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貓的歷史,96%基因與老虎相同,人又是如何對它從恐懼到迷醉

2020-12-02 北晚新視覺網

家貓有96%的基因與老虎相同,有同屬貓科動物的尖牙厲爪和敏銳視線。即使與人類共居同一屋簷下,貓也保持著其他家禽完全沒有的獨立,與人類的關係總是若即若離。所以,這種小型捕食者是如何從荒郊野外走進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為伴?又是如何讓我們從恐懼到為其迷醉?

捕鼠的貓——農業社會新夥伴

最開始貓科動物和人類的角色一樣,都是捕獵者,只不過貓比人類成為獵手的時間更早,技能也更為出色。

在距今1100萬年的東南亞熱帶雨林,叢林間隙就曾閃爍過貓科獵手的身影。家貓的祖先——野貓們完全繼承了貓科動物的體型和身手,在惡劣的氣候條件與自然環境中遊刃有餘,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獵手。

古埃及人祭祀貓神

在古生物學家從古代地層中發掘出的野貓骨骼來看,家貓祖先們的足跡曾經遍布歐洲和北非大陸。貓可跳躍超越身高五倍的高度,黑暗中的視力是人類的六倍,脊椎骨相比其他哺乳動物鬆散有彈性,即使高空墜落也可以四腳著地,布滿兩百萬顆神經的鬍鬚不光用來測距,還可以在貓腦中勾畫出某一區域的地圖。

最重要的是,貓能聽到人類聽不到的特定高頻聲響,眼睛能快速鎖定移動的小型哺乳動物——老鼠。老鼠是農業社會的天敵,而貓恰恰是對付老鼠最出色的獵手。在人類農業社會形成初期,即12000年前的新月沃土一帶,家宅、畜圈、穀倉逐步搭建以後,家貓祖先中敢於接近人類的那一族隨之而來,尋找藏匿其中的嚙齒類動物,填飽肚子的同時順便幫人們消滅了鼠患。一來二去貓就乾脆住了下來,成為農業社會人類的新夥伴。

這樣的關係不是猜測,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吉恩·維格爾就用自己的發現證明了這一點。吉恩在位於西亞的賽普勒斯島上,發現了石器時代墓裡的人貓合葬,被合葬的貓骨骼長約40釐米,明顯大於今天的家貓。這個墓距今有9500年,大致為家貓進入人類生活劃定了初步的時間線。如今的家貓種類繁多,但歸根結底來自兩大類野貓——根據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生物卷記載:歐洲家貓的祖先是非洲山貓,亞洲家貓的祖先則是印度沙漠貓。

歐洲家貓的祖先來自古埃及,埃及人也確實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養貓人。埃及農耕文明的閃閃發光,不僅需要關鍵的尼羅河水,還需要貓將穀物中泛濫的毒蛇和鼠類消滅。早在埃及舊王朝到中王朝時期(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就將生活在沙漠沼澤中的貓馴養成了現代家貓的祖先。貓捉老鼠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埃及人的墓穴壁畫、紙莎草文獻中。

貓在古埃及有著特殊地位,家貓遠遠超越了捕鼠工具,成為埃及人的家人甚至神靈。埃及人常常用貓來命名他們的女孩以示疼愛(常見的女孩名「Mit」或「Miut」均為貓一詞的陰性);認為貓的瞳孔開合和太陽、月亮有關,生命之光就被藏在貓眼裡保管。貓女神巴斯特是埃及國家的神,許多埃及法老都自稱是「巴斯特之子」。「生榮死哀」這個詞用來形容古埃及家貓的生活再合適不過,無論王室平民,對於死去的家貓都要予以厚葬——鼎盛時期的埃及人口約在500萬左右,而考古學家在尼羅河的一座神廟裡就發現了30萬個「貓木乃伊」。

如果說航海和農耕一樣算是人類歷史上的巨大突破,這些關鍵時刻裡都有貓的陪伴。雖然古埃及曾禁止貓出口,但航海船上還是需要貓來解決鼠患。跟隨穿梭在地中海的水手們,埃及貓的旅途遍布古羅馬、古希臘,從地中海沿岸擴展到非洲和歐亞大陸。保加利亞、土耳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現代貓體內,線粒體基因與埃及木乃伊貓相同;甚至遠到德國北部,維京人遺址的貓類遺體中也發現了相同的DNA。

