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礫巖體由什麼構造的?
(1)塌陷角礫巖體
塌陷角礫巖體是本區若干大型富礦的控礦構造因素之一。梅山富礦邊部的角礫巖體位於輝長閃長玢巖巖體局部隆起部位的正接觸帶及外接觸帶中,角礫巖主要出現在礦體邊緣呈弧形帶狀分布,寬度幾十米,其形態、產狀和侵入體局部隆起部分一致。角礫絕大部分由圍巖(安山巖)組成。
礦體頂底板斷續分布少量的角礫,富礦中也尚有一些殘存的角礫。角礫大小混雜,礫徑幾毫米一幾米,多數呈稜角狀,個別熔蝕呈次渾圓狀,近圍巖的角礫呈枕狀、矩形、三角形。角礫邊界清楚,為磁鐵礦及部分碳酸鹽充填膠結,礦石中空洞發育(上部空洞多而大,下部空洞少而小)。根據上述特徵可初步認為該角礫巖體的形成可能存在由於巖漿上衝應力和冷卻收縮時引起的塌陷所造成的因素。
姑山含礦角礫巖體地質特徵複雜,其成因爭論較大,目前一致認為是複合成因的。該消礫巖體呈鍾狀,水平切面呈半環形,賦存於輝長閃長巖巖株頂部的接觸帶及其附近,具面型分布特點,形成一個與巖體輪廓大致吻合的鐘狀角礫巖圈。角礫巖在巖體頂部厚達50到160米,沿巖體邊緣向四周逐漸變薄與尖滅。角礫大小不等,礫徑幾釐米至幾米,無分選和定向排列現象,稜角明顯,多數角礫無明顯位移或位移很小(近巖體的砂頁巖角礫巖和混合角礫巖的角礫有明顯位移)。角礫巖按成分可分為砂頁巖角礫巖,輝長閃長巖角礫巖和前兩種巖石組成的混合角礫巖。
塌陷角礫巖體產於閃長玢巖巖瘤頂緣或巖體頂板外接觸帶中。在巖體冷卻收縮過程中,或在該過程中,蘊集在冷卻殼下的大量氣體沿冷縮的張裂隙析出(出溶)或爆發,造成虛脫空間,致使冷卻殼或頂板圍巖失去支撐,向下塌陷,旁側巖石發生平行板狀陷落,形成角礫,並在角礫巖體之上產生一組拱形或錐形張裂隙與剝離裂隙群。巖體緩慢冷卻或氣液逐漸析出,空洞就慢慢加大,拱形裂隙群也逐漸上移。由於空洞是逐漸形成的,因而裂隙的產生也具周期性,下沉的巖石反覆經受錯動,近巖體的巖石下沉周期次數多,裂隙化及角礫化程度也最高,所以就具有明顯的錯動和位移。隱蔽爆發角礫巖體和塌陷角礫巖體是本區某些大型鐵礦床的主要容礦構造,由於本區特定的地質條件,兩種角礫巖體常密切伴生,成因上也有一定聯繫,具一定規模的塌陷角礫巖的形成過程本身包含有「爆破」,而隱爆角礫巖形成過程中必有「塌陷」。因此,二者形成過程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其區別僅在於「爆發」程度。從目前的認識來看,膠結物及蝕變礦化產物中,揮發組分的含量、角礫巖體形態及角礫特徵是重要判別標誌。
(2)侵入角礫巖
這種角礫巖是巖漿機械侵入時,對圍巖衝擊致使圍巖破碎而產生的。它產於衝擊應力集中的部位——侵入前緣。其分布依附於巖體,並嚴格受接觸帶的控制。在巖體和圍巖物性差異大的地方比較發育。本區常見於巖體與石灰巖、砂巖、頁巖接觸帶上,往往呈透鏡狀、似層狀,在巖體凸出及凹入部位發育。角礫巖具有複雜成分,主要為巖體和各種圍巖角礫,並為閃長巖膠結。角礫巖常遭受礦化、碳酸鹽化、高嶺石化和矽化等。角礫大小混雜,並有輕度位移。
侵入角礫巖往往和巖體侵入前後的構造角礫巖複合,構成侵入一構造角礫巖。侵入構造角礫巖的膠結物可以是不同成礦階段的鐵礦,也包含晚期熱液蝕變產物。這種角礫巖體發生於構造應力集中的部位或巖體凸、凹部,其產狀和接觸帶一致,多呈透鏡狀。角礫巖體在淺部厚大,厚度一般為數十米,延深幾十至五百餘米,沿走向延伸幾十至幾百米。內帶的角礫巖部分和巖體自角礫化有關。在形成這種角礫巖的過程中隱爆因素也可能存在。
侵入——構造角礫巖發育於鳳凰山、前鐘山、和睦山等地,是鳳凰山式鐵礦的主要容礦構造。
(3)構造角礫巖
以斷層角礫巖為主要內容的構造角礫巖呈線狀分布,成分複雜,礦石類型常有對稱分帶現象,即礦體中心多為塊狀礦石,向兩側為角礫狀礦石,網脈狀礦石,直到網脈礦化帶。和睦山一龍山一帶,構造角礫巖比較發育,主要出現於近礦體上盤圍巖的破碎帶中,部分見於巖體中。如龍山291號鑽孔,孔深800米處,見2米厚的構造角礫巖發育於巖體中,角礫中長石呈碎裂狀,局部呈糜稜狀,其上另一個破碎帶中,礦化顯著,鐵礦中夾雜閃長巖角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