安德森:

"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助是給機構的,而不是給研究者的,因此提醒你們注意這些問題的嚴重性。"

換句話說,如果不對這個"調查結果"採取行動,小心你們的"錢袋子"。

要知道2018年MD安德森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獲得1.48億美元,佔其研究經費的大頭。MD安德森只能屈服:"一定會採取行動保護經費"。

MD安德森的行動很迅速,他們快速作出了對中國科學家吳息鳳的"懲罰":停薪留職。

直到這時,連吳息鳳到底做錯了什麼都沒有明確定論。

來看他們的兩項具體指控:

沒有披露所有外國合作者的姓名以及機構

沒有完全披露在外國的有償工作

但細看一下都站不住腳。

所謂的外國合作者,其實吳息鳳在所有已發表論文中均已註明。

至於外國有償工作,調查表明吳息鳳接受了一些中國機構的職位,但沒有從中獲利;她甚至曾經向MD安德森提交過一個醫院客座教授職務的合規審查,但沒有得到過回復。

調查者的沉默是"莫須有"的最好證明,他們拿不出證據做實指控,也說不出哪一條事實違反規定或法律,但在國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層層傳導的壓力下,吳息鳳成為 "背鍋者"。

有人保住了"錢袋子"、有人對"國家安全"交了差,而吳息鳳的人生軌跡卻被徹底改變。

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目標不止是吳息鳳。


幾乎是在對吳息鳳發難的同一時間,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柯林斯給大約10000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機構寫信,警告他們不要在生物醫學研究中受到外國的影響,鼓勵他們就智慧財產權和外國幹預的威脅向當地FBI匯報。

▲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寫給資助研究機構的信件

不知道柯林斯寫下這封信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讓科研機構和聯邦調查局綁定在一起,會發生什麼?

北京大學的一位教授在看到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幕後給柯林斯寫了一封信:

整個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科學家邀請過類似FBI的機構監測"外國幹涉"。以後的科學討論,需要分成"美國"和"外國"嗎?科學學會的年度會議,應該拒絕"外國影響"嗎?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美國國內和國際會議,應該請FBI來監控嗎?

這些話,美國沒有聽進去。相反,他們的表態越來越情緒化。

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多福·雷不遺餘力地在各種場合編造故事:



"有國家通過向美國大學科學家付款,秘密將美國的知識和創新帶回。""這意味著美國納稅人正在為他們的技術發展買單。""他們會利用這些創新削弱美國企業的優勢,損害美國的就業機會。"

聯邦調查局甚至舉辦了一次"學術"峰會,邀請100多家學術機構參加,探討在這件事情上如何讓學術機構與聯邦調查局更好合作……

在美國政客和被政客逼迫的研究機構的"努力"下,一場場新"獵巫"行動被煽動起來。

"巫"被披上新的外衣:"竊取信息""沒有披露外國有償工作""與外國人員存在合作"……原本正常的國際交流合作被妖魔化成威脅國家安全的行動。

紐約皇后學院校長弗蘭克·吳表示,在過去,他很少接到科研人員打來電話尋求律師幫助,但在那段時間卻接到了幾十個電話。

很多人擔心自己的生活會被無緣無故地毀掉。

這些年,喊著"美國優先"的口號,美國的民粹主義抬頭,在國際上成為單邊主義的頭號擁躉,美國打著"國家安全"的幌子,先後在貿易、金融、科技領域肆意踐踏規則,打壓其他國家,而如今,一向強調"無國界"理念的科研領域也被染指。

這種危險的理念,在實際過程中被不斷異化和泛化,真相與真理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政治上的偏見和"先行定罪"。

如美國所願,2018年以來,至少有54位科學家因此失去工作,他們大多是外籍,許多人被迫或者主動離開了美國。

只不過,對美國來說,這真的意味著勝利嗎?

勝利過後?

不分青紅皂白驅趕外籍科學家之後,留給美國的是什麼?

是一個"安全、清潔"的科研環境,還是一地雞毛?

今年6月、7月、9月,在國際科學領域舉足輕重的學術期刊《自然》連發多篇文章,都是表達對美國行為的擔憂,甚至直言"外國科學家大批撤離對美國科學將是巨大的損失"。

▲《自然》雜誌:外國科學家大批撤離對美國科學將是巨大的損失

怎麼理解這種損失?

