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刻意隱藏的人和事兒——近代中國地質學創始人.翁文灝

2020-08-26 蘇浙那點事兒


錢學森

1999年,為表彰「兩彈一星」的23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代表老先生們率先發言,感謝三位哲人:

23位「兩彈一星」

今天受獎者大都是七十歲以上的第一代科學家,在座者有第二代梯隊及第三代梯隊,我們第一代梯隊對國防科技發展的成就交出了一張成績單,算是對國家的期望有了一點交代。在此我要特別告訴大家年輕人,有三位先賢前輩是我們這一代人所最感恩與懷念者,由於他們三位的遠大眼光,以及培育人才的寬宏胸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才有今日的開花結果豐碩的成就呈顯在國人面前。

出生著名的山陰俞氏家族的俞大維先生

第一位先賢是俞大維先生,他是以學者(哈佛大學數理邏輯博士及德國柏林大學彈道學專家)身分受邀從政,於一九三三年初擔任國府時代軍政部兵工署署長,主管全國軍火武器之研發與生產製造。俞氏上任後,深感中日大戰,一觸即發,迫在眉睫,不可避免,即從德國、瑞典及捷克等國購買武器,彈藥、槍炮材料,引進有關科技,大力整頓金陵、漢陽,鞏縣及上海等各大兵工廠之生產方法,革除陋習,並有獨到的創見與建樹,其重點如下述:

第一點,他深知工業的發展,要在科技研究發展方向紮根,所以在九一八東北事件後、抗戰軍興之前,即成立許多研究發展機構,如理化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彈道研究所、精密工具研究所、光學研究所、炮兵技術處、航空兵器研究所及軍用車輛研究所等【注四】,並高薪聘請德國彈道學權威克朗茲(Cranz)博士來華教導並協助工作相當時日,同時在國內延攬理化方面專才隨克朗茲工作,他培育了許多兵器與彈道方面的人才。

第二點,他深知軍品的品質,關係到整體的戰力,必須提升製造能力,建立軍品規格與檢驗制度,於是在各兵工廠設立工具、樣板工廠,加強制造能力與產品精度;由各研究機構,會同兵工署技術幕僚,訂定各項軍品的規格及機械產品的圖樣法規,並建立產品驗收制度,再由驗收零件成品,進而作配裝半成品檢驗,再進而建立整套品控制度。

第三點,他深知工業管理經濟效率的重要性,而督導工業,掌握效率的重點在成本會計制度的建立,兵工署首先推行軍火彈藥生產的成本會計制度,全國各生產工廠及大企業多紛紛仿效,在當年重慶大後方蔚為風氣,對我國工業水準的提升有深遠的影響和助力。

當年留學歐、美及日本等國的理工學人專家,國內各大學出身之理工科人才以參加國防科技研發及武器彈藥生產工作為報國之志,並引以為榮!一九三七年中日大戰果然爆發,俞氏奉命將全國二十多個兵工廠遷移到大後方,抗戰八年期間,國軍作戰所需輕兵器和彈藥不曾短缺;而兵工廠也培育了大批兵器與彈道方面的人才。例如在場的受獎人任新民、屠守鍔、姚桐斌、孫家棟,黃緯祿,以及未受獎的火箭專家徐蘭如、沈正功及謝光選等人均曾在俞大維領導下的兵工廠及相關的研究機構打下了堅實的兵器設計與製造本領。

在我國研發成功的飛彈及飛彈領域中,我錢學森不過是理論上及精神上領導者(Theory and Spirit Leader),而在硬體設計、工藝、實際生產製造(Hardware, Design, Technology, Practice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e)等方面都是任新民、徐蘭如及謝光選這一批出身兵工廠的人,所領導的一群技術工人們的集體傑作成果。

