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現任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學術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的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信息樓8樓做客大師講壇,為交大師生帶來題為「如何建立好的生物學研究體系」的報告。本次講座也是農業與生物學院六十周年院慶系列學術活動之一。
報告會伊始,朱健康院士通過講述著名的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和玉米中轉座子的發現等實驗,引出了從簡單對象也能得出重大結論、甚至影響整個生物學發展的道理。隨後,他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自己早期關於植物鹽鹼方面遺傳篩選的相關研究,包括植物抗鹽的SOS途徑、為從分子水平揭示植物的耐鹽機理奠定基礎的鈣離子響應環境脅迫的新信號傳導途徑、基於35S-SUC2載體的基因篩選等。朱健康院士表示,研究任何一個通路或者表型的形成都需要從自然存在或者人工誘變產生的變異中找到誘變基因,以此為出發點,探索未知世界。同時,朱健康院士還提到植物中存在DNA去甲基化基因,RNA參與介導DNA去甲基化過程,並對動植物中DNA去甲基化做了對比,為在場師生帶來了一堂深入淺出的遺傳學課程。
朱健康院士還以自己新建立的基因編輯平臺為例,強調了種子良種化是未來中國農業增長提質的關鍵,並就什麼是一個好的生物學研究平臺和與會人員進行了交流探討。他認為,在未來的農業發展中,轉基因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應該獲得更加具有積極性和創新性的應用。
現場互動中,朱健康院士就如何縮短農作物逆境馴化歷程、基因編輯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的區別、當前國民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以及在國家政策面前如何推進基因編輯產業化進程等問題作了生動解答。
報告會後,朱健康院士來到農業與生物學院,與學院數十位教師代表進行了親切座談。
座談會上,朱健康院士就科研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困境的解決方法,與在場教師進行了討論。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在場老師上了生動的一課。對於初入崗位的教師,朱健康院士認為要儘快找準研究方向,善於發現鑽研,提出別人沒有發現的問題,提高科研水平。他表示,科研團隊的搭建對於科研成果的取得非常關鍵,團隊負責人要儘量發揮每位成員的優勢,做好博士後、博士的培養,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開闢新的思路。
座談最後,農業與生物學院黨委書記周培、院長薛紅衛分別作總結,對朱健康院士表示感謝,並鼓勵在場教師繼續在科研中有所突破,為學科建設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