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貓正泛濫成災。它們會在沒有人為幹預的情況下進化為老虎嗎?
澳大利亞大陸沒有貓。後來,貓乘載人船抵達澳大利亞。由於澳大利亞擁有適宜的環境,食物種類繁多,而且沒有天敵,因此貓在當地繁衍壯大,並逐漸成為當地的入侵生物,危及當地鳥類。
如果我們撇開所有這些,不考慮貓的危害,僅從進化的角度進行分析,貓能否在澳大利亞進化為老虎?
貓會演變成老虎嗎?
首先,我們必須說,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貓可能會在澳大利亞進化成更大的生物。這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的環境太適合貓了。
我們知道貓在這裡很少有天敵。如果沒有人工幹預,貓的數量將以幾何方式增加。貓是異養生物,需要通過其他生物獲取能量。而且由於貓失去了甜味基因而只保留鮮味基因,因此貓是純食肉動物。
在地球上,除了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化學自養生物之外,大多數生物都直接或間接依賴於植物產生的能量和蛋白質。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進行存儲。草食動物可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貓可以從食草動物或其他食肉動物獲得能源。
但是,在能量傳遞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浪費,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貓。當貓的數量達到一定水平時,貓將面臨食物競爭。
毫無疑問,在比賽中爭奪食物時,一些較大的生物可以掠奪較小的生物,因此較大的生物具有生存優勢,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貓的體型將越來越大。
該理論是生物學家約翰·布里斯托·福斯特(John Bristol Foster)在1964年提出的島嶼法。他指出,大型哺乳動物在該島上生存後,它們的大小會越來越小,而小動物的大小就會越來越大。
儘管貓會長大,但不會進化為老虎。
貓為什麼不能進化為老虎?
在我們研究進化論之前,研究最多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基因可以提高生物體的存活率,那麼該基因將被保留。否則,如果基因對生物有害,則將通過自然選擇將其消除。
實際上,事實並非如此。其他基因對生物沒有明顯的優缺點,例如頭髮的顏色。這些基因稱為中性基因。
1968年,日本科學家木村志村提出了分子進化的中性理論。
他認為,某些不影響生物體生存的基因不會受到自然選擇的影響,這意味著這些基因可能會或可能不會被生物體保存。此類基因被保存的可能性為50%。因此,生物的進化主要是自然種群的中性突變的隨機「遺傳漂移」的結果,與選擇無關。
例如:由於大河的阻塞,原來生活在同一地方的物種在河的兩邊被分開了。河流兩側的生物面臨著相似的環境和相同的生態圈。該生物將積累一些中性基因突變,最終將導致兩種生物之間的生殖隔離。
這表明河兩岸的生物基因不是自然選擇的,而是積累了不同的基因。這些基因是中性基因。
在老虎和貓的進化過程中,除了積累有利基因外,它們還積累了大量中性基因。由於這些基因隨機出現且不是自然選擇的,因此老虎和貓具有不同的中性基因。
因此,即使貓已經進化,它也不會進化成老虎。實際上,貓不僅不能進化成老虎,而且即使老虎再次走自己的進化路線,它們也肯定不會進化成今天的樣子。
這種生物進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隨機。
結論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誤解進化論,認為進化有一定方向,例如:人類是從猿類進化而來的,但許多人認為,只要進化時間更長,猿類就會進化為人類。結果,巴拿馬的人們看到了噹噹地的猴子學會了用石頭來獲取食物時,他們認為巴拿馬的猴子進入了人類的石器時代。
實際上,事實並非如此。生物進化沒有方向。這是適應環境和中性基因積累的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澳大利亞野貓進化了多長時間,它都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