俞大維主持兵工廠業務長達十四年之久,有「兵工之父」的美譽。他是我國近代國防科技發展史上第一位大力開拓、耕耘、播種,灌溉、施肥的始祖園丁,我們不能忘記他。

中坐著為吳大猷先生,中研院院士,後任中研院院長

第二位先賢是吳大猷先生,一九三三年吳大猷得到密西根大學物理博士學位,一九三四年七月吳氏應聘到北京大學任教,年僅二十七歲,是最年輕的教授,亦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三位物理博士,他任教北大後,有感研究設備不足,自美購得 Rowland 光柵、石英水銀燈、氦輻射燈及德國制 Steinheil 光譜儀,進行原子分子光譜實驗及電路瞬流理論實驗,使北大首次進入研究與實驗規模,經過三年努力,發表了十八篇論文,刊在國內及英、美期刊上,為我國國際科學地位打開大門。以後,他培育的學生有幾位陸續獲得英美博士學位;到了一九四○年他任教西南聯大時,已是名教授了。吳大猷續在西南聯大教了八年物理系相關課程,雖在很艱困的環境中,吳氏培植了不少傑出的人才,如馬仕俊、郭永懷、朱光亞、馬大猷、盧福春、薛琴舫、李蔭遠、黃昆、張桐生,楊振寧、李政道、張守廉及黃授書等,而楊振寧和李政道於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物理獎,最受矚目。今日受獎者朱光亞及郭永懷均是吳氏及門弟於。更有一段歷史故事要告訴大家,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國投下第一枚原子彈炸日本廣島、八月九日投下第二枚原子彈炸日本長崎,因為殺傷力驚人,日本無條件向盟軍投降了。國府蔣先生立即召見近代物理學名教授吳大猷垂詢我國有無能力製造原子彈?吳氏即坦誠直言應即早培育人才著手。當局即令軍政部部長陳誠和次長俞大維(仍兼兵工署長)計劃培植國防科技人才,並指定吳氏負責選拔科學人才出國進修深造,以兵工署製造經費支應留學費用,計有入選共五人:李政道(物理)、朱光亞(物理)、王瑞銑(化學)、唐敖慶(化學),孫本旺(數學)。並由吳大猷領隊,於一九四六年六月即起程赴美考察,五人分赴各名校攻讀。他們幾位學成後,對於原子彈的研發均有傑出的貢獻:中國能成為核子大國,吳大猷的教學之功不可埋沒,所以他在海峽兩岸都受到極大的尊敬,有「中國物理學之父」的美譽,我們也不會忘記他。

翁文灝先生

第三位先賢是翁文灝先生,他於三○年代自比利時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後不久,亦以學者身分受邀擔任經濟部長,在他任內成立「資源開發委員會」,併兼該會主任委員,網羅了全國各界專家、精英為國家資源開發,運用、擴建、生產等投下了很多心力,今日受獎人中之錢驥、姚桐斌、于敏、楊嘉墀,王大珩、王希季等人均曾在資委會所屬單位工作過而孕育成長,學到了不少本領功夫。我國近年來的石化工業、礦冶工程,造船、水利,橋梁、土木、建築,農業改良,養殖業改良、環保工程等基礎工程的建設,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成就,這些成就皆是我們出身資委會的第一代科學家及工程師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翁文灝無為而治的學者風範常令我們第一代人所懷念,資委會也培育了不少人才為國所用,他有「資委會的大家長、龍頭」的美譽,他領導資委會十餘年,我們也不會忘記他。

中國地質學創始三傑,右一為翁文灝

至此,我們首先要喚醒全體中國人對一個名字的記憶,這就是翁文灝,說起中國的地質學,大家都知道有李四光,有大慶油田,但地質界卻流傳著「沒有玉門就沒有大慶」的說法,翁文灝正是中國石油工業搖籃——甘肅玉門油田的創建人,他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學問做到院士,當官做到總理」的人。但是1949年後,大陸跟臺灣都刻意迴避這個名字,連帶著他身邊的地質學家也都寂寂無聞。

按照《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錄》第一輯(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六月編印),數理組院士名單

出生寧波的翁文灝本是一名潛心研究的學者,他撰寫第一本《中國礦產志》,編寫了第一張中國地質圖,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現代地震臺。他還創立了「燕山運動學說」,組織了仰韶文化遺址的挖掘,可以說在中國,從礦產學、地質學、到古生物學、土壤學等一切與地球相關的學科,都是由他創建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柯俊曾經回憶:小學高年級的時候已經知道,丁文江、翁文灝這是我們最出名的,最好的一本地圖,就是他們兩個人的。然後底下後來又加了一個李四光,李四光是晚一輩的了

翁文灝還是第一個獲得世界榮譽的中國學者,1922年他被推舉為國際地質大會副會長和評議員,他組織推動的北京周口店考古,在1929年發掘出了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這一成就被盛讚為中國科學取得的第一面世界金牌,更造就了裴文中、賈蘭坡等新一代中國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

時間進入1949年,軍事上的失利以及桂系軍閥逼宮,蔣介石第三次宣布下野,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事務,意與中共停戰求和,中共提出的第一個條件,是要南京政府「逮捕一批內戰罪犯」,並強調首先要逮捕,43位名單中的「頭等戰犯」,消息傳來,翁文灝收拾行裝避居臺灣,四個兒子中,老二已經犧牲在抗日戰場上,老三翁心鶴與老四翁心均,都沒有與他同行。

