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 2017 年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內存漲得比房價還快,工資卻沒漲多少;房子沒買成,很快連雞也吃不起了。
這可不是在開玩笑。
那個以「大吉大利,今晚吃雞」風靡全球的遊戲《絕地求生:大逃亡》(Play Battle Grounds),官方推薦配置需要 8GB 內存,目前一條三星 8GB DDR4 內存京東報價為 699 元;如果要開最高特效玩頂級畫面,那 32GB 內存必不可少,光內存就得花上 3000 大洋——而在半年前,一條 8GB 內存僅需 399 元,短短六個月,就翻了一番。
為什麼內存漲得那麼快,背後又有什麼秘密?
(近半年來的內存走勢,圖片來源:慢慢買)
市場因素:安迪-比爾定律20 世紀 90 年代,在英特爾 CEO 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與微軟 CEO 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領導下,兩家公司成立了「Wintel 聯盟」,英特爾為微軟提供性能強大的處理器,而微軟則不斷升級 Windows 系統來榨乾處理器的性能。當時流行的說法是:
What Andy gives,Bill takes away.
這就是著名的「安迪-比爾定律」。
(安迪·格魯夫與比爾·蓋茨,圖片來源:LinkedIn)
直到今天,這條定律仍在積極發揮作用:為什麼一升級到最新系統,前兩年的老 iPhone 就卡到不行?因為新的 iOS 系統需要更強勁的性能支持,而舊款 iPhone 的配置已經完全不夠用了。所以,每隔一兩年,你就會冒出換新手機、新電腦的念頭。
幾十年來,「安迪-比爾定律」一直在推動 PC、手機市場的繁榮。
可這跟內存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謂內存,其實是「存儲器」(Memory)的一種,這是利用半導體技術製成的存儲數據的電子設備,根據性質不同,主要分為兩大類:
而目前漲價比較猛的內存主要是指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簡稱 DRAM),屬於易失性存儲器;此外,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簡稱 SSD)和 NAND 快閃記憶體還是手機、電腦成本的大頭,屬於非易失性存儲器。
(內存,圖片來源:Digit Trends)
DRAM 主要用於電腦、手機當中,是與 CPU 直接進行數據交互的存儲器,具備讀取速度快、隨時可讀寫等特性,經常作為處理系統或程序的臨時數據存儲媒介。因此,相同條件下,兩部其他硬體配置幾乎一致的手機或電腦,DRAM 越大,運行速度也就越快。
隨著系統和軟體的進步,手機、電腦等設備對內存的需求也就越大。
2017 年主流的 Android 旗艦,基本都用上了 4GB RAM,部分國產手機甚至配備了 8GB RAM;而 iPhone 8 和 iPhone X 也都搭載了 3GB RAM——而在 2007 年 iPhone 剛發布時,內存僅僅只有 128MB。
除了手機之外,雲服務、人工智慧、VR / AR、區塊鏈等技術的興起,也對計算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就變相拉動了對內存的需求。
市場需求的激增,是內存漲價的原因之一。
(iPhone 8 拆解圖,圖片來源:iFixit)
行業競爭:美韓爭霸,壟斷全球內存漲價的另外一大原因,與行業現況息息相關。
根據 IC Insights 在 2016 年推出的調查報告,目前全世界的前 10 大半導體廠商中,從事內存和快閃記憶體晶片的設計與製造的,主要有 5 家:
這 5 家公司,基本上可以分為韓國與美國兩大陣營。三星、SK 海力士均是韓國廠商,而英特爾、鎂光科技則是美國廠商。此外,東芝半導體雖然是日廠,但目前已經被貝恩資本領銜的財團拿下,其背後是蘋果、戴爾、SK 海力士等公司,基本上也都是美國和韓國的玩家。
韓國和美國,幾乎已經壟斷了全球的存儲器市場。
(2017 年 Q1 各大半導體廠商營收排名,圖片來源:IC Insights)
三星是全球最大的 DRAM、NAND 快閃記憶體、SSD 固態硬碟製造商。這些業務在 2017 年都取得了突飛猛進地增長。根據 IC Insight 的報告,今年 NAND 快閃記憶體市場增長了 44%,而 DRAM 市場則增長74%——而三星在 DRAM、NAND 領域的市場佔有率分別高達 47.5%、36.9%。
這也是為什麼在 Galaxy Note 7 燃損事件之後,三星還能迅速恢復元氣。因為 Note7 燒掉的那些錢,早就通過半導體業務賺回來了。
三星 2017 第二季度的財報顯示,該季度三星半導體營收為 17.58 萬億韓元(約合 157.99 億美元),營業利潤為 8.03 萬億韓元(約合 72.16 億美元),已經快趕上蘋果 2017 Q3 季度的利潤(87.17 億美金)。
其實,三星成為存儲器行業的霸主,也就是近 10 年的事情,在此之前,存儲器行業屬於美國和日本。
20 世紀 70 年代,存儲器行業主要是美國企業主導,IBM、德州儀器和英特爾是最大的玩家。可到了 80 年代,日本電子產業崛起,日系的東芝、NEC(日本電氣)、日立等廠商憑藉強大的技術優勢超過美國,東芝和 NEC 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廠商。
1999 年,日立、NEC 兩大日企的半導體部門合併為爾必達內存公司,之後又合併了三菱電機的內存製造部門。此時的日本半導體如日中天,沒人想到日本存儲器行業會在十年後快速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