古羅馬龐貝城神廟裡馬賽克壁畫上的貓

另外一支,亞洲家貓的祖先——印度沙漠貓出現在距今2000年前的印度河谷地帶。我國的馴貓史出現較晚,在「狗拿耗子」還不是「多管閒事」的時期,基本都是以野貓的形式存在。野貓在《詩經》和《禮記》中被稱之為「貓」或「狸」,雖然未經馴化,但捕鼠的長處已為人所重視。如《禮記郊特牲》就有 「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的記載,這裡說到的貓還是野貓。而最早馴「狸」捕鼠的記載出現在戰國時期《韓非子揚權篇》:「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漢代《淮南子》中也有這樣的說法:「譬猶雀之見鸇,而鼠之遇狸也。」

隋唐以後開始出現馴化的家貓,並流行將其稱為「狸奴」。相較於「狸」,多出的一個字不僅彰顯了馴化後人與動物的關係,也意譽貓通人性、可差遣,因而算是一種暱稱。陸遊在他的《歲未盡前數日偶題長句》中就曾詠誦「榖賤窺籬無狗盜,夜長暖足有狸奴。」

所以不管是在古埃及還是古代中國,家貓進入人類生活後不久,就以其高超的捕鼠技能與可愛的外形博得了人們的歡心。

蠱惑的貓——中世紀的受虐者

在人類馴養下的家貓足跡遍布世界,但即使在屋簷下同住千百年,家貓仍保持著和它們表親一樣的習性,喜歡攀高、獨處、晝伏夜出。不同於其他家畜過分依賴人類生活的命運,貓似乎不需要主人,與人類的關係也一直保持著獨立與疏離,出生七周之內沒有接觸人類就會重返野性。這種獨特的習性讓家貓可以輕鬆重回自然,但在愚昧年代也曾給其帶來厄運。

從隋朝起,貓的形象就從祭祀逐漸向巫蠱化轉變。按照《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記載,貓的自然壽命為九到十年(今天城市裡的家貓壽命有所延長),相應在古時中國的傳說裡,活到「貓生」第九年的老貓會再長出一條尾巴,每隔九年長一條,有了九條尾巴的貓就有了「九條命」,這就是傳說中的「九命貓妖」。 按照日本《廣辭苑》的記載,日本的貓是從奈良時期由中國貓傳入,同樣傳入的還有對貓神秘形象的恐懼。日本的「貓妖」又稱「貓又」,所指也是存活了九、十年以上「成精」的老貓。

對於「貓妖」的恐懼廣見於史料。記錄隋唐軼事的《朝野僉載》裡就有:「隋大業之季,貓鬼事起,家養老貓,為厭魅,頗有神靈。」即有人專門圈養「老貓」以用作「下蠱」,唐朝首部成文法《唐律疏議》中甚至將其入律,規定凡是製作、傳養、教唆他人蓄養貓鬼的人,一律處以絞刑。

但要論對貓的恐懼,沒人能比得上中世紀的歐洲人。

在基督教的世界裡,人類有權按照上帝的旨意管理動物。等級森嚴的中世紀,不光人按照職業和性別分成不容僭越的階層,就連動物也不例外:獅虎鷹豹這些猛禽位於頂端,狗馬牛羊家禽其次,飛蠅爬蟲位於底層——這其中,貓的獨特個性讓它難以歸類。類似於狗看門防盜,貓幫助人類消滅鼠患,應該算是家禽中地位比較高的一類,但與狗的忠心耿耿不同,貓可以選擇性地與主人親近或乾脆拋棄宿主尋找更好的去處。在基督徒眼裡,這是對上帝創世時構建秩序的明顯蔑視,加上貓晝伏夜出的作息,黑暗中這種狡猾的動物去到了哪裡,又跟誰作了什麼交易?這些念頭加深了貓的邪惡形象,按照15世紀約克公爵愛德華的說法:

