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①,隨意所願②,得生其國。
若有眾生,聞知無量壽佛的光明、威神和功德,能以至誠的心,晝夜不停地稱揚和讚嘆,就能得到無量壽佛威神的加持,隨著他的意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為諸菩薩聲聞之眾,所共嘆譽,稱其功德。至其最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嘆其光明,亦如今也。
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即為淨土中的菩薩聲聞大眾,所共同讚嘆稱譽他的深信、切願,和至心念佛的功德。他在淨土或回入娑婆,修菩薩道,當功行圓滿而成佛時,也會得到與無量壽佛一樣的光明、威神和功德,也同樣普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讚嘆,如同現在十方一切諸佛菩薩都共同嘆譽無量壽佛一樣。
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③,晝夜一劫④,尚未能盡。
本師釋迦牟尼佛總結無量壽佛的光明時說:「無量壽佛的光明、威神和功德,它的廣大和微妙,我就是在一劫中,晝夜不停地說,也是說之不盡的。」
佛語阿難:又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汝寧知乎?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⑤,竭其智力⑥,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⑦。
佛對阿難說:又無量壽佛的壽命,無量無邊,長久到不能用口來稱說,也不能用思量計算得出來。如果你想知道有多長,我舉一個比喻: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又全部修成阿羅漢和闢支佛,大家共同集會一處,入禪定中,一心正思,盡各人之智慧和神通力,經過百千萬劫的長時間,把個人所推算出來的數量,全部合在一起來計算,所得數目應該夠大的了,但是還不是無量壽佛的真正壽量,總之無能知道它的極限。
附記: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法身佛,以真如理體為壽命,故其壽命無始無終;報身佛,以智慧功德為壽命,故其壽命是有始無終;應身佛,以因緣感應為壽命,故其壽命是有始有終的。這裡所說的佛壽無量,是指無量壽佛的報、應二身說的,他不但報身壽命無量,就是應化身的壽命,也是有量的無量,這是依於他的本願第13願「壽命無量願」所成就的。
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復如是,非算術譬喻所能知也。
無量壽佛的壽命無量,以及極樂世界的一切聲聞、菩薩、天人大眾的壽命,也是同佛一樣地無量,其真正壽量也不是算術、譬喻所能知道的。
附記:極樂眾生的壽量與佛一樣無量,這有兩個原因:其一,得到無量壽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其二,極樂眾生,都在蓮花之中化生,非血肉之軀,而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因非父母生身,故無生老病死。
又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神智洞達⑧,威力自在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極樂世界有無數的聲聞菩薩,其數多到不可稱說。他們都是神通、智慧徹底通達的聖眾,其威力自在無礙,能夠在手掌中容納一切世界。
附記1:《阿彌陀經》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術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正與這裡所說的相一致。這是依於本願第14「聲聞無數願」所成就的。
附記2:至於「神智通達,威力自在。」那是本願中第5至第10願(即宿命智通願、天眼智通願、天耳智通願、他心智通願、神境智通願、速得漏盡願)所成就的。
佛語阿難:彼佛初會⑩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如大目犍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於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數。譬如大海,深廣無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滴,於意云何,其所滴者,於彼大海,何所為多?
佛告訴阿難:無量壽佛成佛以後,從十方世界來參加他最初說法的法會,便證聖果的聲聞菩薩,多到難以計數。假使有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的人,每一個人的神通都同目犍連一樣,又在阿僧祇那由他劫那麼長的時間裡,竭盡他們的智力,來共同推算極樂世界的聲聞人數,也不能得出一個確實的數目的。
譬如深廣無邊之海水,假使有人把一根汗毛分成100份,它即小到有如微塵一樣,然後拿如此一個小毛塵去大海中沾一滴水,你的意思以為如何?它所沾取的這一滴水,跟大海之水相比,哪一個多呢?
阿難白佛:彼所滴水,比於大海多少之量,非巧曆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也。佛語阿難:如目連等,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計彼初會聲聞菩薩,所知數者,猶如一滴,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阿難白佛言:「毛塵所沾之一滴水,跟大海之水的數量一比,簡直不是算術或譬喻所能知的。」佛即告訴阿難:「像前面所說的目犍連等無量聲聞緣覺,於百千億那由他劫所共同推算出來的聲聞數目,就如同毛塵上的一滴水,所不知道的數目就像大海之水。」
注釋
①至心不斷 以至誠的心不間斷的進行。
②隨意所願 所願求皆能隨意。
③巍巍殊妙 「巍巍」是廣大,「殊妙」是殊勝微妙。
④晝夜一劫 這裡是說在一劫中晝夜都不停的讚嘆。
⑤禪思一心 入禪定中,一心正念。
⑥竭其智力 竭盡其智慧和神通力。
⑦知其限極 知道它的極限。
⑧神智洞達 神通、智慧都徹底通達。
⑨威力自在 威德和神通力都很自在無礙。
⑩初會 這裡是說無量壽佛在極樂世界最初說法的法會。
#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