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康領銜中科院上海逆境生物學中心

2020-12-06 生物谷

合影

揭牌

李智勇為朱健康頒發「國家特聘科學家」證書

朱健康講話

4月28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滬舉行,由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聯合通過中央「**計劃」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引進的朱健康教授及其團隊將領銜該研究中心的建設。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智勇,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希,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張亞平等領導接見朱健康教授及其核心團隊,李智勇、白春禮、李希、張亞平為研究中心揭牌,李智勇為朱健康教授頒發「國家特聘科學家」證書。

白春禮表示,由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聯合共建的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將採用與國際接軌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實行「人才特區政策」,在用人、財務、管理及考核方面實行靈活政策,為科學家創造一流的創新環境。

朱健康教授是國際著名的植物生物學家、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領軍人物,2010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中最年輕的院士之一。他於1993年獲美國普渡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學位,2000年受聘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植物科學系正教授,曾任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整合基因組學研究所所長、講座教授、傑出教授,沙特國王大學植物逆境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現為美國普渡大學生物化學系和園藝及園林系傑出教授。朱健康教授主要從事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學研究,在植物抗旱、耐鹽與耐低溫方面做出了傑出成就,在《自然》、《科學》、《細胞》等世界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了200多篇研究論文,是世界植物科學領域發表論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之一。

由朱健康教授及其核心團隊領銜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將聚焦植物科學前沿領域與生物技術重大戰略性科學問題,凝聚一流的研究團隊,以知識創新為基礎、以解決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問題為目標,成為植物科學前沿領域與生物技術原始創新的源頭、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新型科研體制機制探索的試驗田。經過5-10年的不懈努力,將研究中心建設成為植物科學前沿與生物技術領域國際一流的科學研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與產業促進中心。

赤子之心,朱健康教授祖國圓夢

在皖北農村出生長大的朱健康,兒時的夢想就是出去做一番事業,設法改變父輩們的生存方式。為了夢想,他刻苦學習考進中國農大,後又從北大赴美留學。20多年來,他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名農家子弟逐步成長為國際著名的植物生物學家、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領軍人物。

在美期間,他同時一直在醞釀著人生的第二大夢想——用在美積累的經驗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生物技術作出一份貢獻。多年來,他一直關注祖國的發展變化,尋找機會為祖國科技事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2004年,他在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時,與施一公、饒毅等海外學者聯合向國家提出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並得到採納;近年來,他每年回國多次,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與國內同行開展合作研究,特別是與山東師大、中國科大、中國農大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所合作,開闢了用小鹽芥研究高度耐鹽的新領域。

與國內同行的合作交流,特別是中國對科技創新事業的重視,使他感覺在國內開展高水平植物與農業科學相關研究工作的時機到了。

2010年底,為進一步認真貫徹落實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人才發展規劃,中共中央組織部響應中央號召開始實施「**計劃頂尖人才」引進計劃,實行「一事一議,特事特辦」原則,為海外高層次人才繼續開闢新的綠色通道。祖國的需要正是海外留學人才創新創業的大好機遇。2011年1月15日,朱健康教授應邀參加中央「**計劃」聯誼會成立大會並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接見,朱健康教授正式提出了回國為祖國的植物科學事業發展做貢獻的工作設想,當即得到李源潮部長的肯定回復。自此,朱健康終於踏上了縈懷已久的圓夢祖國之路。

院市合作,齊心協力聯合引進

得到肯定答覆後,朱健康教授隨即與海外學者楊貞標、丁守偉、陳雪梅等教授共同草擬了回國工作的詳細設想,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等領導高度重視,立即做出歡迎朱健康教授加入中國科學院的決策,並對其歸國工作一事親自關心、大力支持。