「如果世界上有什麼被魔鬼附身的動物,那麼絕對就是貓,不管是家貓還是野貓。」

積攢的恐懼終於給貓帶來了厄運,並以官方言論點燃第一把火。13世紀,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公開表示 「魔鬼在信徒前變成黑貓」,還將矛頭對準德國一個崇拜魔鬼的異端教派。這個教派由北歐愛神弗雷亞發展而來,教派儀式中涉及黑貓崇拜。於是對黑貓的屠殺瞬間在歐洲蔓延開來,人們將黑貓視作魔鬼的化身,搜羅黑貓裝進麻袋籮筐裡集中屠戮。每年有成千上萬隻黑貓慘遭虐殺,頂峰時刻是在每年6月24日的施洗者聖約翰節。這一天據說是女巫們可以化身黑貓來施蠱的一天,也因此成為黑貓被集中火刑的一天。垂死之貓的尖叫聲被看作是魔鬼投降時的求饒,伴隨著圍觀人群的歡慶成為中世紀背景的一角。

15世紀,嗜好「獵巫運動」的羅馬教皇英諾森八世發布號令將貓與異端聯繫起來,聖殿騎士團被法國國王審判時的一項罪名就是向貓祈禱。因此將女巫燒死時,也要將其所養的貓一同燒死。由此不光是黑貓,所有的貓都開始遭受憎惡與殘忍對待。

屠貓運動持續了差不多三個世紀,甚至發展成一種與宗教無關的文化。比利時的伊普爾曾有一年一度的「伊普爾貓節」,節日的慶典活動即是市民聚集在市中心廣場,以從布料廳鐘頂樓上把活貓扔下去的方式進行慶祝。收成不順的年代裡,被遷怒而遭殃的貓數量還會增加。直到進入20世紀,被扔的活貓才換成了貓玩具。

緊張的人貓關係帶來了惡果。持有鼠疫觀點的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歐洲大規模的黑死病(又稱鼠腺疫)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貓大量被屠殺導致鼠患嚴重。

寵物貓——佔領都市圈與網際網路

在進化與人工培育繁殖過程中,家貓的面部特徵相比野貓更加圓潤,擁有更圓的臉型、更大的眼睛和更小的嘴。這種形似人類嬰幼兒的幼態化長相激起了人類原始的保護欲,也讓人類在貓面前更容易放鬆且獲得愉悅。因此很久之前,即使家貓不捕鼠甚至喪失了捕鼠功能,人們也心甘情願養貓。

最早的「貓奴」還要追溯到古埃及時代。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在遊覽埃及時曾記述說:

「在埃及,如果誰家的貓壽終正寢了,主人必將剃眉致哀;如果誰家宅子不慎發生火災,主人通常先搶救家裡的貓。」

他甚至記錄了赫赫有名的「培琉喜阿姆之戰」中埃及人失利的原因: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國王岡比斯為了徵服埃及,率領大軍,騎在駱駝背上穿越90千米的沙漠,來到埃及的前哨站培琉喜阿姆,在那裡與埃及軍隊遭遇,但後者竟因波斯人盾牌上畫的聖貓像而不願進行反擊。」

我國唐宋時期,從皇宮貴族到平民百姓,愛貓者也大有人在。詩文書畫中,貓嬉鬧花間月下的身影常常可見。想得到一隻貓不是件容易事,得用鹽和茶葉來換,如宋代曾幾的《乞貓》: 「春來鼠壤有餘蔬,乞得貓奴亦已無。青蒻裹鹽仍裹茗,煩君為致小於菟。」得到貓以後,也要費心照料,給予其他家畜完全不同的級別待遇,如陸遊的《贈貓》:「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勳薄,寒無氈坐食無魚。」

今天,世界上家貓的數量是家犬的三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養貓人。究其原因,一是貓的活動領域相比狗要小得多,很多家貓對於常年獨處一室悠然自得,甚至可以一輩子不出門。二是貓若即若離的神遊性格並不像狗那樣需要主人陪伴。貓與主人的關係如同一個低要求的房客,既可以滿足主人的情感陪伴,又不用其負擔陪伴壓力,因此不少人都選擇了養貓。

