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了解電子嗎?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正是——電子的舞步

2020-11-29 科學塢

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動力是煤和石油這樣的化工燃料,那麼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是電力的應用了。如今,我們的社會進入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生活更是離不開手機。而這一切的背後都來自電子的舞步。本文老郭就來帶著大家一探電子的奧秘。

一、發現電子

雖然我們無法直接看到電子,但是我們能看到電子的行為是如何對我們的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當然了,首先你得相信電子真的存在。今天的人們當然會覺得電子的存在是天經地義的,它是組成宏觀世界的原子的基本組成粒子之一,這個概念很簡單,而且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我們或者是從小就聽人這麼說過,或者是在中學就學習過。

但是如果我們穿越回到過去,你會發現,直到1897年,約瑟夫·約翰·湯姆遜根據放電管中的陰極射線在電磁場和磁場作用下的軌跡確定陰極射線中的粒子帶負電,並測出其荷質比,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地發現電子。

二、對電子的響應

電子的發現打破了科學界長久以來認為原子不可再分的思想,湯姆遜也因此建立了科學歷史上第一個原子模型——棗糕模型。當然了這個原子結構模型是錯誤的。

12年後,即1909年,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用油滴實驗測出了電子的電荷。同年,在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用氦離子轟擊金箔。發現有很小一部分離子的偏轉角度遠遠大於使用湯姆生假設所預測值。

盧瑟福根據金鉑實驗的結果指出:原子中大部分質量和正電荷都集中在位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當中,電子則像行星圍繞太陽一樣圍繞著原子核。帶正電的氦離子在穿越原子核附近時,就會被大角度的反射。這就是原子核的核式結構。

三、電子的粒子性

電子像「小球」一樣能夠輕易地發生移動。冬天的時候,我穿上厚厚的衣服,踏著雪地走到我的車旁,每一次我都是戰戰兢兢地用手打開車門,幾乎每次我的手都會隨著啪的一聲,傳來一陣刺痛。這是因為車上的電子被我身上帶著的正電荷吸引過來,撞擊到我的手指上。

這些電子迅速沿著我的身體快速運動,附著到我皮膚上的神經末梢纖維膜上的帶正電的鈉離子受到這些負電荷的影響,產生了運動。神經末梢纖維末梢的鈉離子的運動又影響了它附近的鈉離子的運動,鈉離子的波動,傳遞到我的大腦,我就感受到了這次外來電子的移動——釋放靜電。

學過經典力學的朋友都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電子的運動同樣有動能。我們家裡的電爐子就是這個原理。當我們接通電源並按下開關的一瞬間,就在電爐子的電阻絲兩端產生一個電壓。電阻絲中的電子,就像流蕩的河水突然遇到了斷崖形成的瀑布,瘋狂地開始跳躍。

跳躍的電子攜帶著動能,撞擊著沿途路過的原子,把自身的動能傳遞給原子,原子的振動速度迅速提高。我們就能看到電爐子的溫度開始增加。數以億萬的電子的跳躍,就把電場的能量通過撞擊變成了熱能。

如此看上去,電子雖然小,但是與我們的宏觀物體有類似的行為,或者直接說就是具有粒子性。這也是很多早期物理學家的觀點。

四、電子的波動性

我們可能以為,電子的波動性不像粒子性那樣常見,我們平時都看不到電子的波動性行為。其實這是錯誤的。如果你認真地觀察過我們所有的光源,就會發現,不同種類的光源,其發出來的光的顏色都不一樣。

從火把、煤油燈、白熾燈、日光燈,LED燈,太陽甚至遙遠的恆星,每一種光源都有其特定的顏色,用科學術語說就是光譜。而不同的光譜,正是由於電子的特殊行為導致的。對於發光行為的研究也揭開了電子的這種行為——波動性。

前面我們提到了1909年盧瑟福用阿發粒子轟擊金箔發現了原子核結構。1911年,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即行星模型。行星模型認為,原子是由質量很大(幾乎是全部質量)的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構成。

然而,這個模型遇到了困難,因為在電場內做高速運動的電子要向外發出輻射,也就是電磁波。早在1895年無線電報就已經被發明出來,就是利用電場加速電子運動釋放電磁波的原理來實現發報的。行星模型,與已知的電子在電場中的行為相矛盾。

