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裂隙構造是什麼?
礦床構造主要是指控制礦化及礦體分布的構造。本區控制礦化及礦體分布的構造(以下簡稱控礦構造)多數是複合成因的,往往是在原生構造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控礦構造中大量發育的各種角礫巖,不僅是找礦的重要標誌,而且還是探索礦床成因的重要現象。下面就以巖體原生構造為主要內容,介紹與次火山巖體有關的的構造。
(1)邊緣冷縮裂隙帶
產於巖體的接觸帶內側,由密集的層節理帶組成,並伴有斜節理。當巖體進一步冷卻時,這些裂隙張開,充填透輝石(陽起石)——磷灰石——磁鐵礦等礦物組合,形成小型富礦脈。
(2)層帶狀冷縮裂隙帶
是本區賦存於巖株內帶的大型貧鐵礦所特有的容礦構造,該構造也往往是複合成因的。吉山、陶村、南山深部的大型貧礦具有層帶狀特徵。如吉山露天採場上可見到局部的隱蔽爆發及崩塌現象,並複合有北西西向的成礦前斷層。南山鑽孔中經常見到角礫巖、杏仁構造(氣孔為磁鐵礦、磷灰石充填),顯微鏡下還可見到長石折裂處為磁鐵礦微脈穿過。但礦床主體是由相間成層的、產狀平緩的細脈浸染狀——「角礫狀」貧礦和完整(裂隙化)的輝長閃長玢巖組成,前者由網脈狀、碎裂狀輝長閃長玢巖經礦化和強烈蝕變交代而成。
層帶狀冷縮裂隙帶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冷縮裂隙,多產於較大巖體的隆起部位。由於巖體較大,埋藏稍深(與小巖瘤比較),不同地段冷凝先後不同,逐步逐段「退縮式」冷卻,致使裂隙系統愛育也不均勻,裂隙發育帶與裂隙不發育巖帶平行相間出現,形成層帶狀構造。當有些陡直的張裂隙與這些平緩的多層狀裂隙帶連通時,能構成較大規模的礦化裂隙帶。根據工業要求圈定的礦體顯示一定的方向性,它們大致呈透鏡狀或似層狀,與巖體接觸帶表現平行趨向,而且是多層的,礦化深度達200到300米。礦石為均勻浸染狀、細網脈狀及「角礫狀」貧磁鐵礦。
(3)鍾狀構造
見於侵入部位較高的小型巖瘤中。當這些巖瘤侵入火山巖層時,巖瘤頂面凸起,應力集中,圍巖裂隙發育,巖體外殼迅速冷卻,內側巖漿退縮,冷卻殼下產生暫時虛脫,隨後局部塌陷,形成的空間被後來的礦液充填。由於張開孔洞較大,常形成粗晶到偉晶狀的富礦石。如大東山體主要是受鍾狀裂隙控制的,礦體頂端原為覆鍋式,經長期開採已被剝去,目前出露的礦體為環狀,礦體邊界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在-25米水平以下,環狀礦體消失,僅剩下北北東向一組礦脈,顯示了深部的礦化受北北東向斷裂控制的跡象。
鍾狀構造在本區見於幾處,除姑山,大東山為大、中型鐵礦床外,餘下皆為小型。姑山容礦的鐘狀構造成因較為複雜,以複合成因的鐘狀角礫巖體構成。梅山鐵礦雖不屬鍾狀構造,但容礦的巨大室間可能主要亦是這種機理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