貓的熱度甚至延伸到了工作場所:一二線城市的網際網路企業喜歡將養貓作為公司福利的一部分,如同下午茶放鬆員工的神經,加班夜晚的「貓咪精神鼓勵員」也是網際網路公司的獨特企業文化。養多隻貓於店中,供客人就餐時觀賞逗摸的貓咖啡和貓餐廳也同樣火爆。

2014年,網際網路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接受採訪,當被問到網絡最出乎他意料的應用是什麼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小貓。」

貓比狗的面部肌肉少,能做出的表情也少。「面癱」的表情也許琢磨不透,但在網際網路時代的表情包裡,卻能隨意被加上對話,作為人類對於自身情緒的某種表達。貓曾為其招致殺身之禍的性格,如今卻幫助其打了一個翻身仗,一躍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贏家」。在英國,每天上傳到網際網路的自拍照片是140萬張,而上傳的貓咪照片卻有380萬張。人們喜愛在網上用貓來社交,因此誕生了許多流量不低於明星的「網紅貓」,即使不養貓,年輕人也喜歡交流分享貓咪圖片與視頻,將這種對貓的喜愛方式稱為「雲吸貓」。

來源:猜你會好奇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現實生活中,安靜的老虎和病貓怎樣區別呢?具體有哪些特徵?
    貓與老虎同是屬於貓科動物,無論長相、動作、習性都一樣。可是再安靜的老虎它也是老虎,百獸之王可不是亂叫的!病貓永遠是貓,這個問題也可以看作是老虎和貓的區別。
  • 對它的恐懼已刻在基因中,近百年吃掉37萬人
    因此人又被稱為萬物之靈,自從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之後,南方古猿被認為是人類的先祖,在幾十萬年的進化當中,唯有古猿開始使用工具,在勞動當中,人開發了大腦,解放的雙手雙腳,但並非說人類就此無敵了,人類對於貓科類動物的恐懼早已經深深刻在了基因當中。
  • 為什麼大部分的橘貓都是男生,橘貓基因大揭秘,教你生出一窩橘貓
    橘貓現在已經是一個擁有頂級流量的網紅,一說「大ju為重」,現在大家想到的第一個事物,就是橘貓,而不是原本的成語。然而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大部分的網紅橘貓都是弟弟,很少會有橘貓是女生。在橘貓的基因當中,到底含有什麼秘密呢?如何才能生出一窩橘貓你?
  • 捏住老虎的後頸肉,它會不會像貓一樣變乖?
    有網友在網上提出了一個問題:捏住老虎的後頸肉,它會不會像貓一樣變乖?然後很多網友作出了回應:恩,村裡的飯很好吃,吃飽了現在小科來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武松打虎圖玩笑歸玩笑,如果捏住老虎的後頸肉,它會不會像貓一樣變乖?
  • 老虎是貓科動物,貓也是貓科動物,那麼貓會變成老虎嗎?
    比如說,澳大利亞的貓,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如此,很大的原因,是與人為因素有關。在很早之前,澳大利亞上面是沒有貓這樣的生物的,甚至在當時這個地方,並不富裕。之後歐洲的殖民者發現這塊地之後,便殖民到這個地方。而這些人在殖民的過程之中,便攜帶了自己的家眷以及寵物。而貓就是其中之一。不過,當時的歐洲殖民者當時沒有意識到,攜帶不屬於這個生態圈的生物,會對這個生態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 貓跟它的「親戚」老虎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說貓是師傅