朱健康教授經綜合考量,在上海發展科研事業的決定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積極支持,在上海市主要領導的關心和推動下,上海市明確將引進朱健康教授並新建研究中心納入「院市合作」框架予以支持。期間,**主要領導數次對朱健康教授的工作設想和計劃提出建議,並多次委託**人才工作局負責人赴上海進行指導,推動相關工作。上海市委組織部等相關委辦局積極謀劃為朱健康教授及其核心團隊落戶上海儘早啟動科研工作提供支撐條件,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明確從上海辰山植物園科研中心騰出6000平方米空間租賃給朱健康教授作為新建研究中心過渡用房,同時從引種基地劃撥5公頃土地作為一期建設用地。上海市松江區政府也積極為研究中心後期建設發展預留土地和空間,並為研究中心引進人才在松江工作提供支撐保障條件。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作為首批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之一,是朱健康教授及其核心團隊回國的依託單位,在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上海分院的具體指導下,於2011年啟動朱健康教授創新團隊「植物逆境生物學實驗室」建設,通過「首席科學家項目」等方式給予先期支持,並在團隊建設、儀器設備採購等方面開闢綠色通道,滿足需求。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解決13多億人口糧食基本自給不依靠進口一直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未來農業還要生產一部分能源和工業所需要的原料以解決化石能源耗竭所產生的發展危機,但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尤其是在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比發達國家仍落後較多的情況下。農業生物新技術的開發,如高產高抗低耗的新作物品種的培育,與植物科學研究密切相關。朱健康教授在上海新建的研究中心長期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植物科學研究機構。為實現這一目標,他在短期內計劃先啟動植物抗旱、抗鹽、抗冷、抗熱的分子機理及生物技術等若干核心研究方向,具體包括植物抗逆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學機制、植物逆境信號傳導、逆境下的代謝調控、生物脅迫與植物抗逆的關係、植物逆境反應對生長發育的影響等。今後,將逐步發展擴大到植物科學與相關生物技術的各個重點前沿領域,開拓與農業高新技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並培養一批高水平的新一代科學家。

據悉,朱健康教授此次正式從海外落地上海,其領銜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首批60人的研究團隊,包括5位首席科學家、資深研究員和研究員等學術帶頭人、18位副研究員、25位研究助理、12位在讀研究生已陸續到位開展工作。從他決心回國到研究中心成立,朱健康教授看到了國內辦大事情的決心和效率。

朱健康教授作為中共中央組織部實施「**計劃頂尖人才」計劃以來引進的首批科學家之一,意味著中央及時果斷的人才策略已為更多的朱健康們打開了歸國服務的大門,必將帶動更多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新創業。

高端引領,構築創新人才高地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尤其是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在引進朱健康教授之前,上海生科院就始終堅持把人才作為事業發展的根基,緊密結合科技發展戰略,大膽探索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構築人才高地,提升創新能力。

上海生科院堅持建立完善全球公開選拔研究所所長制度,屢屢向在海外工作的優秀科學家伸出「橄欖枝」,1999年建院之初即聘請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家蒲慕明教授任神經所所長,近幾年又先後聘請時玉舫教授、林安寧教授、克勞斯?格溫特教授等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擔任健康所、生化與細胞所、計算生物學所等研究所所長。2008年,中央實施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計劃」起,上海生科院抓住機遇,按照「堅持按需引進,堅持質量標準,堅持以事業吸引、以科研項目經費支持為主」的原則,短短三年時間共引進包括朱健康教授在內的「**計劃」13名,並對「**計劃」入選者實行個性化支持。

