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60年代,在蒸汽機的喧鳴聲中人類推開了工業文明的大門,走上一條前所未有的發展道路。
事實證明,人類的這次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僅僅100年後生產力再次迎來了巨大變革,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再次有了驚人的飛躍,同時也實現了之前完全不敢想像的事情,比如翱翔藍天。
文明的發展是永不止步的,當許多人還沉浸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改變時,又猝不及防地被各種先進的技術拉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時代。
此時,地面和星空之間那本來宛若天塹的距離,在科技的影響下似乎也在不斷地縮小著,以至於讓人觸手可及。
而科技發展不僅僅讓人類的探索範圍變大、視野變得開闊,同時也讓人類對地球周圍環境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
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地球當前早已「四面楚歌」。不僅太陽系內部有許多巨大的隕石和小行星在遊蕩,在太陽系外部甚至還有一個完全由隕石和小行星組成的巨大結構——奧爾特雲。
小行星和隕石對地球生命的威脅相信不用過多贅述,因為恐龍的經歷就是最生動、最真實的例子。
為了避免災難重演,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套複雜的防禦體系,將太陽系中已經發現的,有可能會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全部記錄在案。
而在整個系統中,一顆直徑在415米左右,被稱為「阿波菲斯」又或者叫「毀神星」的小行星,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之一。
2004年6月19日,人類第一次在宇宙中發現它的身影。截至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對它進行了近300次的觀察和計算。
在最初的計算中,「毀神星」在2029年4月14日的時候有0.0038%的概率撞擊地球,而後續計算將2029推到了2036年4月13日,概率也從0.0038%驟降至0.0004%。
事實上,事情到這裡還沒完。根據美國夏威夷大學天文學家戴夫·託倫的最新計算,毀神星的運行速度近日突然加快了,這使得它撞擊地球的概率相比之前又有了提高,只不過時間從2036年4月13日延長到了2068年4月12日。
在科學家的計算中,如果毀神星撞上地球,將會產生相當於8.8億噸TNT爆炸產生的能量,這對於人類來說是毀滅性的。
可能這不是百分百的概率會讓你長舒一口氣,但需要注意的是,小行星在宇宙中的速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許多隨機事件都將影響到它們的飛行速度,這就意味著人類的計算並不是肯定正確,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差。
比如在2019年6月2日,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代號為「2019-MO」的小行星。按照計算,這顆直徑160米左右的小行星不會和地球相撞,它會直接從地球旁邊飛過。
但現實和預想出現了很大不同,它不僅沒有從地球旁無影響的飛過,反而以14.9公裡/秒的速度撞進了大氣層。
好在由於質地的原因,它真正進入大氣層前直徑已經不足三米,因此並沒有對地表產生明顯的影響,不然結果真的是不堪設想。
既然毀神星的確有可能撞擊地球,那麼人類做好「迎接」它的準備了嗎?答案是肯定的,由於確實存在撞擊的可能,所以科學家們早已想好了幾個應對它的方法。
第一種,用太陽帆將其推離。所謂的太陽帆是一種以太陽光壓為動力的飛船。因為空氣阻力的存在,太陽帆在地球上可能略顯雞肋,但在近乎真空的宇宙中,太陽帆便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NASA表示,如果屆時毀神星真的會和地球相撞,那麼可以在它身上放置光帆,用光帆產生的推力改變毀神星的飛行路徑,從而避免直接撞上地球。
第二種,直接安裝推進裝置。由於毀神星體積並不是非常大,這讓在其表面直接安裝推進裝置成為了可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安裝推進裝置並不是大幅度改變它的飛行方向,只能使其略微改變。但只要距離足夠遠,這略微改變的一點也能使它不撞向地球。
第三種,使用鏡子反射。提出這種方法的科學家表示,可以在毀神星表面放置一些放大鏡。在強光下,這些放大鏡能夠將其表面一些區域焚毀,產生相反的推力,從而改變它的飛行速度和飛行軌跡,使地球免受撞擊之苦。
第四種,使用核武器。這其實算是最直接的一種處理方法,我們可以將威力巨大的核武器放置在其表面,然後通過爆炸產生的力將其推離原先軌道,從而避免和地球相撞。
如果出現了一些意外,上面的方法還不能讓它避免和地球相撞,那麼我們還剩下最後一種方法——勇敢面對。
當然了,勇敢面對並不意味著放棄,我們屆時可以計算出它撞擊的位置,然後在撞擊點附近放置緩速裝置,爭取將撞擊造成的破壞降到最小。同時還可以在撞擊點附近修建防禦設施,保護附近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總而言之,類似毀神星這樣的小行星在太陽系遊蕩,從某些角度來看是對人類的一種鞭策,畢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類的未來註定要在無垠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