    貓跟它的「親戚」老虎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說貓是師傅如果說給寵物界的萌寵排個名,那就一定有貓咪的一席之地,很多鏟屎官似乎也認可這個毛茸茸的可愛小傢伙。雖然它高冷,但是偶爾的一個暖心之舉卻會讓人驚喜異常。首先貓跟老虎的個頭不一樣,如果體積相同的話,可能貓的威脅性更甚於老虎。小時候院子裡飛進來一種受傷的麻雀,被家中的貓咪發現了,但是它並沒有直接撲上去,而且尋找合適的時機,等了很久的時候,一下子竄了過去一口咬住。無論怎麼扒它的嘴都不鬆開,從這方面來說,無論是機警和判斷力,貓都不遜色與老虎,靈活性猶有過之。
  • 澳大利亞貓泛濫成災,如果沒有人類幹預,它們能進化成老虎嗎?
    貓會演變成老虎嗎?首先,我們必須說,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貓可能會在澳大利亞進化成更大的生物。這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的環境太適合貓了。我們知道貓在這裡很少有天敵。如果沒有人工幹預,貓的數量將以幾何方式增加。貓是異養生物,需要通過其他生物獲取能量。而且由於貓失去了甜味基因而只保留鮮味基因,因此貓是純食肉動物。
  • 從小在老虎堆裡長大的貓,以為自己也是老虎,放回貓群後如何了?
    導語:貓和老虎都是類屬於貓科動物,貓咪最早是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劍齒虎,在經歷了漫長的進化後,漸漸地開始變得溫順,體型開始變小,也沒有了攻擊性。不過畢竟是一個祖先下來的,貓和老虎不管是在外形上,還是生活習性上,都要一些相似之處。
  • 若貓和老虎體型相同,戰鬥力比得過老虎嗎?貓科動物都不是吃素的
    貓是一種有乖又萌的小動物,但是這個小東西與同樣大小的動物相比,它的戰鬥能力卻強,很少有動物可以能成為它們的對手。我們通常認為狗比貓更強,但這是因為狗比貓重很多倍。如果貓和狗一樣大,狗通常根本就不是競爭對手。
  • 能逗貓還防蟲,貓薄荷為什麼讓貓這麼上頭?
    那麼貓薄荷到底是什麼東西?它真能讓貓像吸了毒品那樣嗨起來?今年早些時候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研究為貓薄荷的強大功效找到了答案:這種植物有種「進化力量」,每當貓聞到看起來無害的薄荷時,它們就會變得驚慌失措。貓薄荷的刺鼻氣味源於一種名為荊芥內酯(Nepetalactone)的化學物質,它能幫助這種植物驅除昆蟲。但這項研究通過基因分析讓我們進一步了解荊芥內酯的進化歷程。
  • 那隻和老虎生活的貓,在貓群有什麼變化?網友:太不可思議!
    而且,在我們中國,很多人,都會首選將貓、狗當成寵物,來陪伴自己,因為貓貓很可愛,狗狗很忠心的。有很多網友就會說,因為小貓本身體積小的原因,再加上它性格比較柔順,很多女孩子都喜歡養小貓,感覺自己的生活樂趣,就會都比平時增加很多的。所以,養小貓會是我們平常動物首選之一。
  • 如果貓的體積和老虎一樣大,貓能秒殺老虎嗎?
    老虎在過去也被稱為大貓、大蟲,大貓是從體態上來說,和人類養的貓很像;大蟲是從危害上說的,佔山為王影響人類生活。貓的骨骼結構和虎非常相似,光看骨架的話,老虎基本上就是放大的貓,肌肉群的構造和維度,也使得那麼大的貓和老虎會有相當或者稍遜色的力量,老虎要想戰勝一個戰鬥經驗豐富、同樣有強大力量的對手,也不會是很容易的事情。可參考獅子和老虎,歷史上人類也搞過一些「獅虎鬥」,還從來沒有一方秒殺另一方的實例,貓長的和老虎一樣大,結果也還是類似的。反而貓放大以後,會由於行為跟不上思考不適應,被老虎給打敗。
  • 那隻和老虎一起養大的貓,把自己也當成是老虎,放回貓群後如何?
    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真的是越來越好了,很多在外面打拼的年輕人,都會選擇在自己家裡養幾隻小寵物,而貓咪則是很多人的首選,貓咪乖巧可愛,性格溫和,不過大家都知道,貓咪和老虎都是貓科動物,兩者之間是有不可分割的聯繫的,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那隻和老虎一起養大的貓咪,把自己也當成是老虎,把它放回貓群後怎麼樣了
