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質學》 — 沉積巖層的原生構造

2021-01-15 騰訊網

地質論壇,您的移動信息庫,掌上圖書館,記得星標哦

一、層理及其識別:

1、層理是通過巖石成分、結構和顏色在剖面上的突變或漸變所顯現出來的一種成層構造

2、沉積巖層理可根據巖石的成分、結構、色調等的變化得以識別:

成分 結構 顏色 層面原生構造

二、利用原生構造判別巖層頂、底面

1、交錯層理:前積紋層的頂部多被斜切,與層系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常逐漸變緩收斂,與底面小角度相交或相切

2、遞變層理:底面到頂面粒度由粗變細

3、波痕:振蕩式波痕成對稱的夾脊圓谷狀,尖脊指向頂面,圓弧指向底面

4、層面暴露標誌:泥裂 雨痕

5、生物標誌:穹狀紋層的凸起方面指向巖層頂面

6、底面印膜:凸起方向為底面

三、軟沉積變形主要標誌:

1、軟沉積變形是指沉積物尚未充分固結成巖時發生的變形

2、軟沉積變形的主要標誌:

軟沉積變形常局限於一定層位或一定巖層中,如果一強烈變形層夾於整套變形輕微巖系中,說明個別層是軟沉積變形的結果。

軟沉積變形常局限於沉積盆地中一定地段,如沉積盆地邊緣,大隆起邊緣

軟沉積變形主要是重力作用的結果,一般不顯示構造應力造成的構造定向性

特別提示:十分感謝小編的悉心整理,本號原創作者搜尋活動開啟中,對網絡存在大量未署名文章,追本溯源,希望作者能主動與我們聯繫,讓知識能更好的傳播和被引用,同時如若圖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好看是一種鼓勵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共 享

地質論壇公眾號旨在分享和傳播優秀文化思想,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歡迎廣大朋友投稿。本號所有文章開放轉載,其他公眾號如需轉載,無需單獨申請添加白名單,僅需註明來源即可。

