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城市到底是「幾線」?排名第幾?
從各色的「新一線排行榜」到數不清的「百強城市排名」……五花八門的城市排名層出不窮。但你是否知道,排名究竟出自誰之手?又是否清楚各種排名之間不同的衡量標準是什麼?1997年,《世界城市等級趨勢》刊發,其中提出針對城市做「分級」研究存在兩大難題,一是難以從全球層面統一衡量城市變化,二是用實證量化的方法將世界城市分級「理論化」十分困難。
圖片出處:攝圖網
上周,多個著名世界城市排名的「締造者」薈聚廣州,他們可謂是城市評級領域內的「金字塔尖」。當天,這些「締造者」為大家「劇透」部分最新城市排名研究成果的同時,還圍繞世界城市評價研究的新理論、新方法和全球城市未來發展趨勢等話題,來了一場「頭腦風暴」。城叔去認認真真聽了課,隨堂筆記跟大家分享一下。
1.《世界級城市名冊》
發布時間:始於2000年
發布機構:英國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GaWC)
社會評價:「全球關於世界一、二、三、四線城市最權威的排名」
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GaWC)成立於1998年。1999年GaWC以英國拉夫堡大學為基地,開始致力於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網絡研究。自2000年以來,該機構不定期發布的《世界級城市名冊》,被譽為「全球關於世界一、二、三、四線城市最權威的排名」,最近一次發布於2016年。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副主任、比利時根特大學地理系本·德拉德教授介紹GaWC的排名指標時,特別強調「全球的連通性,即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間的關係。」
看起來,我們習以為常的GDP並不是必要的評價指標。「我們的重點不在於城市本身的規模或者本身的經濟,而在於勾勒和理解其經濟是如何跟全球經濟聯繫起來的」。很多城市研究都是從靜態的「指標」來考量,但GaWC的方法卻是將城市放在一張動態的「網」中。「全球城市是全球經濟之中的知識因子。我們重點強調一個維度,也就是城市是全球市場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對於知識密集型的產業來說。」在他看來,城市當然不僅是提供服務的,但服務對於一個城市的經濟能量來說非常重要。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副主任、英國雷丁大學凱瑟·佩恩教授解釋道,這是因為相較於零售行業的分散,金融行業的集中度很高。它遍布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國家,創新性很強,附加值高,且極大取決於知識交換和跨國有技能勞動力的流動。同時,金融業還為其他商業服務提供鉚定作用,如廣告、法律諮詢、法律服務等等。因此,GaWC的「排名」主要考慮金融業和保險、廣告、法律等商業服務,通過考察其行業內公司在全球主要城市的辦公網絡和信息流動,來分析城市之間的互動和連通。「我們有一個非常標準化的企業對一個城市重視程度的測量,比如說一家公司它在一個城市裡面有它的地區總部,一個普通辦公室或者有當地的合作夥伴,通過這些不同『業務重要性』來對該城市打分比較。」據介紹,在GaWC的測量中,涉及707個城市、175家公司,以及有12萬3千多的服務價值。通過服務價值,來間接測量國際公司對於一個城市重量性的衡量。除此之外,他們也同時將與金融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地產市場作為考量點。佩恩教授提到,」因為金融服務的辦事處實際上就是大的金融交易發生的地方,也是資金流動的物理管道。所以這其實正是一種投資的資產,也為銀行借貸和房產抵押提供了重要的抵押品。」通過研究,GaWC發現全球經濟正在向西移動。「亞洲的城市慢慢正在進入一個榜單,有新加坡、香港,還有三個中國的城市,而在2000年的時候情況不是這樣的。」此外,從2010年和2016年榜單的變化幅度看,中國城市榜單裡面第一位的是成都,其次是武漢、廈門、重慶、南京,這些城市的經濟和全球化水平是越來越高的。據了解,GaWC最新的研究成果將於6月中下旬正式出版,大家可以和城叔一起期待世界城市的「新變化」了。
2.《全球城市指數排行榜》
發布時間:始於2008年
發布機構:美國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A.T. Kearney)
榜單內容:120個全球城市、27項評估體系和維度
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A.T. Kearney)於1926年在芝加哥成立。如今,科爾尼諮詢已發展為全球領先的管理諮詢公司。
在過去40年,科爾尼跟達沃斯論壇、世界經濟論壇有緊密的合作關係,為全球很多經濟議題提出了很多洞見。在2016年杭州G20峰會時,科爾尼受中國政府邀請,也就多個議題提供了智庫支撐。從2008年開始,科爾尼發布全球城市排行榜,榜單由《全球城市指數》綜合實力榜,和《全球潛力城市指數》榜兩部分組成,評估城市發展的綜合實力、前景和提升其國際地位的可能性。科爾尼發布的榜單,最初從5個維度對來自40個國家的60個城市進行了綜合排名,而目前已擴展到現在120個全球城市,評估體系和維度也從原來的24項完善到27項。據了解,今年最新的榜單將在5月29日(本周二)全球發布。具體來說,綜合實力榜單主要從衡量一座城市在全球經濟中的管理能力,資源調配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樞紐作用的「商業活動」、衡量一座城市培養、吸引和保留多元化人才能力和教育能力的「人力資本」、衡量一個城市在全球信息交流的便利性以及在全球信息空間裡影響力的「信息交流」、衡量一個城市文化的多樣性以及體驗豐富性的「文化體驗」,以及政治參與度等五個維度來考量一座城市。而潛力榜則從另一個緯度,從前瞻的角度來評判這些最有可能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發展的新型城市,也即「未來之都」。科爾尼(上海)企業諮詢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宇介紹,潛力榜與上述全球指數的衡量維度稍有不同,是由13個衡量指標組成,主要包括居民的幸福感、經濟狀況、創新和治理等維度。