  • 貓科動物有大有小,為什麼老虎大得嚇人,貓體形那麼小?
    最近家裡的貓喜歡上了看「動物世界」。尤其看到老虎的畫面,眼睛瞪得溜圓,尾巴盤成問號。我看它一副好奇的傻樣,跟它解釋說這是遠房親戚。老虎跟貓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5%。雖然體形差距大,但老祖宗是一樣的。話說回來,為什麼在漫長的歲月裡,成就了老虎這樣的森林霸主,而貓的體型不但連續縮水,連叫聲也奶聲奶氣了?我怕不是個好學生。
  • 老虎和貓一樣是貓科動物,那老虎看見了貓,會吃掉貓嗎?
    雖說貓和老虎同宗同源,貓是老虎的縮小版,但老虎是個領地意識很強的傢伙,如果他意識有別的食肉動物侵入它的領地,搶佔了它的地盤或者挑釁它的尊嚴,追咬一陣肯定是有的。如果被它咬住,憑藉它長長的犬牙和驚人的咬合力,被咬到那必死無疑。至於它吃不吃死貓咪,那要看它餓不餓,如果餓了,它可是什麼肉都吃,不會覺得吃同類難看,也不會覺得難吃,畢竟對於野獸來說,生存第一嘛。
  • 老虎和貓到底有什麼「淵源」?
    關於貓和老虎的淵源,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就是說老虎是貓的的徒弟,而貓為了防止「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事情發生,貓把「十八般武藝」都教給了老虎,唯獨沒有教它爬樹。所以這也成為了許多人篤定老虎不會爬樹的主要原因。當然以上的說法都是謠言。
  • 貓能對付比它大數倍的狗,為什麼老虎卻不能打贏大象?
    導讀:貓能對付比它大數倍的狗,為什麼老虎卻不能打贏大象?貓和狗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太熟悉了,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這兩種寵物都是非常常見的動物,不過雖然都是寵物界的「扛把子」但是貓和狗的性格卻截然不同,狗是那種忠厚老實十分熱情的,只要主人給出一點反饋,它就能夠活躍起來;而貓相對來說性格就比較冷淡了,日常表現的都不太喜歡與人互動,總是一副冷冰冰的樣子,不過很多人也都是喜歡貓咪安靜的這種性格。
  • 童話裡貓是老虎的師傅?現實中:童話誠不欺我啊!
    #貓咪#「天下貓虎是一家但是在外形上,有些貓咪和老虎也像了個幾成,今天我們來聚焦一下貓咪那些神似老虎、老虎神似貓咪的瞬間。臉型:來自北美的緬因貓是體型最大的貓咪之一,它們的臉型神似老虎。條紋:這原產美國的虎紋貓,因為受環境以及基因影響,全身的條紋與老虎全身的條紋分布都十分相似。從遠處看,仿佛就是老虎的小時候。覓食:老虎和貓咪都是喜歡在傍晚和黎明時外出覓食。
  • 為什麼很多動物天生就怕老虎,聞到老虎的氣味都會瑟瑟發抖?
    以老虎的體格和威勢,尋常動物只要一看見老虎的樣子,就會非常的害怕,這可以說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現象。然而讓人疑惑的是,很多動物從來沒有看見過老虎,卻還是非常怕老虎,哪怕只是聞到了老虎的氣味,也會害怕得不行。那麼為什麼很多動物天生就怕老虎,聞到老虎的氣味都會瑟瑟發抖呢?
  • 像抓貓一樣抓住老虎的後脖子,它會變得像貓一樣乖嗎?
    貓是飼養人數最多的寵物之一,相對於熱情的狗,在都市生活的人來說,養一隻貓相對來說會省心多了。農村的朋友可能會更常見,當人們發現了貓窩中的幼崽時,過不了幾天,母貓就會將所有的幼崽轉移到新的窩裡面去,在整個轉移的過程,母貓需要移動幼崽,用的就是叼住其後頸皮提起來搬走。只要是需要移動小貓,母貓基本上都用這種方法,長此以往,小貓們都已經習慣了這種方式,即便是長大之後,當它們的後頸皮被捏住的時候,貓咪也會誤以為是像小時候被母貓移動自己一樣,所以它就會蜷縮著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