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森——我國近代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先驅

2021-01-07 央視網

朱森——我國近代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先驅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6日 07:51 來源:光明網

     

     朱森,構造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早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工作,對我國南方的晚古生代地層劃分卓有建樹;他與李毓堯、李捷合著的《寧鎮山脈地質》一書為我國區域地質研究的經典著作。抗戰開始,他毅然中止在國外的學習,回國從事地質教育工作,是我國近代構造地質學與小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先驅。他與吳景禎、葉連俊合著的《四川龍門山地質》堪稱這方面的力作。他畢生艱苦奮鬥,為地質事業殫精竭慮,不幸中年殂亡,實為我國地質事業之重大損失。 

    朱森,1902年1月15日生於湖南郴縣一個中產家庭。他幼年聰慧,有毅力,11歲初小畢業後即返家隨大哥朱品三攻讀中國古典詩詞,打下了堅實的文學歷史基礎。他一邊在家自修,同時亦輔助父母料理家務,所以養成了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他16歲時,直接考入中學。18歲時又插班入中學三年級。至20歲中學畢業後,到北京考取了北京大學理學院預科。他善於與同學切磋研討,自勵勵人,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預科轉本科時,經過考試,淘汰率高達2/3(80人中只有20多人考上),他進入了地質系,與他同班的其餘7人中,後來成為著名地質學家、地理學家的有黃汲清、李春昱、常隆慶、楊曾威。

    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為朱森奠下了一生事業的基礎,有著名的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為他們講授巖石學與構造地質學,有著名的美籍地質學家A.W.葛利普(Grabau)為他們講授古生物學、地史學。其餘教師中,較著名者還有何杰、李學清、王烈、楊鐸、金紹基、趙亞曾等等。這些老師不僅學問淵博,而且待人誠懇,使他們受到很大的教益,他們不僅重視課堂學習而且躬行實踐,重視野外現場考察。北京西山是他們實習的重要基地。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也曾帶他們去熱河實習。朱森還在學生時代就勤於寫作,他1927年夏,三年級暑假返湖南故裡探親就兼做鄉土地質工作,並初試鋒芒,寫成了《湖南郴縣瑤林之古生代地層及動物群》(英文)一文,發表於當時權威的刊物——《中國地質學會志》上,這堪稱他在地質科學上的處女作。此外,他還在自己辦的刊物——《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會會刊》發表了很多文章,有的是翻譯作品,有的是他調查鄉土地質的材料寫成的,另有一些是他與同班同學出外實習後的材料經過整理研究寫成的。

    1928年,朱森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這時,李四光正受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託,積極創辦該院地質研究所,他立即將自己教導多年的高材生朱森招聘到該所擔任助理員,繼升研究員。朱森在該所工作了6年。他曾隨李捷考察鄂北、豫南的秦嶺東段地質,又與李四光、李毓堯、李捷等一同研究南京附近地質,工作範圍擴大到安徽等地,後來他又由湖南入廣西,考察南嶺地質,足跡幾乎遍及半個中國。這段時間的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他先後單獨或與他人合作發表了10多篇重要著作。

      創立若干地層單位和地殼運動名稱

    1929年,朱森發表了《江蘇西南部山脈之研究》一文,對下石炭統地層作了進一步的詳細劃分,創立了「高驪山砂巖」、「和州石灰巖」這兩個地層名稱。1930年,他又與李四光聯名發表了《棲霞灰巖及其相關地層》(英文)一文,對中、下石炭統地層作了進一步細分,創立了「金陵石灰巖」、「黃龍石灰巖」這兩個地層名稱。這些成果,是在早年來華的德國地質學家F.李希霍芬(Richthofen)及10多年前中國地質學家丁文江工作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與創新。1933年,他又發表了《金陵石灰巖之珊瑚和腕足類化石》這一專著,描述詳細,圖版清晰,共記載了珊瑚化石3屬8新種,腕足動物化石11屬23種,其中有1新亞屬——「始分喙石燕」(Eochoristites)和12個新種,此書堪稱朱森在古生物學上的代表作。由於朱森在古生物學、地層學上的卓越建樹,在他逝世以後,深為後學者所紀念。1942年,徐煜堅曾創立一個?類新屬,以朱森命名,叫「朱森?」(Chusenella),此屬以後為陳旭加以修訂。1948年,曾鼎乾又創立了一個以朱森命名的珊瑚化石新屬——「朱森珊瑚」(Chusenophyllum)。