孫越崎

兒子翁心均曾經回憶說:孫越崎(孫氏一族後來在大陸權傾一時,孫女就是當時清華大學朱令鉈毒案的最大嫌疑人)勸我大哥不要走,我大哥是派出去學油管的,唯一的一個油管專家了,他說你不要走,共產黨來肯定要建設的,你到臺灣去,臺灣也不一定能守得住,臺灣只有那麼小的地方,你這個學非所用,張茲闓就勸說,共產黨這個日子不好過的,快走。

1949年4月1日,張治中、邵力子一行啟程飛往北平,開始與中共和談,但經過十多天的拉鋸戰,國共雙方未能達成協議。徹底關上了和談的大門,翁文灝也只得再次流亡。再次離開南京的前夕,地質調查所的所長李春昱來訪,當時國民黨正在動員知識分子去臺灣,並準備整體搬遷各大高校和研究院,但是地質調查所的人員都不願離開,並已在積極準備迎接南京解放,調查所是翁文灝一手創辦,經營的心血,李春昱覺得應該把這一變動告訴老所長。

地質調查所留下來了,煉油廠也保下來了,只有翁文灝必須遠走他鄉,他沒有隨國民政府前往廣州,而是經上海,臺灣最後到了香港,他決心跳脫出中國政治的漩渦,不再任人擺布,只是一顆期盼回家的心,仍在經受煎熬。回家的信號比想像中來得要早,1949年5月29日,上海解放的第三天,代理市長陳毅,就在會見資源委員會留守人員時,第一次向翁文灝招手。

長子翁心源後來回憶說,父親接獲消息激動萬分,在家書裡寫下「但求生為中國人,死為中華鬼」、「願意回國做百姓,而不願流亡海外當白華」,1949年9月,翁文灝將父親與妻子,從臺灣接到香港,並交由前來探望的翁心源帶回大陸,而他自己,則繼續留在香港觀望。

他認為可能他的問題,需要中共最高層的人來做表示他才放心,他在香港寫了這樣一個自白書性的東西,由翁心源帶回來了,據說被遞交到劭力子的手裡頭,裡面文辭之中,還是委員長蔣「行政院長」宋,用這種口吻來說話,他們就根本沒把他這份自白書遞送上去。

僵持之中,國民黨臺灣省主席陳誠發來電報,催促翁文灝回臺灣襄理政務。而在此之前,策反雲南起義的國民黨將領楊傑,在香港遭特務暗殺。香港已非久留之地,1949年12月,翁文灝前往巴黎暫住,此後近一年裡,他一直掙扎於是接受美國大學的聘請,謀一份維持生計的收入,還是耐心等待可以回國的消息。躊躇之中,翁文灝也在默察世界潮流。

1950年底,中國出兵朝鮮後兩個月,翁文灝最終退掉了開往美國的船票,並於第二年春天搭上了飛往香港的班機。1951年3月7日,北京前門火車站,迎來了中國曾經最優秀的地質學家,石油工業的奠基人,以及一個不成功的政客。經過動蕩不安的1949年,翁文灝消失在中國人的視野裡。

長子翁心源,著名油管專家

文革中,他的長子翁心源,著名油管專家,在湖北潛江被造反派逼供三天之後投水自盡。1971 年1月27 日,翁文灝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後在文革中去世。

