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沿「直線傳播」嗎?答案可能是,可能不是,看你怎麼定義「直線」。
什麼是直線?其實很多人沒搞明白。
在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裡,直線被定義為「直線是它上面的點一樣地平放著的線」,其中線的定義是「線只有長度沒有寬度」。
但「一樣地平放著」只是一個直觀的概念,實際上這個定義很牽強,等於沒有。
現在更多人把直線定義為「兩點間最短的線」(在這裡不要去糾結線段和直線的區別),至少在邏輯上是比較清楚的定義了。
但又有一個問題:「短是什麼?」
短是距離概念,從幾何學考慮這個問題的話,測量距離需要運用尺子,但尺子是直的,也就是說需要建立在直線的概念上,這就成了典型的循環定義了。
也就是說,我們用了這麼久的「直線」在幾何學裡其實一直沒有一個精準的定義。
所以要定義距離,就不能僅從幾何學的角度去思考。而現在普遍昰用類似微積分的思考方法,在兩點距離間想像成有無數個無窮小的笛卡爾坐標系,
再運用解析幾何在每個笛卡爾坐標系中定義出一小段距離(就是我們直觀認知的直線),然後在路徑上連接這無窮多個小段,就能定義出兩點間的連線距離。
想一想為了要定義個幾何最簡單的「直線」竟然需要用到微積分,也是夠恐怖的了。
直白點說,真正的「直線」是由數個「最短線」連接起來的線。
扭曲時空裡的直線,叫短程線。
如果光在宇宙中,無任何阻礙地飛行,它一定是直線飛行了,這個大家都能理解。
但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時空會扭曲,在扭曲的時空中光就會拐彎,在多數人看來,這不能叫直線傳播了吧。
但是,如果把光在扭曲時空裡的軌跡,理解為在一個球面上飛行,那用以上說的方法,在這樣的空間中找到的一條由數個「最短線」組成的線,只可能在球表面,也就是說「直線」變彎曲了。
所以,光其實還是在以直線傳播。
但為了區隔我們的直觀感受,這條線在相對論裡稱為「短程線」,這種現象也叫「短程線效應」。
所以準確的說,光在宇宙中是沿「短程線」傳播。
但以上說的全部只是基於光的粒子性角度,而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在光的波動性下,光又是怎麼傳播的?
光的幹涉、衍生、泊松亮斑都已經證明了光的波動性,而且在實際生活應用中,波動性比粒子性應用得更廣泛。
而關於我們觀察到的光為什麼是直線傳播,在量子力學層面有另一種解釋,就是費曼的「路徑積分」。
通過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求和來描述量子的不確定現象(通過拉格朗日函數可以計算),而量子波函數的坍縮,表示為一個擁有所有可能的物理系統向一個唯一能確定的結果演化。
這裡面,費曼引入了經典力學的「作用量」概念。
大概意思是說,在一個已知初始狀態與最終狀態的系統裡,系統會以作用量最小的方向演化,這被稱為最小作用量原理。
在費曼看來,在同一均勻介質中,兩點之間光並不只沿一條路徑傳播,而是同時沿著所有可能的路徑傳播,甚至是歪歪扭扭的曲線路徑。
但由于波動性,光會在所有可能的路徑上自相干涉。 幾乎所有路徑上的光都會因為相位差異而相互抵消,只剩下最短的一條路徑,因為不同路徑的相位差在這裡會最小,不會完全抵消,而留下一條直線的完整波動。
所以我們看到的光是最短路徑的直線傳播,但前提是在宇宙真空或同一介質中。
在不同的介質之間,光可能並不會走最短的路徑。比如,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會發生折射,折射顯然比走直線達到目標點的路徑更長。
為什麼會這樣呢?
偉大的民科之王費曼告訴我們,因為光其實總是走時間花費最短的路線(費馬原理)。光在空氣中的速度比在水中更快,所以它會在空氣中多走一段路程。
無論在任何介質中,光永遠會主動選擇最節省時間的一條路來走。因為光很忙,沒有多的時間可以浪費。
光為什麼火急火燎地一直在趕時間?因為想逃命。
從1998年起,越來越多的天文觀測已經確定宇宙在不斷膨脹,星系與星系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大。
宇宙就像在烤箱裡面的葡萄乾麵包,天體就是嵌在麵團空間裡的葡萄乾。隨著麵團空間的膨脹,葡萄乾並沒有移動但它們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因為宇宙在膨脹,而且在加速膨脹。離我們遠的地方,膨脹速度甚至超過了光速。當然這種超光速現象並不違背廣義相對論,這是空間的自身運動,並不會攜帶任何信息。
為了趕上宇宙的膨脹,光一直以這個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追趕。可惜它是註定的失敗者,永遠也到不了宇宙的邊緣。
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整個太陽系、銀河系就好像正在掉入一個超大的黑洞,而光拼命地想把我們的信息帶到外界,可宇宙不允許。
這些是否是真實的,我們不得而知,但這樣的想法很有趣。
科學精神是一種探險精神,我們享受地是探知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
哥本哈根學派有句名言:「先有自然再有我們人類,有了我們人類才有自然科學。」
所以雖然自然很神聖,但自然科學沒什麼大不了,它並不是現象本身,只是一個模型而已。 每個人都可以塑造自己的模型,最多你說我的是抽象派,你是寫實派而已。
我是想法捕手,捕捉一些關於世界有趣的想法,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