19世紀末,瑞士數學教師巴耳末將氫原子的譜線表示成巴耳末公式,瑞典物理學家裡德伯總結出更為普遍的光譜線公式裡德伯公式。20世紀初期,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黑體輻射現象,提出了量子理論,揭開了量子物理學的序幕。

1913年2月4日前後的某一天,玻爾的同事漢森拜訪他,提到了1885年瑞士數學教師巴耳末的工作以及巴耳末公式,玻爾頓時受到啟發。1913年7月、9月、11月,經由盧瑟福推薦,《哲學雜誌》接連刊載了玻爾的三篇論文,標誌著玻爾模型正式提出。

玻爾模型指出:電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軌道上繞核作圓周運動,離核愈遠能量愈高;可能的軌道由電子的角動量必須是h/2π的整數倍決定;當電子在這些可能的軌道上運動時原子不發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當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遷到另一個軌道時原子才發射或吸收能量,而且發射或吸收的輻射是單頻的,輻射的頻率和能量之間關係由 E=hν給出。

玻爾的理論成功地說明了原子的穩定性和氫原子光譜線規律,但在解釋比氫原子更複雜的原子譜線規律上遇到了困難。

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

他把光子的動量與波長的關係式p=h/λ推廣到一切微觀粒子上,指出:具有質量m 和速度v 的運動粒子也具有波動性,這種波的波長等於普朗克恆量h跟粒子動量mv的比,即λ= h/(mv)。這個關係式後來就叫做德布羅意公式

1927年,柯林頓·戴維森雷斯特·革末在貝爾實驗室將電子射向鎳結晶 ,發現其衍射圖譜和布拉格定律(這原是用於X射線的)預測的一樣。這個實驗就證明了電子有波的性質,肯定了波粒二象性的學說。

五、電子自旋

隨著科學家們對電子、質子、原子等微觀粒子行為的了解,一門科學迅速成長起來,這就是波動力學,也叫做量子力學。由於發現了粒子的波動性,所以現在粒子的行為可以用波動方程來解決,這就是薛丁格方程

在解薛丁格方程的過程中,由於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變化是量子化的,所以引出了主量子數n、角量子數l、磁量子數m,而科學家們很快發現,三個量子數並不能完全描述原子內電子的行為。按照當時量子力學對原子能級的詮釋,角動量J在磁場方向上一共有2j+1種情況,也就是原子光譜會分裂成奇數種可能。

有兩個實驗與此相悖:

1、斯特恩-蓋拉赫實驗:1920年,奧託·斯特恩和瓦爾特·格拉赫發現,銀原子蒸汽通過兩條細縫後,經過一個真空的不均勻磁場,最後在底片上形成兩條黑斑。

2、反常塞曼效應:在弱磁場中的原子,原子精細結構因弱磁場的存在而發生分裂的現象,叫做塞曼效應。最初發現的都是分裂為3條,稱作正常塞曼效應,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能級還能分裂成偶數條,比如鹼金屬原子就分裂成兩條,這在當時的理論圖景下,得不到合理解釋,稱作反常塞曼效應。

1925年G.E.烏倫貝克和S.A.古茲密特受到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啟發,分析原子光譜的一些實驗結果,提出電子具有內稟運動——自旋,並且有與電子自旋相聯繫的自旋磁矩,由此引出了電子的自旋量子數s。可以解釋原子光譜的精細結構及反常塞曼效應 。

電子自旋造成的原子能級細分,我們更多地稱之為原子精細結構,每一個原子的精細結構都不一樣,我們利用原子這一特性,可以測量遙遠天體的元素成分;而電子自旋共振效應,也在很多領域得到應用,尤其是分子生物學當中。

1928年,P.A.M.狄拉克提出電子的相對論波動方程,方程中自然地包括了電子自旋和自旋磁矩。電子自旋是量子效應,不能作經典的理解,如果把電子自旋看成繞軸的旋轉,則得出與相對論矛盾的結果。而愛因斯坦的觀點是,自旋-軌道耦合是狹義相對論的一個直接推論。

後來,科學家們還相繼發現其他基本粒子,也存在同樣的自旋現象。

到這裡,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電子的自旋並非經典的旋轉概念,而是電子的內秉屬性,和質量、電荷的概念是一樣的。之所以叫做自旋,是因為這個概念和經典的旋轉,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結束語

一個小小的電子,帶給我們精彩的生活世界,這源自科學家們對於電子行為的深入了解。我們今天所有的高科技設備,都與這些微小的基本粒子的運動方式有關。正是電子那些精彩的舞蹈,給我們帶來了光、帶來了熱,帶來了資訊時代,更帶來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深刻理解。