就拿人工智慧這個新興領域來說,保爾森研究中心統計顯示,在全球人工智慧最頂級的NeurIPS 2019 大會上,共有15920位研究者提交了6614篇論文。

其中,59%的研究者隸屬於美國機構和公司。

但他們之中,真正美國本土的研究者,只佔到了20%,剩餘29%來自中國,18%來自歐洲,還有8%來自印度。

這意味著,許多在美國人工智慧領域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頂尖研究者,是外籍科學家。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集聚了最多的頂尖人才,卻不知道:

20世紀初至80年代末,美國114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40名是外國引進的;

613名科學院院士中,有141名是國外引進人才;

美國大學培養的科學與工程博士,大約1/3都是外國人。

從更長的歷史脈絡看,美國科學家中移民的比例,1960年是7.2%,2007年,是27.5%。

如果美國要把針對外籍科學家的行動擴大下去,無異於自斷臂膀,自己阻斷曾經讓美國強大的一條道路。

美國"成功"驅趕外籍科學家的代價不止於此。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生張文澤告訴譚主:

"從研究的角度上說,現在全球一體化的程度都非常高,每個實驗室的數據通過各種平臺可以很快地分享。如果你人為排斥某個國家的研究者,會在你自己獲取數據、展開研究時造成很多實質性障礙。"

不知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它背後的聯邦調查局、國會有沒有認真算過這筆帳?

"成功"迫使大量外籍科學家離開美國,"成功"阻斷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科研合作,對於美國來說,是值得慶幸,還是值得悲哀?

科學無國界。

美國用實際行動踐踏著自己曾經標榜的理念。

相比之下,那些被"驅逐"的科學家卻展現了另一種格局。

在幾位因"莫須有"罪名離開美國的科學家的表態中,譚主發現了一些細節。

被MD安德森癌症中心"落井下石"的吳息鳳,仍然願意稱其為一家值得尊敬的機構。

面對曾經百般刁難自己的美國,他們都展示出了平和、開放的態度。

為什麼被"污衊"之後,他們沒有將美國視為"敵人"?

一直對科技人才交流頗有研究的李崢,給譚主提到了一個詞,人才環流。

用專業的話說,"人才環流"是人才在流入國與流出國之間信息和技術交換。

可以促使雙方能夠在交換中激發思想,形成創新組織,實現更廣闊的創新應用空間。

簡單點說,"環流"人才對流出國和流入國是雙贏。

這種合作到底有多必要?一個關於疫情之下國際合作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俯瞰全局的視角。

疫情之前的國際合作關係網絡


疫情中的國際合作網絡

研究者利用全球論文資料庫,繪出了這兩幅圖,兩幅圖上的國際合作網絡都盤根錯節。

根據測算,2017年到2019年兩年中,有3.6%的論文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

而僅僅在今年的前4個月中,這一數字上升到4.9%。

即使是在美國的蓄意打壓之下,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科研聯繫非但沒有"脫鉤",反而是更加緊密了。

全球的合作網絡也更是變得稠密。

這些數據背後,是一個樸素的道理:

單獨個人或單個國家難以具備推動科技創新所需的全部條件,也難以在各個領域都佔據領先地位。重大、突破性的科技創新往往需要各國科技人才的通力合作。

在這種不可逆的趨勢之下,到底要以怎樣的格局對待科學,其實已經非常清晰了。

前段時間,人工智慧領域的頂級科學家朱松純離開美國,回到中國,籌建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

回國之後,他依然非常重視國際人才參與自己的研究項目。

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朱松純的實驗室訪學一年多的代季峰告訴譚主:

"朱老師對國際交流一直非常開放,在美國時就和外籍團隊有頻繁合作。"

對這個問題,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也很有感觸。

戴偉是英國人,畢業於牛津大學,他的母校外籍教工佔40%。

現在,他也是一名外籍教授,在北京化工大學任教已經24年了。

戴偉與中國團隊合作,一起開闢了中國的層狀及層柱結構材料研究領域,實驗室也從一間簡陋的小屋變成兩層樓。

被問及為什麼在中國做科研,戴偉說了一句很有哲學意味的話:

"化學是一門關於變化的科學。作為一個熱愛化學的人,我最喜歡的就是變化。而中國的變化速度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

這可能就是科學的魅力,超越狹隘的優先主義,擁抱變化。中國的經濟在變化,中國的產業結構在變化,中國的新業態也在發生變化。這些都是科學創新想法產生、創新的場景,也都是創新成果轉化的土壤。

上個月,戴偉參加了一場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科學家座談會,在會上,他提了這麼一個建議:

"要以年輕人為國際合作的核心,創造有效的國際合作體系,讓他們跟中國一起發展。"

就在當場,習近平總書記說了兩句意味深長的話:

第一句是做法:

要逐步放開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外籍科學家在我國科技學術組織任職,使我國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廣闊舞臺。

第二句是提示:

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是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

當有人蓄意要讓科學變味,其他人要如何面對?

