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礫巖觀察和描述的一般程序
1.礫巖的顏色:按教材中所介紹的方法來觀察和描述。
2.礫巖的結構:(1)礫石的結構,(2)填隙物的結構,(3) 膠結類型和支撐關係。
3.礫巖的成分:(1)礫石的成分及含量,(2) 雜基的成分及含量,(3)膠結物的成分及含量。
(二)礫巖標本的描述內容和方法
1.礫巖的顏色
礫巖的顏色反映其組成成分和形成環境,因此應認真描述新鮮面的原生色,有意義的次生色也應描述。巖石的顏色往往不是單一的顏色。描述時主要顏色放後、次要顏色放前,如紫紅色、灰白色、灰綠色等。注意,礫巖的顏色往往反映母巖的顏色,基質的顏色與沉積環境密切相關。這一點應與其它巖石的顏色加以區別。
2.礫巖的結構
(1)礫石的結構
即礫石的粒度、圓度、球度、形狀及表面特徵。
①目估各粒級礫石佔礫石總量的百分含量(將礫石總含量視為100),按粒度分類命名原則進行結構命名並確定分選性。注意,有的人將礫石含量>30%的巖石稱為礫巖。
②觀察礫石的圓度,若圓度及次圓狀礫石含量>50%的巖石稱為礫巖;若稜角狀及次稜角狀礫石含量>50%的巖石稱為角礫巖。
③觀察礫石的球度、形狀及表面特徵,可參見實驗二。
(2)填隙物的結構:即雜基及膠結物的結構
礫巖中的雜基相對較粗,除粘土外可以包括粉砂甚至砂級顆粒,膠結物是化學成因物質,其結構常見有非晶質及隱晶質結構(肉眼不能分辨晶粒),顯晶粒狀結構(肉眼能分辨晶粒)等。在觀察時,要認真估計雜基及膠結物的百分含量。
(3)觀察和描述膠結類型及支撐關係
首先觀察碎屑顆粒是否彼此接觸,確定是雜基支撐還是顆粒支撐。如果是顆粒支撐則觀察孔隙中是否均有膠結物或雜基,如顆粒間孔隙均被充填則為孔隙膠結,如孔隙未被充填或部分充填者則為接觸膠結或孔隙-接觸膠結。
3.礫巖的成分
(1)觀察和描述礫石的成分
①觀察並統計巖屑的成分及含量。巖屑在礫巖中含量最高。各種巖石都可能呈巖屑出現,但以細晶或隱晶巖石的碎屑為主。常見的巖屑類型如下:
巖漿巖巖屑:多為火山巖如玄武巖、安山巖、流紋巖等,部分微細的脈巖如細晶巖、輝綠巖等,少見粗粒的侵入巖如花崗巖等。
變質巖巖屑:多為淺變質巖如板巖、千枚巖、變質石英巖等,少見片麻巖等。
沉積巖巖屑:多為泥巖、頁巖、燧石等,少見微晶灰巖、粉砂巖等,個別有砂巖。
②觀察並統計主要礦物碎屑的成分及含量。礦物碎屑在礫巖中尤其是較粗的礫巖中含量相對較少,而在砂巖中含量相對較多。常見的礦物碎屑有石英、長石、雲母、重礦物等。
觀察和描述礫石成分及含量,主要是為了對礫巖或角礫巖進行成分分類命名。
礫巖或角礫巖按碎屑成分的單一和複雜程度分為單成分礫巖(角礫巖)和復成分礫巖(角礫巖)。
(2)觀察和描述填隙物成分及含量
①觀察和描述雜基的成分及含量
雜基包括機械成因的粘土以及粉砂和砂級顆粒。
②觀察和描述膠結物的成分及含量
膠結物常見種類有鈣質、鐵質、矽質等,手標本鑑定特徵如下:
矽質:灰白色或乳白色,緻密而堅硬,遇鹽酸不起泡。
鈣質:灰白色或乳白色,硬度小,結晶粗大的可見解理面,滴冷稀鹽酸起泡劇烈為方解石,如滴酸不起泡或熱酸起泡者則為白雲石,常可見連生結構和粒狀結構。
鐵質:紫紅色、紅色、褐色,緻密堅硬,如果已風化為褐鐵礦則不堅硬。
磷質:灰色或灰黑色,緻密堅硬,比重大,準確鑑定需磨薄片或做點磷試驗。
4.礫巖的沉積構造特徵
觀察和描述能見到的層理類型、層面構造、衝刷-充填構造和礫石的排列性質以及排列方向等。
5.礫巖的成巖後生變化
注意觀察是否有交代溶蝕現象,重結晶程度,細脈成分及穿切關係和新生礦物等。
6.礫巖命名原則
顏色+膠結物+礫石成分+粒級
如:灰黃色粘土質石英質細礫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