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去了兩趟南方,見到了不少種類的山牽牛。
↑圖為黃花山牽牛
山牽牛屬 Thunbergia 是分布於熱帶地區的一個屬,屬內觀賞植物眾多。有趣的是,山牽牛屬的屬名 Thunbergia,與不少植物的種加詞極其相似,如黑松 Pinus thunbergii,珍珠繡線菊 Spiraea thunbergii 等。兩者想必是有什麼聯繫。
查詢資料後得知,原來都是指瑞典植物學家卡爾·彼得·通貝裡 (Carl Thunberg),他對南非、日本植物分類有深入的研究,也是分類學奠基人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的學生和摯友。[1]後人為了紀念他,便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個屬以及兩百多種動植物。
↑圖為大花山牽牛
山牽牛屬的別名也很多,比較搞笑的一個名字是「老鴉嘴」。大花山牽牛→大花老鴉嘴,直立山牽牛→硬枝老鴉嘴,一套上這個名字,喜感就蹭蹭蹭的上去了。
先來看看大花山牽牛 Thunbergia grandiflora,也就是大花老鴉嘴。這是一種非常美麗的藤本植物,花開成串,花朵碩大。常搭配廊架栽植,綠蔭喜人。他的花色是迷人的淺藍色,花冠筒內是黃色,昆蟲來來往往。
↑圖為大花山牽牛
那麼是哪裡像老鴉嘴了呢?原來說的是果實,近圓錐狀的果實成熟後會從中間開裂成兩瓣。
↑老鴉嘴指的就是這個了
直立山牽牛Thunbergia erecta 則是一種小灌木。花比大花山牽牛小一圈,花色藍紫,花冠筒內的黃色顯得格外明亮。他的花冠裂片互相覆蓋,圓乎乎的像個喇叭。花朵也不成串開,而是成雙成對的長在枝頂。
↑圖為直立山牽牛
另外兩種山牽牛花型就相當奇特了。
去華南植物園時見到了黃花山牽牛 Thunbergia mysorensis。在一串花朵上,可以看到花逐漸開放的形態演變。起初是被紅褐色花萼包裹的黃色氣囊,被時間慢慢吹大;盛開的花朵,花冠有5個裂片,裂片呈酒紅色,向後猛的反折,暴露出花冠中央花蕊來。
↑圖為黃花山牽牛
他的花型太過奇特,很難用語言去描述,但看著完全打開的花朵,讓我聯想到四肢後翹,在冰面上滑行的企鵝。
↑圖為黃花山牽牛
紅花山牽牛 Thunbergia coccinea,花型大體上與黃花山牽牛雷同。但花冠只比花萼要大那麼一點點,有那麼一點像口紅。
↑圖為紅花山牽牛
黃花、紅花山牽牛花開成串,花量很大。只是一月份大概不是盛花期,藤架上的垂花不那麼多。
↑圖為紅花山牽牛
如果直接去網上搜索 Thunbergia,出來的結果會是一種園藝植物——翼葉山牽牛「黑眼蘇珊」 (blackeyed Susan vine),學名Thunbergia alata。這種山牽牛攀爬能力不那麼強,在我國更多的被用作地被植物,或是吊籃、擺花。
↑以上為黑眼蘇珊
他的花朵立體感沒有前面幾種那麼強,看起來就是尋常的五瓣兒小黃花。不過花冠中央是黑色的,「黑眼蘇珊」也因此得名。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Peter_Thunberg
作者: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
本作品採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