對於電子,它不是粒子、也不是波、也不是雲、也不是霧,我們不妨放下想把電子的行為與宏觀物質行為進行對比的想法,電子就是電子,它具有波粒二象性,或者更簡單點,什麼定義都不要做,它就是這個樣子的,它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親愛的朋友們,本文關於電子的話題就寫到這裡了。我是郭哥聊科學,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持續為大家提供高質量的科普文章。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電子?你真的了解電子嗎?專家:沒人真正知道它
    聽起來可能令人驚訝,但沒有人真正知道電子是什麼,正是這個基本問題一直是現代物理學的大部分驅動力,並最終導致了量子場論的發展。要回答「什麼是電子?」這個問題,您會認為第一步是觀察它。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電子對於我們來說太小了而無法觀察到——我們能觀察到的最小的東西是一個原子,甚至是傳統顯微鏡所觀察不到的。
  • 科技改變生活車載電子產品讓出行更省心
    [ZOL汽車電子]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在我們感嘆的同時,生活方式也悄然變化。對於有車一族來說,越來越完備的車載電子產品,再讓我們安全出行的同時,也帶來更加便利舒適的車載生活:不識路——有導航PND幫忙;防碰瓷——行車記錄儀幫你理清事實;跑高速——預警儀幫你規避測速少罰單;而車載一體機的出現,讓更多人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告別了雜亂的車內環境。
  • 人類能觀測到電子嗎?
    透射電子顯微鏡(簡稱透射電鏡),是把經加速和聚集的電子束投射到非常薄的樣品上,電子與樣品中的原子碰撞而改變方向,從而產生立體角散射。散射角的大小與樣品的密度、厚度相關,因此可以形成明暗不同的影像,影像將在放大、聚焦後在成像器件(如螢光屏、膠片、以及感光耦合組件)上顯示出來。透射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可以達到0.1~0.2nm,放大倍數為幾萬~百萬倍。
  • 信息技術改變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未來的生活是什麼?
    如果它發生,電影中的場景將成為我們未來生活中的一個罕見的部分。你知道嗎?所謂的生活教練,就是幫助人們在生活中提高生活能力,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給予受助者其他幫助的專業人士。這個新興職業最早興起於美國,後來在全世界範圍內廣為流傳,近幾年在我國開始普及。
  • 專訪華人科學家張首晟:追尋電子的自旋舞步
    電腦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受制於關鍵元器件的散熱問題,去年剛剛被實驗證實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描述了奇妙的電子「自旋舞步」,有望解決這一問題。這一成果不久前入選了美國《科學》雜誌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主持相關理論研究的華人科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日前在北京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張首晟教授說,有關霍爾效應的研究成果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霍爾效應最初由科學家埃德溫?
  • 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原標題: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中新網7月28日電 蒸汽機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人類的溝通方式,這些偉大的發明深入生活,改變了人類社會。如今,各項新發明新科技層出不窮,其中就可能隱藏著改變世界的力量,今天,小編就為您盤點那些正在或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鮑哲南教授·電子皮膚:改變電子領域的未來
    會後iCANX Talks學術報告小組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博士研究生趙傳真和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崔進京總結了講座的主要內容,並對講座的問答(Q&A) 環節進行了翻譯與歸納。本文共計10000餘字,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相關內容對了解有機電子器件、可穿戴電子皮膚和可植入設備領域有一定的幫助。
  • 柔性電子擁有改變地球的能力嗎?
    十四年前,當時笨重的PC主機還佔據主流,筆記本電腦也才剛剛流行,「像紙一樣薄」的柔性顯示屏可謂是「天方夜譚」一樣的想法,但正是這樣一個極具「未來感」的想法,預示著柔性電子技術的到來。首先,柔性屏非常符合人類對於顯示屏輕薄化的需要。
  • 假如把人類縮小到電子這麼小,人類還能站在食物鏈頂端嗎?
    人類誕生日起發展到現在,已經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了,人類具有一般動物少有的智慧,所以能夠極大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來改造自然和社會,但是如果把人類縮小到電子這麼小,人類還能站在食物鏈頂端嗎?今天我們不妨腦洞大開一盤。