相關焦點

  • 《地質學基礎》-複習-沉積巖中的原生構造
    沉積巖中的原生構造 沉積巖的原生構造是指未經變質變形的巖石組成部分的空間分布和排列方式,是沉積物沉積期間由於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的作用產生的各種構造。沉積巖的原生構造是沉積巖的一個重要特徵。沉積巖的原生構造研究一般是在野外。
  • 沉積巖:沉積巖的結構,構造,分類及主要類型
    沉積巖的構造層狀構造是沉積巖最典型的特徵,是沉積巖最主要的構造特徵,也是區別於巖漿巖、變質巖的主要標誌之一。巖層:沉積巖的最基本單位,同一巖層具有基本均一的成分、結構、構造和顏色。巖層之間的界面稱為巖層面。
  • 巖土工程知識:變質巖層的成層構造
    【學員問題】變質巖層的成層構造?  【解答】成層構造是產生褶皺變形的必要前提。但對具有雙重構造的變質巖層褶皺來講,它除了以原生成層構造(如層理)作為變形面以外;也可以以次生面理(劈理、片理)作為變形面產生褶皺。因此捲入面理褶皺的變質巖層無論在厚度上還是產狀上都與普通沉積巖層褶皺存在很大的差異。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是什麼意思
    地質構造——組成地殼的巖石或地質體的形態、產狀及其相互結合的方式,或內部組分的排布特徵等顯示的形象的總稱。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石(或巖層)的變形和錯位,它包括兩種最主要的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有什麼區別
    地質構造——組成地殼的巖石或地質體的形態、產狀及其相互結合的方式,或內部組分的排布特徵等顯示的形象的總稱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石(或巖層)的變形和錯位,它包括兩種最主要的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巖石成巖過程中產生的構造,稱原生構造,如沉積巖的層理、層面構造(波痕,泥裂,雨痕,印模和蟲跡等),以及同沉積褶皺和同沉積斷層等;巖漿巖的原生構造有流動構造和原生節理等。巖石形成以後在地殼內應力作用下發生變形而形成的構造,稱為次生構造,如褶皺、斷層、韌性剪切帶、節理、劈理和線理等。
  • 沉積巖層巖性分析
    在中卡累利阿沉積區,陷幅度比較大,沉積了不同粒度的砂質沉積物,而泥質和碳酸鹽沉積物較少。上述關係具有一定的古地理學和普通地質學的意義,因為用雅圖林沉積物對比雅圖林期地形可作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卡累利阿沉積區,地形的上升和下降比南卡累利阿沉積區要強烈,並且剝蝕作用也可能發揮了充分的作用。
  • 基於幾何學構建本科生構造地質學實習課內容體系,看看長見識!
    基於幾何學構建本科生構造地質學實習課內容體系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重要分支科學,以研究地殼及上地幔地質體的形成、形態和變形構造作用的成因機制及其相互影響、時空分布和演化規律為其主要目標。構造地質學堪稱「地質學中的哲學」,可分為大地構造學(在1∶20萬及以下比例尺地質圖上能見其全貌的構造單元)、「狹義」構造地質學(在1∶5萬地質圖至手標本尺度上能見全貌的構造)和顯微構造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的構造)。本文的構造地質學主要指的是「狹義」構造地質學,其研究方法是利用野外觀察、地球物理探測、室內試驗和基於連續力學的計算來研究地質構造。
  • 巖土工程知識:變質成層構造的認識
    【學員問題】變質成層構造的認識?  【解答】變質巖區中有許多成層構造,它包括經不完全變質改造的變餘成層構造(變餘層理);以及諸如板劈理、千枚理、片理、片麻理等變質構造,對後者的形成——究竟是繼承原生層理髮育起來的還是通過構造置換新產生的,認識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 原生裂隙構造是什麼?
    原生裂隙構造是什麼?礦床構造主要是指控制礦化及礦體分布的構造。本區控制礦化及礦體分布的構造(以下簡稱控礦構造)多數是複合成因的,往往是在原生構造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控礦構造中大量發育的各種角礫巖,不僅是找礦的重要標誌,而且還是探索礦床成因的重要現象。下面就以巖體原生構造為主要內容,介紹與次火山巖體有關的的構造。(1)邊緣冷縮裂隙帶產於巖體的接觸帶內側,由密集的層節理帶組成,並伴有斜節理。
  • 08年中科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考試《構造地質學》考綱
    本《構造地質學》綱適用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質學各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三大重要支柱學科之一,也是地質學各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課程。構造地質學研究固體地球巖石圈範圍內結構構造、形成演化過程及規律,並為找礦勘探、能源開發、地震減災、優化地質環境等提供科學依據。
  • 劉寶珺院士:中國沉積地質學的開拓者
    中國沉積地質學的開拓者作為我國沉積學的奠基人之一,這一點他踐行在地質學的科研工作中。1971年底,由劉寶珺帶隊前往雲南滇中砂巖銅礦展開地質探礦工作。此前,該礦區工作者根據經驗總結了三點對成礦古環境及礦床的成因結論。但在幾天的野外勘測中,劉寶珺等人認為滇中砂巖型銅礦的容礦巖層中的大量原生沉積相標誌與湖泊相標誌相悖,這就意味著前者的結論有誤。在當時,對經驗提出質疑需要極大的勇氣。
  • 常見地質構造,巖層彎曲形成的「褶皺」和巖層斷裂形成的「斷層」
    地球表面的形態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促使其變化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力作用,表現為地殼運動、地震和巖漿活動;另一方面是外力作用,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褶皺和斷層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是指由於地殼運動而留下的「痕跡」,具體表現為巖層的傾斜、彎曲和斷裂等情形,地質構造對於地表地形的形成和發育具有極大影響
  • 劉寶珺院士:中國沉積地質學的開拓者
    這一點他踐行在地質學的科研工作中。1971年底,由劉寶珺帶隊前往雲南滇中砂巖銅礦展開地質探礦工作。此前,該礦區工作者根據經驗總結了三點對成礦古環境及礦床的成因結論。但在幾天的野外勘測中,劉寶珺等人認為滇中砂巖型銅礦的容礦巖層中的大量原生沉積相標誌與湖泊相標誌相悖,這就意味著前者的結論有誤。在當時,對經驗提出質疑需要極大的勇氣。
  • 褶皺:讓人糾結的地質構造
    ↑↑↑褶皺是很常見的地質現象,地質褶皺發生於平的(一般是沉積層)被彎曲/傾斜,由於外界壓力被永久變形。
  • 褶皺構造,是大自然的工筆畫
    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我在野外最喜歡欣賞的地質美景之一,便是褶皺構造。從專業角度來看,褶皺構造的發現,能夠解讀出很多的地質信息,如地質構造的應力方向,地質構造的強度,地質構造運動發生的次數,等等。而構造地質學也是地質學非常重要的一門分支學科,褶皺構造又是其中特別重要的一個研究領域。
  • 沉積巖的兩大特徵: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和含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
    巖漿巖和變質巖多形成在地下深處,而沉積巖則不同,形成沉積巖的沉積環境多出現在地球表面,所以沉積巖多形成在地表附近。沉積巖的形成過程裸露在地表的巖石,會受到地球外部圈層中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溫度、光照、流水、大氣、生物等因素的破壞作用,導致巖石的理化性質發生變化,這個過程我們稱為風化作用。
  • 構造行跡:節理、斷層、褶皺識別大全
    由於巖石受力而出現的裂隙,但裂開面的兩側沒有發生明顯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質學上將這類裂縫稱為節理,在巖石露頭上,到處都能見到節理。例如沉積巖中的泥裂,火花熔巖冷凝收縮形成的柱狀節理,巖漿入侵過程中由於流動作用及冷凝收縮產生的各種原生節理等。次生節理是指巖石成巖後形成的節理,包括非構造節理(風化節理)和構造節理。
  • 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普通地質學考研大綱
    (四)外動力地質作用和沉積巖  1.較好地把握外動力地質作用(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作用)特徵。  2.掌握沉積巖常見的結構、構造特徵。  3.熟悉常見沉積巖(礫巖、砂巖、粉砂巖、頁巖、火山角礫巖、石灰巖、矽質巖)的肉眼鑑定特徵。
  • 朱森——我國近代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先驅
    朱森——我國近代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先驅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6日 07:51 來源:光明網           朱森,構造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
  • 首屆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青年學術論壇在雲南大學舉辦
    3月24日-28日,由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雲南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青年學術論壇在雲南大學舉行。 3月24日-28日,由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雲南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青年學術論壇在雲南大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