我們已經做出了選擇。


素材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揭秘美國政客的「獵巫」行動
    是誰步步緊逼,科學家們又該怎麼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哈佛大學化學系主任查爾斯·利伯定義了針對科研人員的行為:「獵巫」行動。「獵巫」,這是一個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詞。當「獵巫」變得肆無忌憚,為剷除異己而捏造的故事逐漸代替了真相。400多年後,在相信科學、堅持真理的現代社會,「獵巫」行動在美國捲土重來。這場現代版的「獵巫」行動從何而起?我們要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院長柯林斯講起,「科學不分國界,因為知識同屬於整個人類」,這擲地有聲的價值觀曾被他四處標榜,然而也是被他親手顛覆的。
  • 與美政客污衊中國「隱瞞疫情」不同,美科學家們正為中國澄清事實
    當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美國的一些政客卻依舊不遺餘力的將疫情矛頭對準中國,其中就有操弄所謂的「病毒源自實驗室」的言論,將疫情的責任歸罪於中國,還有鼓吹「中國賠償論」,除此之外,美國政客還頻繁地指責中國「隱瞞疫情相關情況」,這些美國政客的種種行為,其目的無非就是為推卸自身防疫不力的責任
  • 挑戰心理極限 恐怖冒險新作《獵巫行動》上架Steam
    【17173新聞報導,轉載請註明出處】由開發商Andrii Vintsevych帶來的最新恐怖冒險遊戲《獵巫行動》今日正式上架Steam,目前國區售價為33元,支持簡體中文,玩家可以先通過本作的宣傳片來了解一下這款遊戲。
  • 諾獎得主力挺中國,猛烈抨擊美政客偽善做法,直戳美國「痛處」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部分西方政客就不停抹黑中國。如今,諾獎得主力挺中國,猛烈抨擊美政客偽善做法。據中國青年網5月12日報導,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澳大利亞免疫學專家彼得·多爾蒂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政治家不立足於證據,我們科學家基本就認為他們是白痴。」他還將川普政府形容為「新自由主義愚蠢」。
  • 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方大為:華盛頓政客在攀比「對華強硬」
    【環球時報記者 於金翠】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威脅切斷與中國所有關係的言論,讓觀察家們大跌眼鏡。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美國後,美國國內一些政客、媒體的涉華極端言論突然變得密集起來,中美關係也在這樣的氛圍下走向低點。但抗擊新冠疫情需要中美合作,未來兩國發展依然難讓彼此隔離。
  • 這場川普所謂的「獵巫行動」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10月31日,在美國華盛頓,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後中)主持針對總統川普進行彈劾調查程序的決議案投票。(新華社發)   據報導,這項決議案規定了眾議院就彈劾調查進行公開聽證、傳票發放和提問權、提交調查結論,以及就彈劾建議舉行投票等方面的程序和規則。
  • 美政客「甩鍋」中國前言不搭後語 華春瑩精彩反擊
    美政客「甩鍋」中國前言不搭後語 華春瑩連續三天精彩反擊進入正題前,先來看一段對話——蓬佩奧:最權威的專家們似乎都認為新冠病毒系人造,我沒有理由不相信。主持人:但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說,科學界廣泛共識是病毒並非人造或經過基因編輯。蓬佩奧:哦,你說得對,我沒有理由懷疑。
  • 謹防美政客低當量核武器攻擊我南海諸島的五點建議
    為此,美只有對我直接開戰,才能實現美國政客的預定目標。秦安戰略智庫思考,美國政客一種可能的冒險方式,就是利用低當量的核武器,對我南海「種島」進行摧毀新打擊。忘戰必危、未雨綢繆,我們必須思考如何應對這種極端情況。我們有以下思考。
  • 解放軍報:美政客怕真相大白,中國的月亮為何就不能「圓」
    來源:解放軍報圖源:美聯社中國的好,說不得,誰說黑誰。這樣的妖言怪調,成為美國一些政客聲嘶力竭表演的新常態。前不久,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和美國著名企業家比爾·蓋茨,被美國一些政客瘋狂攻擊,其共同的原因有一個:高度肯定中國抗疫表現。