    在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方面,朱森也是成就卓著。他1932年調查皖南地質時,曾發表了《記安徽南部海西運動幕》(英文)一文。同年他調查廣西地質時,發現下石炭統燕子組與上泥盆統地層間之不整合,因而創立了「柳江運動」這一地殼運動名稱。1934年,他與李捷聯名發表了《廣西中部馬平市附近地層並記述「馬平石灰巖」》(英文)一文,對「柳江運動」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並附有地層剖面與素描。同年,他與李毓堯聯名發表了《湖南宜章艮口之地質及其與南嶺造山作用之關係》(英文)一文,創立了「湘粵運動」、「艮口運動」這兩個地殼運動名稱。

    朱森參加李四光領導下的對寧鎮山脈地質研究的大項目,得到極其重要的成果,堪稱該地區區域地質學之權威性著作。1932年,朱森與李四光聯名出版了《南京龍潭地區地質指南》一書,該書中英文對照,並附有1幅7500分之一的彩色地質圖,是研究該區地質之重要工具書。朱森與李毓堯、李捷合寫的巨著——《寧鎮山脈地質》一書於1935年以《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第十一號》的形式出版,該書圖文並茂(共387頁附6圖版,20照相圖版,79插圖),闡述透闢,深得地質學界讚許,該書中又提出了「茅山運動」、「金子運動」、「南象運動」三個地殼運動名稱。

       博聞廣識,歷訪海外地質名家

    1934年,朱森得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資助,遠涉重洋,留學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從D.W.詹森(Johnson)研習地文學,從G.M.凱伊(Kay)攻讀地史學,暑期中又去耶魯大學去訪問C.舒克特(Schuchert),學習古生物學。他於1936年初獲哥倫比亞大學理學碩士學位。他決心遨遊美國,作長途地質考察,於是約好一同留學的張更,自購汽車一輛,在兩個星期內學會了駕駛,考領了執照,於是從麻薩諸塞茨州劍橋城出發經波士頓、康涅狄克州至紐約,再經華盛頓、維吉尼亞州,橫穿阿巴拉契亞山脈,再經田納西州、俄克拉何馬州、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猶他州等地,又向北經愛達荷州、懷俄明州,又向南到科羅拉多州,再往東北經內布拉斯加州、衣阿華州、伊利諾斯州至芝加哥,最後經印第安納州、俄亥俄州而回到紐約。此次「汽車地質」工作歷時兩月,行程19560公裡,跑遍了大半個美國,不僅認識各地之地層及構造,且對科羅拉多大峽谷、黃石公園、大鹽湖等地質名勝區有更深的研究。

    朱森雖然取得了學位,但也抓緊機會在國外遊歷和進修。1936年秋,他離美赴英國,後經比利時到德國,與當時留德的同班老同學李春昱相會,共同考察德國地質。同年11月,朱森到了波恩,學習德文,並從H.克魯司(Cloos)研究礦田構造、小型構造。1937年春,他又去柏林從H.史蒂勒(S出le)教授學大地構造學,並搜集中國已有之地質資料,與歐洲之造山運動時期相比較,寫成《中國造山運動》(英文)一文。同年夏,他去蘇聯莫斯科參加第17屆國際地質學會議時,即宣讀了此文,該文次年摘要發表於《泛美地質學家》雜誌上。會後,他又從蘇聯轉往瑞士,本欲繼續考察阿爾卑斯地質構造,但此時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已全面爆發,朱森愛國心切,迫不及待地要回國效力。於是,他託李春顯代購船票。後李與他會合,遊歷考察了義大利羅馬、維蘇威火山。然後至熱那亞港乘船經地中海、紅海、印度洋、南海而抵香港。他乘車返回湖南郴縣故裡,專程省視七旬老母及各位親鄰。

    克勤克儉辦地質教育,受迫害早逝

    朱森回國時,本擬繼續作研究工作,正好這時大後方的重慶大學校長胡庶華聘朱森去該校新辦的地質系任教授,朱森商得李四光同意,乃於1938年春,帶著全家老小,去重慶大學任教。他深感中國地質人材缺乏,決心努力培植後進。因此,他教學工作十分勤勉、認真,深得學生愛戴,1939年即升任地質系系主任。他自編了英文講義《地層古生物學(現代古生物學)綱要》,又編了《地史學》講義。他對學生誨人不倦,除課堂講授,對於課下輔導及野外實習更加重視。他帶學生至野外時,總要在晚間問遍每個學生,耐心答疑,並指導編寫報告,一切安排妥當,他才最後歸寢。

    朱森從事教學的同時,也進行著科研工作。他1939年暑期調查了川北龍門山地質,1940年夏又研究灌縣地質,1941年春又率學生研究南川地質。1942年他逝世以後,四川省地質調查所由於朱森是該所特約研究員,乃在該所《地質叢刊》第4號上登載了朱森與吳景禎、葉連俊合著的《四川龍門山地質》一文,以後又將此文作為《朱森先生紀念刊》,以單行本形式出版。

