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印象裡,澳大利亞實在是一個神奇的土地,原因在於當地的物種幾乎和其他物種完全不一樣,這裡的哺乳類動物並不是真獸族,而是有袋類,它們都有一個撫養後代的小袋子。
除此之外,澳大利亞的神奇之處還在於,似乎不管是什麼動物,到了這裡都能夠泛濫成災。比如:澳大利亞的兔子在短短幾年之內,就從原來的24隻達到了1億多隻,最巔峰時竟達到了100億隻。澳大利亞的駱駝在當地沙漠中泛濫成災,以至於當地政府不得不每年獵殺上萬頭才能控制當地駱駝數量。澳大利亞的貓和犬更是威脅當地生態環境的惡棍,甚至有地方禁止家庭飼養家貓和家犬。
那麼問題來了,澳大利亞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以至於讓這些司空見慣的動物們一旦到達澳大利亞,就會泛濫成災呢?
很多人認為,是澳大利亞的氣候比較神奇,特別適合動物生長。其實不然,熟悉地理的應該知道,澳大利亞的氣候主要是: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以及地中海氣候等。
這些氣候在其他國家也能找到,比如:非洲也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但當地的生物就沒有泛濫成災。
澳大利亞真正的神奇之處,在於當地的食物鏈。我們知道,當地的食物鏈是隨著當地生物的不斷演化而逐漸建立的,動物在演化時,會逐漸擴散到別處。比如:原先生活在我國地區的東北虎不斷向北遷徙,而最近這些年又逐漸回遷東北地區。
正因為如此,所以大陸上的動物在演化時節奏能夠保持相對一致。因此除了澳大利亞地區之外,其他絕大多數大陸都是由更強勢的真獸類動物統治,只有澳大利亞在演化時劍走偏鋒,是由有袋類生物所統治。
其實在過去,有袋類生物遍布世界各地,只是有袋類生物相對於真獸類動物而言,育雛和生存率都不高,所以逐漸在其他大陸被淘汰。澳大利亞上的有袋類生物,則是在岡瓦納大陸尚未分離時,從南美洲經過南極到達澳大利亞的生物。
隨著岡瓦納大陸的分離,澳大利亞地區逐漸遠離各個大陸,周圍被海洋所覆蓋,導致真獸類生物無法跨越浩瀚的海洋,以至於當地仍舊保留了有袋類生物,這些生物在演化時,逐漸形成了當地特有的生態鏈,比如:有以食草為生的袋鼠、袋熊、考拉等,也有以肉類為食的袋獅、袋狼等、
只是,當智人第一次到達澳大利亞大陸時,智人憑藉著武力值消滅了這裡絕大多數的大型動物。據研究發現,澳大利亞24種超過50公斤的大型動物被消滅了23種,只剩下袋鼠這一種。
食肉類動物更是被消滅地只剩下袋狼一種,而袋狼也在歐洲殖民者到達這裡時,被污衊為「偷羊賊」而慘遭人類屠殺,以至於現如今的澳大利亞,除了人類帶過去的澳洲野犬之外,再無任何中大型食肉動物。
由於澳大利亞地區缺乏食肉動物,再加上當地氣候和其他大陸氣候相似,以至於許多真獸類生物到了這裡後泛濫成災。
比如:兔子,兔子在其他地區擁有非常多的天敵,比如:鷹,猞猁,狐狸以及狼等,在天敵環伺的環境下生存時,兔子必須保持不停地生育,才能維持種群的數量。然而到了澳大利亞之後,當地沒有天敵,它們卻依舊保留了不停生育的基因,所以它們在短短幾年之內就泛濫成災。
除此之外,澳大利亞地區的有袋類生物相對而言比較弱勢,儘管也有許多食草類動物,但它們在食物競爭時無法競爭過真獸類生物。
比如:駱駝,駱駝為了適應沙漠氣候,會一次性喝上幾十公斤的水,這使得它們可以在極端乾旱下生存。而這也導致當地水源下降速度很快,以至於當地的其他沙漠動物們因為缺乏水源而死亡。
這些真獸類生物都是最近幾百年來人類帶過去的物種,它們大肆破壞當地的生態鏈,給當地的生物造成了嚴重損失。比如:貓,貓喜歡吃鳥,而澳大利亞有許多特有的珍稀鳥類,貓的存在威脅著當地的鳥類以及其他小型動物的安全。
正因為真獸類生物在這裡容易泛濫成災,因此當地政府每年都會組織人力物力消滅這些生物。然而直到現在,真獸類生物依舊威脅著當地的物種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