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生活,聆聽美好。大家好,歡迎收聽封面夜讀,我是今天的主播歐陽。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文章是:《不要怕 生活有守恆定律》
「倒黴的人連喝水都能塞牙縫」這句話成了我同租兄弟最近的口頭禪。他是挺倒黴的,一個星期的時間裡,手機被偷了,也怪他自己亂放;腳踝骨裂了,下樓梯踩到瓶飲料;最絕的是飯卡丟了,上完廁所從褲兜裡滑進了洞裡,在同一瞬間發生的,是他按了水箱……
哥們實慘,整天唉聲嘆氣,我一開始還放肆嘲笑,但隨著他的倒黴事一件一件,現在只能盡力照顧他一下。我常常聽到他的同事們打電話安慰:「沒事兒,別想那麼多」或者「船到橋頭自然直」之類的。說實話,這樣的安慰,並沒有什麼用。當我們傷心難過的時候,總有人在勸我們不要傷心,可能還會幫忙分析很多。對方是出於好意,但情緒是走心的,不是走腦的,他經歷了一堆分析,聽完一堆道理後,更加焦慮了。
不安誘發逃避
這並不是他的錯,誰的情緒是說控制就能控制的呢?聽多了別人說的,難免產生更多的想法,容易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了,認為生活沒有什麼東西掌控在自己手裡。
他要買新手機,但新款1、2個月後出,是拿跑不動的舊手機堅持一下,還是解燃眉之急就買當下最新的型號?腳需要靜養一段時間,請什麼假划算,請多久合適?是繼續這麼躺租房裡,還是折騰著回老家修養?反正上班是不行的,吃不了食堂,不支持外賣,瘸著去附近最近的館子,要走好幾百米。
當工作停滯、生活也不便以後,時間久了他越發不安。我能從他每天不斷重複的口頭禪裡聽出他的焦慮,但現實是他沒有做出選擇,繼而實施,而是天天玩遊戲。我們發明了許多方式去逃避那些自己不想面對的感覺,千萬不要以為逃避就只是喝酒、唱K、打遊戲這些事情,有時候做飯、健身、玩遊戲等等看上去很正常的事情,也是我們逃避不快樂的途徑。
我認為,他選擇停滯,不是惰性使然,而是情緒使然。人一旦閒下來,又遇到許多困難,無能的感覺就會侵襲而來,誘發許多不好的習慣,待在不好的狀態。
焦慮不用克服
很多人,都會有畏難情緒,包括我,必然引發焦慮情緒。大家都覺得焦慮太糟糕了,是洪水猛獸,我一定要克服它、戰勝它、壓制它,不要焦慮,要心平氣和。但能做到麼?焦慮是情緒,走心不走腦,它是你的心在向你傳達信息,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信息,都會對未來的你是有所幫助的,所以這個時候先不要排斥它、迴避它,而是好好聽從內心,為什麼焦慮。
真要認真去追究焦慮的源頭,都肯定不是為了當下事,要麼為了過去,要麼為了未來。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了,無力改變的,只能接受。未來的事情還沒有發生,還能夠人為去改變,這個人為就要靠自己了。
像我同租的哥們,有太多事情要改變,但他不去做,別人也無法替他完成。我倒是很希望他能夠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偽裝自己,用想像的勝利產生戰勝實際失敗的勇氣。
這種「自己騙自己」的招數應該被嘲諷麼?還是要看結果來說。阿Q用它,是讓自己安於現狀,無意改變。而我用它,是為了用走心的方式與自己的情緒交流。
人人都有非常倒黴、非常難過、非常焦慮的時刻,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熬不下去的時刻。我都會選擇簡單地放縱自己,去找回一些理智,釋放情緒。同時為了讓自己能夠找回狀態,告訴自己:不要怕,生活有守恆定律。
苦與甜的轉換
這就像是人的運氣,這裡少了一點,那裡總會補回來。好比鬥地主的時候,如果不是手氣爆棚,拿一手好牌的情況並不會太多,而我能做的,無非就是如何打好手中的爛牌而已,只要繼續玩兒,我就有機會能夠拿到「王炸」。
人生不可能讓我們自己一步一步都設計好,比如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忙亂過後大家都迅速調整了狀態。如果大家都被無力感掌控,選擇停滯,那麼生活的齒輪不再運轉,情緒也不會有所轉換,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之所以用「生活守恆定律」武裝自己,是為了避免產生放棄情緒。即使焦慮,也要說服自己:「困難不會消失,即使現在消失了,也會在未來等著我」。
生活的苦與甜都是相互存在的,並且會不斷轉換。接納情緒低潮、接納焦慮,但不要放大問題,唬住自己。發洩情緒冷靜下來後,把事情分類,按急切、困難程度或者時間線去排序,再想辦法逐一處理。如果確實問題太複雜不願意直面,也要逐步拆解,拆解成好像自己「唾手可得」的樣子。
之所以要用「生活有守恆定律」,其實是為了讓自己的情緒再次上升,這樣未來的時間裡太陽才會升起,你當下的疑無路也會化作下個轉角的柳暗花明。
主播:歐陽
文章作者:湯小祖奶奶
來源:封面新聞特約作者
監製:王浩野 羅志強
美術設計:姚海濤
封面新聞聽封音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