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下半年,又到了各大手機廠商亮出狠貨、相互過招的時候了。這幾個月以來,華為、小米、OV……一眾廠商的「旗艦機」紛紛亮相,戰況十分激烈。
小衛發現,這麼多旗艦機裡面,運行內存幾乎都是6GB以上的,比如:
甚至,有不少旗艦機,運行內存達到了8GB,比如:
縱觀整個安卓陣營,似乎沒有6GB以上的運存都不好意思拿出手。而反觀蘋果這邊,蘋果向來把iPhone的運行內存當成機密,從不對外聲明。小衛經過多方求證,才搞清楚了歷代iPhone的運行內存:
在iPhone 6之前(包括iPhone 6)運行內存只有1GB,而一直到去年的iPhone X,運行內存也僅僅3GB。
直到今年「最貴iPhone機皇」——iPhone Xs/Xs Max,我們才看到了運存4GB的iPhone(iPhone XR依舊是3GB)。
是不是覺得內有玄機???
今天就讓小衛一一告訴你真相。
什麼是運行內存?
想必大家都知道,手機有兩個容量,一個是內存,一個是運行內存。那麼為什麼要分兩種內存呢?
智慧型手機的運行/處理,有3個不可或缺的元素——處理器、運行內存、內存。這三者的關係最簡單來說就是:
處理器——處理數據的平臺
運行內存——與CPU直接交換數據的存儲器
內存——數據存儲器
當你在手機操作了一個指令後,涵蓋這個動作的所有信息會發送到運行內存,隨即,處理器開始高速工作,如果有涉及到數據存儲的就會存放於內存。
就這麼簡單。
所以,舉個例子,當你點擊吃雞這個程序,畫面進入讀條界面(loading),這個時候,就是「處理器+運行內存」高速工作的時候。
運存越大越好嗎?
通常情況下,運存越大,多個程序之間來回切換速度越快,指令的響應速度也越快,因此運行就會更流暢。
燃鵝……國內6GB/8GB運存的安卓旗艦機,在流暢度上,有些甚至還不如3GB內存的iPhone……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真的需要辣麼高的運存嗎?(都是錢啊……)
想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明白安卓系統與iOS系統的內存管理機制的差異。
安卓的內存管理
多數安卓系統為了讓用戶擁有極其流暢的多任務工作能力,所以打開的應用只要不關閉,一般都會在內存中駐留。
這樣的好處是,隨意切換打開的應用都不會覺得卡頓或者需要重新加載。
所以大內存,能夠幫助安卓手機帶來更出色的多任務體驗。
蘋果的內存管理
然而蘋果的策略是,如果你打開一個應用後切到另一個應用,只要你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不使用它,那麼系統便會自動將這個程序終結,將其保存在快閃記憶體內,並釋放相應的內存空間。
當你再打開這個應用時,系統則會重新從快閃記憶體中調取數據,也就是業界常說的「墓碑機制(Tombstoned)」。
雖然蘋果的「墓碑機制」儘管曾遭批評為「假多任務」,但這樣做的好處自然就是內存效率更高、需要的內存空間更少。
至於兩者孰優孰略,只能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了。
但是另外需要提醒大家一點,蘋果系統的所有應用都會經過蘋果嚴格的規範審查,以保證應用資源合理佔用內存空間。
儘管安卓也有類似的機制,但由於國內特殊的國情,國內的安卓應用並不需要嚴格按照谷歌的應用規範去執行,便可以在應用市場上架,這便會造成有些安卓應用可能會過度佔用系統內存的情況。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安卓機會對大內存的需求更高一些。
關於「運存」的那些內幕
說完了檯面上的東西,小衛來扒一扒內幕。
過度追求高運行內存,也許會導致性能過剩問題。而這種現象,似乎在安卓機上越來越普遍。
國外一位數碼達人對一加5進行實測研究後發現:6GB的一加5運存平均使用率只有66%、而8GB的一加5運存平均使用率只有50%。
至於其他國內安卓廠商6GB/8GB的手機,也許運存的閒置率會更高。
iPhone 對於運存容量的保守態度,一直秉承著物盡其用、夠用就行的原則。
而Android手機廠商們,比拼參數、硬體堆疊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除了滿足流暢運行以及多任務操作等需求外,不少廠商更多的是為了在營銷的數字上顯得更加突出。
越來越大的運行內存,實際上帶來的體驗提升,並沒有價格上的差距那麼明顯。
2001年,首款智慧型手機「諾基亞7650」誕生,它的SDRAM內存容量僅有8MB,但在當時,這已經是絕無僅有的頂級配置了。
從8MB到8GB,智慧型手機的硬體經歷了急速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運存及硬體的升級,固然是好事。作為消費者,只希望「好鋼用在刀刃上」。
那麼,你覺得,內存和手機流暢度關係大嗎?內存是否越大越好?現在的安卓機是否存在性能過剩問題?
99%的手機黨都關注了「DIVI第一衛」,點擊上方關注,就差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