    1941年夏,中央大學地質系系主任李學清辭職,校長顧孟餘乃聘朱森去接任,朱森商請俞建章主持重慶大學地質系系務之後,去中央大學上任,同時也在兩校兼課。接任不久,他帶領學生去野外實習,而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兩校都給他家送去了一個月的平價米5鬥,朱夫人文化不高,未問清情由就照收不誤。後來,別有用心的人向教育部與糧食部告密,誣指朱森重複冒領平價米,教育部長陳立夫竟通令給朱森記大過一次處分。朱森一生清廉,遭此不白之冤,心情憂鬱,胃潰瘍陳疾加劇,多方救治無效,於1942年7月6日磕然長逝,年僅40歲。

    當年10月25日,在中央大學大禮堂隆重舉行朱森先生追悼會,會場四壁掛滿憤怒哀悼之詞,不少人在講話中聲討這種迫害行為。

    朱森雖然遭到迫害而英年早逝,但他短暫一生留下的學術遺產和精神永為後人所珍視。

    (作者:潘雲唐)

    簡歷

    1902年1月15日 生於湖南省郴縣。

    1920年 考入長沙嶽雲中學。

    1922年 考入北京大學理學院預科。

    1924年 北京大學地質系本科學習。

    1928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助理員。

    1934年 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1936年 獲碩士學位。

    1937年 到莫斯科參加第17屆國際地質學大會,後經瑞士、義大利返國。

    1938年 任重慶大學地質系教授。

    1939年 任重慶大學地質系系主任。

    1941年 任中央大學地質系系主任。

    1942年7月6日 因受迫害而患重病,救治無效逝世。

責編:肖金平

相關焦點

  •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1893—1987)楊光榮  袁復禮,地質學家、地貌第四紀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在地質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與安特生一起從事過「仰韶文化」的考古研究;在甘肅武威最早發現中國的早石炭世地層;在西北最早發現大批爬行動物化石。他是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從事地質教育60多年,培育了幾代地質人才。  袁復禮,河北省徐水縣人,祖輩為官宦人家,父親曾中過秀才。祖母彭氏出身於蘇州名門世家,讀過私塾,為供幾個孫子上學,她先後到天津師範學校和奉天師範學校教書。
  • 近代中國人才輩出
    葉企孫(1898.7.16-1977.1.13),物理學家,清華大學物理系創始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趙忠堯(1902.6.27-1998.5.28),核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
  • 板塊構造理論先驅傑克·奧利弗逝世
    (圖片來源:康奈爾大學)美國地球學家、板塊構造理論先驅傑克
  • 首屆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青年學術論壇在雲南大學舉辦
    3月24日-28日,由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雲南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青年學術論壇在雲南大學舉行。 3月24日-28日,由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雲南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青年學術論壇在雲南大學舉行。
  • 08年中科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考試《構造地質學》考綱
    本《構造地質學》綱適用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質學各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三大重要支柱學科之一,也是地質學各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課程。構造地質學研究固體地球巖石圈範圍內結構構造、形成演化過程及規律,並為找礦勘探、能源開發、地震減災、優化地質環境等提供科學依據。
  • 基於幾何學構建本科生構造地質學實習課內容體系,看看長見識!
    基於幾何學構建本科生構造地質學實習課內容體系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重要分支科學,以研究地殼及上地幔地質體的形成、形態和變形構造作用的成因機制及其相互影響、時空分布和演化規律為其主要目標。構造地質學堪稱「地質學中的哲學」,可分為大地構造學(在1∶20萬及以下比例尺地質圖上能見其全貌的構造單元)、「狹義」構造地質學(在1∶5萬地質圖至手標本尺度上能見全貌的構造)和顯微構造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的構造)。本文的構造地質學主要指的是「狹義」構造地質學,其研究方法是利用野外觀察、地球物理探測、室內試驗和基於連續力學的計算來研究地質構造。
  • 劉寶珺院士:中國沉積地質學的開拓者
    1996年,劉寶珺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榮獲國際斯潘迪亞羅夫獎,以表彰他在學術上的卓越貢獻和國際學術合作方面的積極活動,劉寶珺成為我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地質學家。「我一切的學識、愛好,以及個人的成長和事業的成就,都和它有著密切的聯繫。離開了巖石,我就一無所有……」劉寶珺用一生的時光與「大地」為伴,在地質學領域裡做出了突出貢獻。
  • 劉寶珺院士:中國沉積地質學的開拓者
    劉寶珺主編的高等學校試用教材《沉積巖石學》,成為我國近代沉積學教育進程中具有時代意義的學術著作,主要用於找礦、勘探、石油地質專業院系學生的教學,也用作廣大地質、礦山工作者及相關研究人員的參考書籍。他提出的「沉積期後分異與成礦作用」理論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站到了國際領先行列。劉寶珺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沉積學的奠基人之一。「做科研,就是要敢於質疑經驗結論。」
  • 那些被刻意隱藏的人和事兒——近代中國地質學創始人.翁文灝
    俞氏上任後,深感中日大戰,一觸即發,迫在眉睫,不可避免,即從德國、瑞典及捷克等國購買武器,彈藥、槍炮材料,引進有關科技,大力整頓金陵、漢陽,鞏縣及上海等各大兵工廠之生產方法,革除陋習,並有獨到的創見與建樹,其重點如下述:第一點,他深知工業的發展,要在科技研究發展方向紮根,所以在九一八東北事件後、抗戰軍興之前,即成立許多研究發展機構,如理化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彈道研究所、精密工具研究所
  • 地質學