3.《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
發布時間:始於2010年
發布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方向:經濟角度和可持續競爭力
《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自2010年發布的「城市分級榜單」,最新一次發布於2017年4月,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完成。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認為,「競爭力是全球城市發展的一個新的視角」。他指出,目前該報告關於城市競爭力的研究主要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經濟角度,從當前的角度研究經濟競爭力,「這實際上是競爭力的本源,最初的競爭力是講經濟競爭力」;二則是可持續的競爭力,是長期的競爭力,這是後來發展起來的。事實上,經濟競爭力有一個非常簡潔的定義,即一個城市能夠更好、更快的創造財富的能力,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基於這樣一個定義,我們從兩個方面來測度一個城市有沒有競爭力」,一是從產出的角度,即不管城市是多大的規模,有多少的人口,具備怎樣的功能,「只看城市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從產出的角度具體有細分為兩個指標,經濟的密度和經濟的增量。其次則是「解釋」,倪鵬飛教授說,「解釋,就是探究為什麼這個城市是這樣的競爭力,而不是那樣的競爭力。」具體指標主要分為九個方面,31項指標,包括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產業體系、人力資源、當地需求、商業成本、制度成本、基礎設施、生活環境等。在這樣的衡量指標下,《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使用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關於全球人口的統計,選擇1000多個城市,考察的多是大城市,發達國家則多使用「大都市區」。倪鵬飛教授介紹到,他們在研究城市經濟競爭力時,發現科技和金融是影響當前城市競爭力非常重要的因素。「重塑世界的力量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日益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首要動力。」其次,「新距離」正在產生。在全球化、全球產業鏈、全球產業分工新的變化的情況下,全球的經濟距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全球城市出現了新的重組。「不僅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城市崛起,另一些城市在衰落,在發達國家中,一些高科技城市迅速崛起的同時,原來一些低附加值製造業的城市也在迅速衰落,衰落非常快。」倪鵬飛教授認為,這正使得全球城市出現了新的聚集。除此之外,在他看來,「新聯繫」也正使城市「金融中心」與「科技中心」並列。「由於信息技術,原來強調的聯繫都是物的聯繫和人的聯繫,現在我們已經發現,發現信息的聯繫、知識的聯繫,變得越來越重要。」「信息、知識這些方面的『軟聯繫,正在改變和主導世界城市體系。」他們發現,全球城市的特徵因此發生了重要變化。他說,「90年代的『全球城市』,我感覺重點是以金融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聚集的城市,因其支撐全球決策管理的重要中心,所以成為全球的中心、成為全球城市。」而現在,科技產業、科技企業對全球的影響也越來越重要。「大家可以回顧一下在上世紀90年代到世紀之交時,我們講到世界五百強,最有名的企業都是摩根史丹利、高盛這些金融公司。而今天,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是什麼呢?是谷歌、百度等等高科技公司。」他強調,高科技公司在影響著全球的生產、生活,影響到每一個人,正切實著改變世界,因此它的決策之地就應該是全球的重要中心。「因此,新的全球城市應該是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並列並行的、相互兼容的城市。」
4.《全球城市實力指數》
發布時間:始於2008年
發布機構:日本森紀念財團戰略研究院
研究內容:聚焦城市吸引力,涵蓋全球44個以上的城市
《全球城市實力指數》,於2008年開始,由日本的森紀念財團戰略研究院在每年10月份,定期編制發布最新數據,已經堅持多年,有較大的影響力。該指數注重研究城市的吸引力,主要包含了全球44個城市,並且每年都會增加兩三個城市。指數裡具體包含了6大城市功能:經濟、研發、文化互動、宜居性、環境和交通出行等,6大功能裡又細分包含了70個指標。其中,日本森紀念財團城市戰略研究院的執行主席市川宏雄先生強調了三個方面,城市人口結構、城市結構、以及交通便捷性。針對於人口結構變化,他指出,日本從2011年人口就開始減少,這是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在東京大都市圈也是如此。他預測,在2030年之後,人口還會進一步縮減。其次,就城市結構而言,他建議城市應該有不同的功能劃分,例如建立國際商貿區等。除此之外,他強調,交通的便捷性,這已成為非常重要的。這可以用國際和國內航班在到達口和出發口的數據來衡量。「未來的十年大趨勢,是在城市市中心40分鐘可達的範圍將會越來越多。交通便捷性,是我們理解一座城市內生力量很重要的一個參考指標。「各種城市排名還將層出不窮,衡量標準也是五花八門,但也許正如GaWC的本.德拉德教授所說,「一個城市在不同排名中地位有差異,但並沒有哪個排名最好或是最準確之說,各個排名之間有重疊也有互補。畢竟,不同的排名之間並不是相互競爭的,而是互補的關係,為的只是給觀察城市提供不同的視角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