  • 科技改變生活——十項技術顛覆人類出行方式
    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下是未來十年可能改變人們生活的一些科技創新。也許你已經對它們有所耳聞,也許你對其中一些科技感到難以置信。過去的一個半世紀,前所未有的科技創新讓人們的許多想像變成了現實,然而,擁有的更多,人們就希望將更多天馬行空的想像轉化為現實。
  • 電和磁這一對雙胞胎的舞步
    電磁能的應用,不僅僅是能量形式的變化,它帶來的是一場信息的革命,已經深刻改變了我們整個社會的生存模式,甚至正在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管理模式。這是人類由於能源結構變化所帶來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社會變革。本文就要帶著大家談談這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劇變的電和磁,這也是因為,電和磁是一對雙生子,有電就有磁,有磁就有電,無法分開。
  • 劃時代的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人類從蒙昧時代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的科技文明時代,其實就是一部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成長史。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人類不斷探索新領域,學會新知識,知識一點一滴積累,最終爆發釋放出了改變世界的巨大能量,這才有了我們如今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在近代,生產方式、水平集中性提升優化,短短兩百多年的變化比人類歷史上所有變化加起來都要大。
  • 世界是真實的嗎?電子雙縫實驗真的能證實這個宇宙都是假的?
    難道電子處在兩個不同空間?可根據實際情況來看,電子一直處在同一空間同一區域內,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宇宙是虛假的?不知大家是否思考過一個問題:世界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出現在宇宙中的一切是真實的嗎?如今是21世紀,人類已邁入科技時代,對於這個頗為玄幻的問題,大家各有看法。
  • 電子的本質
    被認為是沒有內部結構的電子,當它以極高的能量(至少1兆電子伏)與一個正電子相碰撞,就有可能通過碰撞產生出夸克、膠子、Muon介子、輕子、光子、中微子等各式各樣的亞原子粒子出來,這種現象被稱為「量子審查」,也就是說,粒子的性質隨著它所具有的能量而發生改變。
  • 電子管整流器真的能讓吉他音箱的聲音變得更好嗎?
    許多純粹主義者堅定地認為,不應該在全電子管吉他音箱中使用固態整流器,那麼,整流管和全電子管到底有什麼不同呢?除了在技術人員之間或者是維修店裡,吉他音箱中的整流器一直都是一個不怎麼起眼的神秘部件。然而,在製造商和銷售人員試圖說服您購買他們的產品時,會告訴您他們的吉他音箱效果更好,「因為它使用了電子管整流器「。
  • 電子節能燈是led燈嗎 電子節能燈電路原理圖
    電子節能燈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光源,這種燈的使用壽命非常長,使用的電量非常小,所以現在很多業主家中都會安裝電子節能燈,但是這種燈的價格比普通燈的價格要貴一些,那麼到底購買電子節能燈到底值不值得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電子節能燈是led燈嗎,
  • 量子科技大爆發,人類發現新的熱量傳導方式,或可改變人類歷史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微觀粒子成為了物理學研究的重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量子物理學。量子物理學的應用非常廣闊,通過改變微觀粒子的運動軌跡,我們可以實現一些以前沒有辦法實現的事情。可以說,量子物理學將會讓人類的科技進步一大步。
  • 電子節能燈是led燈嗎?詳解電子節能燈電路原理圖
    電子節能燈是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光源,這種燈的使用壽命非常長,使用的電量非常小,所以現在很多業主家中都會安裝電子節能燈,但是這種燈的價格比普通燈的價格要貴一些,那麼到底購買電子節能燈到底值不值得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電子節能燈是led燈嗎,電子節能燈電路原理圖以及電子節能燈壞了怎麼修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顛覆世界的電子雙縫試驗,是否真的存在造物主,在幹涉我們的人生
    哥本哈根解釋為單個電子同時通過兩條縫隙,讓電子產生幹涉,幹涉條紋清晰的出現,說明電子的確是同時通過了兩條縫隙,電子的波粒二象性讓它通過縫隙時是波,然後與自己幹涉,在屏幕上又展現出自己的粒子性,所以產生幹涉條紋。但是愛因斯坦卻表示了反對態度,單個電子怎麼可能通過兩條縫隙,難道電子會分身術嗎?
  • 什麼是正電子?它與電子是如何作用的?
    如果您在某個特定時刻進行測量,即使完全理解它的運作方式,也無法準確了解其未來屬性的信息。在量子宇宙中,許多物理屬性具有基本的,固有的不確定性。但事實並非如此。管理宇宙的量子規則比僅僅違反直覺的部分更複雜,如海森堡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