在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同時,上海生科院積極營造人性化的發展環境,以一流的服務關愛人才。對引進人才實行提前裝修實驗用房、提前訂購和安裝實驗設備、提前撥付科研啟動經費、提前落實研究生招生指標等「四個提前」的支持舉措,和相應的一站式服務,使他們一到上海就可以順利開展科研工作;及時在Science、Nature上發布各類崗位需求信息,院所領導和專家共同「緊盯」重點人才,人事部門熱情聯絡,政策諮詢服務細緻周到。為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建立公平公正的科學評估制度,上海生科院還率先在國內推行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科研院所統一標準的學術評價制度,在評估中堅持分類評價、質量重於數量、以專家評估為主的原則,注重評價研究工作的創新性和未來發展前景以及對科學發展的貢獻和意義,為海歸人才創建了學術自由下良性競爭的科研氛圍。(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滬舉行
    4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上海辰山植物園舉行,由中科院與上海市聯合通過中央「千人計劃」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引進的朱健康教授將領銜該研究中心的建設。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副組長李智勇,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希,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
  • Plant Physiol |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中心朱健康課題組揭示植物...
    13:40:58 來源: BioArt植物 舉報   2019年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
  • 中科院植物逆境中心趙楊/朱健康合作發現植物滲透脅迫應答新機制
    Current Biology | 中科院植物逆境中心趙楊/朱健康合作發現植物滲透脅迫應答新機制責編 | 王一乾旱、鹽脅迫以及低溫等非生物逆境導致的滲透脅迫造成作物生產的巨大損失植物因其固著生長的特性而難以躲避所受到的滲透脅迫,被迫進化出感知和適應逆境的機制,主要包括信號接收與傳導、植物激素脫落酸(ABA)相關調控和後期應答等過程。目前ABA途徑的信號傳導與滲透脅迫後期應答機制已基本解析,然而,對於植物如何感受外界的滲透脅迫信號,以及如何傳遞信號到細胞內並引起早期應答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 吳建國調研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
    8月7日下午,中科院副秘書長兼基本建設局局長吳建國調研了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逆境中心)。吳建國一行先後實地考察了逆境中心位於上海辰山植物園內的租賃科研用房以及中心建設用地,詳細了解了逆境中心籌建進展情況。吳建國希望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進一步優化逆境中心基本建設規劃方案,在各方支持下加快推進中心籌建工作。
  • 2018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張蘅課題組博士後招聘公告
    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耐逆生物與表觀遺傳課題組(http://www.psc.ac.cn/zjj.asp?id=69)因工作需要,欲招聘博士後2-3名。該招聘信息長期有效,招滿為止。崗位職責:1.
  •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2021年推免生面試報名通知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2021年推免生面試將分兩批進行,暫定7月上旬和8月下旬,望有志於植物生物學研究的學子踴躍報名!  一、招生名額:  植物逆境中心將面向全國各高校招收優秀本科生40名作為本中心2021年入學的免試推薦碩博連讀生。
  • 華人院士朱健康:海外人才歸來正當其時
    2012年,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成立,朱健康通過國家首批「千人計劃」被引進回國。  目前,他是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組長、博士生導師。  記者:您如何評價目前中國在植物生物學領域的發展情況?
  • 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做客第118期大師講壇與交大師生交流「如何...
    3月13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學術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做客第118期大師講壇,為交大師生帶來題為「如何建立好的生物學研究體系」的精彩報告。本次講座也是農業與生物學院六十周年院慶系列學術活動之一。
  • 皖籍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逆境中學會成長
    中新社合肥7月7日電 題:皖籍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逆境中學會成長作者 張強 趙強「看似弱小的生命,同樣蘊含著堅韌不拔的力量,正如植物能在逆境中成長,治學、人生也當如此。」
  • 逆境中心合作研究揭示復甦植物旋蒴苣苔的耐旱機理
    4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員和首都師範大學何奕騉教授及密蘇裡大學合作研究的研究論文
  • Science:朱健康等植物DNA去甲基化調控研究獲進展
    6月1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朱健康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Regulates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in Arabidopsis。
  • 逆境中心首屆學術年會舉行
    10月8日至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首屆學術年會在辰山植物園成功召開。逆境中心各學科學術技術帶頭人、科研人員及博士後、研究生等200餘人參加了本次年會。  年會由逆境中心主任朱健康研究員致開幕辭。
  • 科學網—朱健康:期待中國植物抗逆研究實現突破
    會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朱健康表示,植物抗逆境的遺傳機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科學問題,雖然許多科學家已進行了研究,但植物抗逆的表觀遺傳問題還沒有弄清楚。「我對此很有興趣。我的實驗室一半內容研究表觀遺傳,一半內容作逆境研究。大部分課題是在研究植物抗鹽抗旱抗冷抗熱的機理。」 朱健康在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建立了一個逆境研究實驗室。
  • 學校領導會見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教授
    學校領導會見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教授 2020-10-19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細胞器與逆境生物學國際研討會」在上海交大舉辦
    11月7日, 由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德國馬普學會「細胞器與逆境生物學」夥伴研究組和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細胞與發育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細胞器與逆境生物學國際研討會」 在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及Zoom線上平臺舉辦,來自國內外的500餘名學者通過線上和來自全國各地的150餘位師生在現場參與了此次研討會
  • 朱健康/黃三文合作團隊發現番茄馴化導致耐鹽性降低的分子遺傳機制
    在保證產量的情況下,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提高栽培番茄的耐鹽性,首先需要了解番茄耐鹽性的分子機制,而野生番茄是揭示耐鹽機理和挖掘耐鹽基因的重要種質資源。 2020年3月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員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員團隊在Wiley合作學協會期刊The EMBO Journal合作發表了題為Loss of salt tolerance during
  • 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做客農生院六十周年院慶系列學術講座第一講
    3月13日,現任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學術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的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信息樓8樓做客大師講壇,為交大師生帶來題為「如何建立好的生物學研究體系」的報告。本次講座也是農業與生物學院六十周年院慶系列學術活動之一。
  • 郭巖、朱健康等多位專家聯合撰寫「植物逆境反應」英文長篇綜述
    該綜述由中國農業大學郭巖教授和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員牽頭組織,邀請中國農業大學鞏志忠教授、楊淑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熊禮明教授,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的施華中副教授、LuisHerrera-Estrella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徐國華教授,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晁代印研究員等專家共同撰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