  • 美國政客是時候反省了(觀象臺)
    疫情發生以來,美國某些政客的「光榮政績」主要有兩項:對外,不斷「甩鍋」,抹黑中國和世衛組織;對內,謊稱疫情「完全可控」並消極抗疫。美國某些政客為了一己私利,無視事實真相,罔顧國際道義,違背政治倫理,什麼謊話都敢說,什麼髒水都敢潑,什麼朋友都敢威脅,所作所為一再跌破政治道德和人類文明的底線。
  • 華人生物學家在美遭判刑,抓捕過程細思極恐...
    被埃默裡大學解僱後,李曉江本已全職到暨南大學工作,去年11月,他被通知參加關於此前關閉其實驗室的聽證會而回美,卻在聽證會當天早晨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帶走,怎麼看都像圈套。此外,起訴書提出的「隱瞞兼職」在判決書中並不存在,那麼最初的起訴又是如何成立的?
  • 美政客想講疫情源頭問題?那「美國最黑暗實驗中心」應接受國際調查
    既然美國政客一直要求在疫情源頭問題上公開透明,一直叫嚷要開展調查,美方不能目不見睫,只把矛頭對準別人,應該率先踐行自己的理念。美國應該開放設在美國國內以及世界各地的生物實驗室接受國際社會的調查,尤其是引發眾多質疑的德特裡克堡生物基地。
  • 挑撥中共和人民關係,美國政客過腦子了嗎?(觀象臺)
    12月初,美國政府發布新規,限制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其直系親屬赴美旅行。在此之前,中共黨員和其他中國公民一樣,可以獲得最長10年的赴美旅行籤證。根據新規,中共黨員及其家屬的赴美旅行籤證最長有效期被限制為單月單次入境。消息一出,世人譁然。
  • 從上至下的暴行:英國獵巫運動
    事實上,「歸咎女性」現象自古有之,且不為中國獨有。在今天這篇文章中,作家王梆帶我們回顧一場發生在 16 世紀英國的獵殺「女巫」運動。尋找替罪羊之旅——英國獵巫運動一瞥撰文:王梆一午後一陣疾風,烈陽塗在 St.
  • 外交部回應美政客涉華言論:無視基本事實的惡意攻擊
    有記者提問,據報導,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8月28日參加美智庫大西洋理事會訪談,在中國政治制度、涉臺、涉港、南海等問題上指責中國,並鼓吹利用美同盟體系應對來自中、俄的「挑戰」。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 國際視野丨美國政客操弄「種族主義」,必將自食惡果
    編輯:淺陌審核:樂一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美國人民在不負責任的美國政府的領導下,在死亡生命線上苦苦的徘徊。美國政客操弄「種族主義」,也必將會自食惡果。根據一項數據顯示,在美國,黑人的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率要比白人高得多。「種族主義」再次被美國政客打響。
  • 分裂中國不會得逞,西方政客祝賀蔡英文,中方毫不客氣,強硬回擊
    在川普就任總統以後,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就在不斷升級,一方面,美國軍艦不斷入侵南海,挑釁中國領海主權,另一方面,美國不斷以「間諜」罪名打壓以華為、中信為首的中國科技企業,除此之外,美國國會還通過了所謂的「涉港法案」和「涉疆法案」,對中國內政進行大肆幹涉。
  • ...報導網站「灰色地帶」創始人:美國疫情惡化 美政府「甩鍋」給中國
    美國調查性報導網站「灰色地帶」近日多次刊發報導,揭露部分美國政客就新冠肺炎疫情污衊中國的真相。10日,「灰色地帶」網站的創始人麥克斯·布魯門塔爾在接受央視記者視頻採訪時表示,美國政府對中國通報的疫情信息置之不理,造成了目前美國疫情肆虐的局面。
  • 追求私利的美國政客已經慌不擇路
    不過,美國一些政客依然像睜眼瞎一般視而不見,不斷散播虛假信息,設法推卸責任,已經到了慌不擇路的地步。美國公共衛生局局長傑羅姆·亞當斯直言不諱地指出,在疫情期間最具挑戰性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政治環境中向美國民眾傳遞準確的健康信息。的確,回顧過去十個月,準確的信息成為美國抗疫戰場上的稀缺品。
  • 嫦娥五號進入環月軌道,美政客眼紅嫉妒心起,指責中國正威脅"全世界民主和自由"
    自從美國發動"外交戰",以強硬的態度關閉中國駐休斯敦領事館以後,便開始一步步得寸進尺,將黑手逐漸伸向了兩國學術交流合作領域,以各種理由排擠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由於新籤發的學生籤證數量銳減,不少中國赴美留學生只能滯留國內等待消息。而另一方面,中國的科研人才也遭到排擠,無法繼續在美國待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