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直線傳播這個事實應該在小學的科學課中就有說明了,假如你問小學生光是直線還是曲線傳播時,他會明確告訴你是直線!但愛因斯坦又明確無誤的告訴大家,光線會被引力場彎曲,並且在1919年的日食觀測中證明,那麼光線到底是直線傳播還是曲線傳播?
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的墨子就發現了小孔成像的秘密,他為學生們講解了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且指出光的直線傳播這個成像的主要原因!此時要比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在《論問題》中提到的小孔成像概念還要早100-200多年!
墨子關於小孔成像的記載
當然大家對小孔成像肯定也不陌生,大家一定都玩過,對於光的直線傳播也記憶猶新!關於光直線傳播的自然界中的陽光穿過雲層後的漏光,或者朝陽穿過薄霧,甚至日食等等,都能非常直觀的感受到光的直線傳播!
漏光大片
漏光大片大家看了可不少,但估計天天看也沒人去注意光是直線還是曲線傳播,畢竟這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已經很難引起的大家的興趣!
愛因斯坦在1916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關於其推導過程是在有些複雜,咱吃瓜群眾就不用糾結了!但其中的結論非常簡單暴力,愛因斯坦認為牛頓關於時間與空間描述的絕對時空觀錯了:
牛頓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分離的,天體在空間中通過以太傳播的引力為紐帶連接起來,構成一個龐雜的大網!在萬有引力為基礎拉普拉斯天體力學將太陽系各行星軌道計算的分毫不差,甚至勒維耶還因此計算到了海王星的準確位置,所以,牛頓經典力學錯了嗎?
當然,有一絲隱憂!在勒維耶計算出海王星軌道以後估計沒事幹,去計算了水星的軌道,結果發現觀測和計算值在100年中差了大約38角秒,這是一個很小的值,但勒維耶非常較真,所以他根據經驗應該有一顆水內行星影響了水星的軌道,這就是著名的水星進動問題,當然這顆行星不存在!
所以當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後,第一個開刀的就是水星進動問題,廣相認為引力是質量彎曲時空的表現,因此加入了時空彎曲後的水星進動計算值和觀測值就相當吻合了,廣相當然不會著眼於牛刀小試,它還有一個關於光線被大質量天體彎曲的預言!
也就是愛因斯坦那麼好命,廣相發表三年後就是1919年的日食,而且遮擋的是是畢宿星團的的亮星,特別容易觀測,愛丁頓帶隊為愛因斯坦驗證廣義相對論的質量彎曲光線!
1919年日食彎曲光線示意圖
結果當然是愛因斯坦的大獲全勝,可惜即使驗證了光線被彎曲又如何,1920年和1921年的諾貝爾獎並沒有廣義相對論的份,而愛因斯坦在1922年獲得的是1921年的補發的物理獎,而且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光電理論!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其實在彎曲空間中最短的路線並非直線!其實即使在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中,光在引力場中仍然會走彎路,因為光子具有動質量,所以它會受到引力而彎曲!但彎曲程度比廣相計算值小一半,因為經典力學中的絕對時空觀空間和時間是分離的!
無論是光還是其它物體,在引力場中都遵循測地線的原則運行,因為在引力場中測地線最短,如果非得將它扳直了,那麼它走的路程可能會更遠!
當然這個特性也為天文學家打開了另一扇窗戶,即通過引力透鏡的方式來發現新的天體,因為遙遠的星系可能很暗淡,但剛好在前景有一個質量比較大的星系,那麼背景中的星系光線會被這個星系聚焦,而變得更加明亮!另一種可能是會形成愛因斯坦環或者十字架類似的虛影,非常有趣!
愛因斯坦環
愛因斯坦十字
最後提一個有趣的話題,關於德布羅意波,當年德布羅意童鞋寫累篇論文,描述了電子運動時產生的波,論文的精髓是這樣的:
電子的質量m賦予了它有一個內稟的能量E=MC^2,和普朗克量子公式E=HV就可以推導出電子會有一個頻率ν=mc^2/h,所以電子有一個頻率,它在前進的時候會有一個波,而電子以v0速度前進時候,這個波的速度等於c^2/v0,相信你可以計算出這個速度肯定是超過光速的,因為電子具有靜止質量,因此不可能超過光速!那麼就意味這個速度最低是光速,似乎沒有上限?昏倒,超光速出現了!
德布羅意相波
上圖中綠點的速度是群速度,表示電子真正的速度,而紅點則表示相速度,可以很明確的看到紅點速度明顯高於綠點速度!不過相波不傳遞任何信息,所以愛因斯坦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於光子其實也一樣,光一粒子形式出現時,它是直線傳播的,但會受到引力場影響而彎曲!但當它以波的形式出現時,相波走的明顯就不是直線,這會就很有趣了,因為還有幹涉等各種好玩的光學現象出現,那麼到此時,您認為光是直線傳播的還是曲線傳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