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去哪一處名山大川旅遊玩耍,你一定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石頭。你一定想知道它們姓甚名誰,成分如何,來自哪裡,又經歷過怎樣的地球故事。
這些一片片的巖石你知道是什麼嗎?
看完了這些形態各異的石頭,巖石的奇妙程度是否超出了你的想像?來和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吧!這種整塊石頭由有許許多多的卵石組成的石頭你見過麼?它是什麼巖石?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這種巖石叫做礫巖,屬於粗碎屑巖的一種。碎屑巖是沉積巖中的兩大主要種類之一。
礫巖在巖石分類中的位置:
碎屑巖顧名思義就是由巖石的碎屑堆積在一起,然後形成的巖石。碎屑巖的結構很簡單,由碎屑物和填充在碎屑物之間的填隙物組成。不同種類的碎屑巖主要差別在於碎屑物的顆粒,如果是礫石,那麼這種巖石就是礫巖。那麼多大的卵石才夠得上礫石的標準呢?地質學家把這個界線定在2毫米,如果直徑大於2毫米,那麼這樣的石頭在地質學上就叫做「礫」,而小於2毫米、大於1/16毫米的顆粒則屬於「砂」。填充在石頭縫裡的填隙物,可能是礫石一起沉積的沙子或者泥土,這些填隙物被稱作基質;也可能是從水中沉澱出的礦物,
最常見的就是方解石和石英,它們被稱作膠結物。
礫巖也是如此。巖石在地球表面經過風吹日曬,高溫嚴寒,加上巖石本身就有很多斷裂(節理),很容易破碎成大大小小的石塊。這些石塊會滑動、崩塌或者被流水衝到山谷中,這就是礫石最初的來源。儘管山間的溪流看上去水量經常很小,似乎沒法推動特別大的石頭。但山間經常出現的暴雨常常引發很強的山洪,帶著大大小小的礫石向下遊運動。在山洪激烈的水流衝擊下,礫石互相碰撞,不僅會越來越小,而且也越來越光滑。當洪水衝出群山來到平原時,水流分散,流速下降,巨大的礫石就留在了原地。所以河流上遊往往可以看到河道兩邊有大量巨大的礫石,而中遊就只有比較小的礫石了。
2012年7月22日北京暴雨後的周口店河,
在岸邊可以看到巨大的礫石
這些礫石被後面的沉積物覆蓋,並且深埋在地下。在地下巨大的壓力和高溫的環境下,沉積物中的顆粒開始被基質或者膠結物粘起來,形成穩固的巖石。這就是固結成巖的過程。當這些巖石因為地殼運動,抬升變成了山嶺,我們就可以在野外發現它們了。
如果在丹霞山,礫巖最常見的地方就是存在於
丹霞地貌中。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變動很輕微的厚層紅色砂巖、礫巖所構成。
當然,礫巖偶爾也會被當成觀賞石擺放在公園中,不過比較少見。公園中的觀賞石,最常見的還是各種各樣的灰巖,礫巖雖然結構特別,但是沒有別致的外形和流動的層理,還是缺了幾分美感。
礫石的大小在十幾釐米左右(可以與地上的樹葉作對比)
礫巖中可以看到明顯的卵石,特徵比較明顯,不太容易認錯。不過這樣的結構恰好和混凝土非常接近,區分起來還是有點難度的。混凝土是人造物,不會出現明顯的層理,填隙物的種類比較單調,一般是灰色的水泥和沙子,這些特徵礫巖一般是沒有的。另外,混凝土塊一般具有規則的外表,比如出現特別平滑的面,這也是天然的巖石所不存在的。此外,混凝土的形成時間短,水泥與礫石之間的結合不夠緊密,被風化時候礫石周圍的水泥很容易脫落,而礫巖的形成則經歷了漫長的時光,礫石與填隙物結合緊密,不太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是不是認識了一種新的石頭呢?
假期出門遊山玩水的時候,
多多留意那些不曾注意的石頭,
說不定就能找到礫巖哦!
關於我們
|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
浙江科普遊子是中國著名自然教育品牌『科普遊子自然教育』在浙江的唯一全權機構。科普遊子由出自中科院系統的5位學者創辦,與全國多個自然保護區和自然教育基地成為合作夥伴,致力於帶領都市人走進自然開展植物、鳥類、走獸、昆蟲、地質、天文等領域的科學考察,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自2014年8月11日至今在全國各地已經成功舉辦1000多期各種類型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動,科普遊子正致力成為中國最專業的自然科普活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