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CT問世至今,無論探測器加寬,還是CT轉速加快, CT的升級換代一直側重於圖像質量的優化以及檢查成功率的提升。
但常規CT在物質鑑別和精確定量方面受到限制,因為常規CT圖像是基於CT值進行定量分析,而CT值與物質組成並不直接相關,這就造成了臨床診療過程中,常規CT往往要協同其他多種影像設備才能達成精準診斷的目標。
在高端CT雲集的今天,當傳統CT在轉速,探測器寬度,圖像質量等指標都已發展到極限之時,CT未來發展方向在哪裡?
早在1973年,CT的發明人Hounsfield先生就提出可以利用不同能量範圍內的數據來判斷物質組成(1)。
CT實現物質鑑別的基本原理:不同能級X線穿過物質後所得X線衰減係數不同,且具有一定規律,根據不同能級X線的衰減係數,能夠計算得出相應物質。
02光譜CT突破能量成像瓶頸,引領未來CT發展方向
飛利浦耗資十億歐元、花費十年時間創新性地打造了全球首臺光譜CT。
一款全面實現光譜成像的CT產品:光譜CT是一款基於探測器的能量CT成像設備,由於其獨特的工作原理,無需預判,可在常規成像的同時實現光譜成像,不需要任何額外步驟和額外輻射劑量;同時帶來高質量多參數光譜圖像,在物質鑑別和定量定性方面帶來突破性的臨床應用,也將CT能量檢查從探索階段推至真正的臨床應用。
光譜CT基於探測器實現能量分離的原理
光譜CT並不改變球管輸出,搭載的Nano Panel Prism探測器採用獨有雙層結構設計,搭配雙重感光材料,分別接收高低能量X射線光子,從而實現球管輸出的連續混合能級X線中高低能量的區分。
在滿足「同時」「同源」「同向」能量成像的三大核心技術要求之上,進一步實現常規圖像與能量圖像的「同步」生成,達到「四同」能量成像的業界新高度。
核心組件:
· 多參數診斷,一次掃描,5倍信息量
光譜CT可以同時獲取光譜圖像和常規圖像。光譜圖像通常包括虛擬單能級(MonoE),虛擬平掃(VNC),碘濃度(Iodine density),以及有效原子序數(Z Effective)圖像等12大類,可用於各種不同的臨床應用,以提高圖像質量及進行病灶成分鑑別與量化。· 簡便成像流程、低輻射劑量光譜檢查
1、低輻射劑量:光譜CT在探測器層面對能量進行分離解析,與掃描過程無關,可以使用常規的降低輻射劑量技術。2、光譜CT高效的工作方式,單次掃描即可進行前瞻性和回顧性光譜分析,無需任何特殊模式。3、光譜CT一次掃描生成一個SBI( Spectral Base Images)基數據包,在CT主機、工作站,PACS上都可以一鍵式獲得光譜結果圖像。· 「三同數據」提高光譜分析準確性及利於運動組織成像
「三同」光譜數據在相同時間、相同空間被光譜探測器準確接收,減少像素移位和光譜混雜,可實現投影空間內數據重建,從而提高能量分析準確性,有效降低光子噪聲及射線束硬化偽影,提高圖像質量;同時利於運動組織成像,如心血管成像。1.Hounsfield GN. Computerized transverse axial scanning (tomography): Part I. Description of system. 1973. Br J Radiol. 1995;68(815):H166-72.2.Alvarez RE, Macovski A. Energy-selective reconstructions in X-ra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Phys Med Biol. 1976;21(5):7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