相關焦點

  • 翁文灝和他的時代,如何評價中國地質學奠基者這一生
    《翁文灝年譜》是我翻閱最多的一個。他掌管的中央地質調查所,被稱為近代中國地質科學的「聖地」,一百多年後的我輩有幸還能在北京一條不起眼胡同裡找到舊址——兵馬司胡同9號早已改為15號了,不過人們還是習慣它以前的老稱呼。它的建築模型如今陳放在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展廳裡。十多年前,臺灣籍礦冶工程學會的學員曾專程到兵馬司胡同9號尋根,「老秘書長帶著他們,沿著樓前的空地慢慢地走,並不斷彎腰致敬」。
  • 近代中國人才輩出
    葉企孫(1898.7.16-1977.1.13),物理學家,清華大學物理系創始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趙忠堯(1902.6.27-1998.5.28),核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
  • 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地質學家們!
    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地質學家們!中國的以前的發展有好有壞,有繁盛的時期,也有頹廢的時代,而在地質學上,更多的是默默奉獻的地質學家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地質學家們吧!章鴻釗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近代地質學奠基人之一。
  • 訪談︱潘雲唐:丁文江、葛利普如何奠定中國地質學的基礎
    一次偶然的機會,現任職於中山大學歷史系的青年學者黃超對其進行了一次訪談,在訪談中,潘雲唐教授回顧了中國地質學的早期發展,講述了葛利普、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等幾位對中國地質學頗具意義的地質學家的故事。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1870-1946),德裔美國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
  • 朱森——我國近代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先驅
    朱森——我國近代構造地質學研究的先驅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6日 07:51 來源:光明網           朱森,構造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
  • 噬菌體:中國的那些事兒
    這兩天微信群、朋友圈被來自「英國那些事兒」公號的一篇文章刷屏了。這文章名字有點長:《丈夫金字塔感染超級細菌,試遍所有抗生素無效。
  • 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
    近代歷史上,我國的許多成就在世界上都取得極大的成功,無論在哪個方向,都是令世人震驚的,小編帶你認識以下,近代歷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吧~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 魯迅等中國早期的地質學家們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故事可以說廣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我國最早一批進行地質學學習和研究的人……  1903年,魯迅以筆名「索子」撰寫《中國地質略論》,發表在日本東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8期,這是我國近代地質學上最早的啟蒙性文獻。
  •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
    他自始至終參與並領導了由斯文赫定發起的「中國—瑞典西北科學考察團」,獲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北極星獎章」。他在地質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與安特生一起從事過「仰韶文化」的考古研究;在甘肅武威最早發現中國的早石炭世地層;在西北最早發現大批爬行動物化石。他是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從事地質教育60多年,培育了幾代地質人才。  袁復禮,河北省徐水縣人,祖輩為官宦人家,父親曾中過秀才。
  • 細說近代中國十大科學家,你必須要知道他們
    細說這些近代中國各界的科學家,沒有排名,個個都是國家的棟梁,大家細細看來。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 周培源是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 喜馬拉雅籤約《明朝那些事兒》版權 推動IP多元開發
    日前,喜馬拉雅與磨鐵圖書籤約超級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的音頻版權及電子書版權。《明朝那些事兒》是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問世多年經久不衰,在歷史著作中異軍突起,成為一部現象級作品。《明朝那些事兒》有聲書已在喜馬拉雅獨家上線,一直位居暢銷榜前五,播放量超3.38億。
  • 劉寶珺院士:中國沉積地質學的開拓者
    中國沉積地質學的開拓者作為我國沉積學的奠基人之一,劉寶珺主編的高等學校試用教材《沉積巖石學》,成為我國近代沉積學教育進程中具有時代意義的學術著作,主要用於找礦、勘探、石油地質專業院系學生的教學,也用作廣大地質、礦山工作者及相關研究人員的參考書籍。他提出的「沉積期後分異與成礦作用」理論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站到了國際領先行列。劉寶珺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沉積學的奠基人之一。「做科研,就是要敢於質疑經驗結論。」
  • 中國的地學泰鬥們!
    中國近代地質學奠基人之一。1877年3月11日生於浙江省吳興縣,1951年9月6日逝世於南京。1899年22歲時考取秀才,1904年東渡日本留學,1908年入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地質學系,1911年畢業於該校,為中國選學地質學並獲理學士學位的第一人。1911年夏,章鴻釗回國後在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講授地質學課程。武昌起義後離校南歸。
  • 地質學中的「水火之爭」
    近代科學崛起的歷程曲折艱難,經過了與頑固宗教勢力的長期鬥爭。地質學的處境要好得多,但也經歷了與宗教思想的幾番爭論。趣說地質學--地質學中的「水火之爭」作者:王清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已退休)歐洲的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代」。歐洲文藝復興吹響了近代科學革命的衝鋒號。
  • 劉寶珺院士:中國沉積地質學的開拓者
    劉寶珺主編的高等學校試用教材《沉積巖石學》,成為我國近代沉積學教育進程中具有時代意義的學術著作,主要用於找礦、勘探、石油地質專業院系學生的教學,也用作廣大地質、礦山工作者及相關研究人員的參考書籍。他提出的「沉積期後分異與成礦作用」理論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站到了國際領先行列。劉寶珺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沉積學的奠基人之一。「做科研,就是要敢於質疑經驗結論。」
  • 隕落地質學是科學創新的起點!
    中國有隕落地質學創始人張海亭先生。隕落地質學是小行星撞擊的「災變論」。附:隕落地質學理論
  • (原創)隕落地質學創始人張海亭先生
    1996年北京30屆全球地質大會一致通過了張海亭先生的發言,承認了他提出來的鐵鎂質橄欖巖和菱鎂礦的隕落成因,標誌著隕落地質學的誕生。從此地質學走上了「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金光大道。
  • (原創)關於「隕落地質學」的話題
    「外行星動力學」是地質學的邊緣學科,「隕落地質學」自然是「冷門學科」。(上圖:定向石隕石)既然「隕落地質學」是「冷門學科」,專家們對於隕石的研究就幾乎就是不入流的!(上圖:隕落成因的菱鎂礦)「隕落地質學
  • 張海亭是地質學工作者的帶路人
    「隕落地質學」創始人張海亭先生是地質學工作者的帶路人。「隕落地質學」把小行星撞擊看作地質變化的動力。附:隕落地質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