    地質學地質學是一門探討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學,地質學的產生源於人類社會對石油、煤炭、金屬、非金屬等礦產資源的需求,由地質學所指導的地質礦產資源勘探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源泉。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 十九世紀的地質學,有多麼精彩!
    一、概 述 具有近代意義的地質學(Geology)一詞是由瑞士學者J.A.德呂克於1793年提出的。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任紀舜:探尋中國大地構造的真實面目
    勇挑重擔:研究中國大地構造1960年,任紀舜在黃汲清主編的《中國大地構造基本特徵》一書中,負責撰寫「揚子準地臺」一章。他根據朱森、楊敬之等人在四川龍門山等地的野外調查結果,提出龍門山可能經歷了十分重要的印支造山運動,這與黃汲清認為是燕山運動的看法很不一致。但黃汲清沒有否定任紀舜的見解,只在文章的腳註中保留了自己的觀點。
  • 香山科學會議研討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問題—新聞—科學網
    香山科學會議研討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問題「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前沿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第476次香山科學會議於2013年11月5—7日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旨在引導地質學向更微觀的層次邁進,進一步理清納米地質學的科學內涵以及主要研究方向,深入探討納米礦物學與巖石學、納米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化學、納米能源地質學與礦床學以及納米地震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等核心問題,系統研究併集中凝練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領域的重大和關鍵前沿問題,全面促進納米地質學及納米成藏成礦科技項目攻關,從而豐富和發展納米地質學理論和方法,為能源與礦產資源勘探開發以及環境保護和災害預測等方面提供重要理論基礎
  • 細說近代中國十大科學家,你必須要知道他們
    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地質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和不朽的功勳。  著名數學家吳文俊 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國際自動推理界的先驅。
  • 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昨日在長春開幕
    為進一步交流構造地質學及相關領域最新學術成果,總結我國構造地質學的發展經驗,探索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有效途徑,促進我國構造地質學科的進一步發展,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4月13日上午在長春開幕。
  • 高考志願專業之 地質學專業
    學制四年理學學士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水晶,寶石,以及生物的起源,地質學會告訴你,它們的內在聯繫,通過由淺入深的學習,地質學能讓你知道很多東西。地質學是以地球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地質科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和它的演化發展,並利用這種認識,保證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保障和改善人類居住的環境。
  • 地質學要解釋物質產生與電磁波的關係
    地質學是綜合性學科,其中包括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學科。地質學要找到地質變化的動力,解釋巖石與礦物的來源,必須「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把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為巖石、礦物的過程研究明白。 隨著隕落地質學的發展,白堊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地臺活化,隕石坑巖漿衝擊波就是地質變化的動力已經「昭然若揭」!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黃大年式教學團隊」地質學教師團隊
    地質學專業基礎課程包括地球科學概論、地層古生物學、結晶學與礦物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及礦床學,這7門課程負責人均為國家級或北京市教學名師,其中4門課程團隊為北京市優秀課程教學團隊。在承擔地質學基礎課教學任務的同時,地質學專業基礎課程團隊始終瞄準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勇於創新、大膽探索,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增強團隊科研活力。  由於地質學科的特殊性,地質學專業基礎課團隊經常置身於艱苦偏遠地區開展科研工作。
  • 天天學普地||環境地質學的一般概念(二)
    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短缺,是環境地質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例如,Moser(1969)在首次對環境地質學給出的定義中提出:它是運用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及其有關學科的原理,研究周圍環境,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天然資源的一門學科。可見在環境地質學創立時,就將利用與保護地質資源視做該學科研究的重要內容。
  • 2020中國高校地質學專業排名,南京大學第一!
    地質學以地球為研究對象,它的研究手段幾乎輻射到自然科學的其他各個領域。要求學生有紮實的數、理、化基礎,善於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富有良好的創新精神、獨特的實踐能力和開闊的國際化視野,富有社會良知和責任感,具有團隊合作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善於與不同專業人員對話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