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程式的預言讓人驚奇,萬物都具有波動性

2020-12-05 李論科學

關於光的研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是牛頓的微粒說,到惠更斯和託馬斯·楊的波動說,愛因斯坦大膽接受普朗克的量子說並將光量子化後,光的本質才得以顯露真容。當物理學家還在想辦法解釋為什麼波會是粒子的時候,一個年輕的法國王子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hie)丟下了一個炸彈,一舉掃平了古典觀點的殘餘。他說,不但波是粒子,而且粒子也是波!

德布羅意方程式

德布羅意(包含在他的博士論文裡)的觀念是說,凡是物質皆有與之「對應」的波。這個觀念不只是哲學的思維,而且已經是數學的思維。德布羅意運用簡單的普朗克方程式和愛因斯坦方程式,構成了他自己的方程式:λ=h/mv。這個方程式決定了「對應」於物質的「物質波」的波長。這個方程式表達的事情很簡單,粒子的動量越大,其對應波的波長就越短。

(1)宏觀物體的大小比其波動性波長大的多

這個方程式說明了宏觀世界之所以看不到物質波的原因。以我們眼睛所能見的最小物質為準,這樣的物質雖然在我們看來那麼小,可是其相應的物質波與它相較之下還是小到難以想像,所以其物質波的效應可以不計。

(2)微觀物質大小比其波長小的多

我們一旦深入亞原子譬如電子—這麼小的東西的時候,它的大小比起它的對應波的波長卻小了很多。在這種種情況之下,物質的波行為應該會很清楚,那麼物質的行為與我們習慣上所想的「物質」的行為應該也不一樣才對。事實也是如此。德布羅意提出這個假說才不過兩年,實驗者戴維森與他的助手格默就在貝爾實驗室以實驗證明了這個假說。戴維森和德布羅意雙雙榮獲諾貝爾獎,不過物理學家仍然不僅要解釋為什麼波是粒子,而且還得解釋為什麼粒子是波。

電子繞射實驗說明粒子具有波動性

戴維森-格默實驗很有名,這個實驗顯示電子由晶體表面反射回來的一種情形。這種情形只有在電子是波的情況下才能解釋。不過,電子當然是粒子。

電子繞射從字面上看顯然矛盾,不過在今天已經是個平常的現象。一束電子從小孔譬如金屬箔片上面原子之間的空隙射過的時候,會像光束一樣產生繞射。若是照傳統的說法,電子不可能產生繞射,可是實情卻是產生繞射了。下面就是電子繞射的照片。

由波組成的光開始像粒子的時候,我們已經夠手足無措了,等到本來是粒子的電子開始像波的時候,這讓科學家很是驚訝。顯然,量子力學對粒子所做的揭示仍然是一出高度懸疑的一場大戲;以前是,現在還是。海森堡說:

我還記得我與玻爾(1927年)討論的情形我們討論了好幾個小時,直到深夜才在幾近絕望中結束。我一個人在公園裡散步,心裡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那就是,自然界對我們還有比這些原子實驗更荒謬的嗎?

什麼是物質波

然而後來的實驗卻顯示不只亞原子粒子有對應的物質波,連原子和分子都有。唐納·休斯有一本開拓性的著作,叫作《中子光學》(Neutron Optics)。他先為粒子與波的合併提出有力的宣言,然後德布羅意王子的論文才使物質波誕生。其實,理論上,每一種東西棒球、汽車、人等等——都有一種波長,只不過因為這些波長太小,看不見而已。

(1)德布羅意並沒有對他的理論加以解釋

德布羅意自己也沒辦法詳細說明自己的理論。他先預言物質譬如電子有波的現象,爾後戴維森-格默實驗才證實他的預言。他的方程式甚至還預言這些物質波的波長。可是,這些波到底是什麼東西,沒有人知道(到現在還是沒有人知道)。他說這些波是與物質「對應」的波,可是到底何謂「對應」,他也沒說。這樣說來,一個物理學家預言了一件事情,並且還建立了一個方程式來說明這件事情,可是卻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麼東西,這樣行得通嗎?行得通。羅素(Bertrand Russell)說:

數學可以界定為:不知道在說什麼,也不知道說得對不對的學科。

(2)量子力學是經驗關聯之學

因為這個道理,所以量子力學雖然不曾說明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而且只預測或然率而不預測真實事件,可是哥本哈根的物理學家還是接受了量子力學,認為它是完整的理論。他們之所以接受量子力學,是因為量子力學能夠將經驗組織起來,建立正確的關係。量子力學是經驗關聯之學。甚至,依照實用主義的看法,一切科學皆是如此。這其中,德布羅意的方程式正是把經驗組織起來建立了正確的關係。德布羅意借託馬斯·楊(雙縫實驗)和愛因斯坦(光子論)兩位天才合併波和粒子,使「波粒二象」這個難題有了理論解釋,換句話說,他整合了能量的量子本質與波粒二象性這兩個最具革命性的物理現象。

德布羅意是在1924年提出物質波理論的。量子力學就在此後的三年之內發展成為今天的樣子。牛頓物理學、單純的想像、常識等等,這樣的世界消失了。一個新的物理學已經成形,它的顛覆性與強大,令人震撼。

相關焦點

  • 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物質波
    他想到了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愛因斯坦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簡言之就是說光既具有波的特性,又具有粒子的特性。它既是波也是粒子。要證明光的波動性,依靠的是光的衍射和幹涉實驗,讓光子穿過一條細縫,那麼就會在細縫後面的背板上呈現出明顯的衍射條紋,而衍射條紋的顯著性與光的波長呈現正相關,波長越長,則波動性越明顯。
  • 地球也有波動性,德布羅意提出的物質波早就投入到技術應用中
    對這個問題的爭論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段佳話,三百多年來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科學發現,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牛頓時代,光的波動說和粒子說兩派就勢均力敵互不相讓,之後光的幹涉、衍射等現象陸續被觀察到,光的波動說逐步佔了上風。麥克斯韋建立起完整的經典電磁學大廈後,人們認識到光其實是一種電磁波,光的波動說似乎大獲全勝了。
  • 萬物都具有波的特徵
    萬物都能變化!一個光子,它可以是一個粒子,一顆一顆的,具有粒子的特質;從另一個角度看,光具有波的特徵,比如反射、衍射等,所以光子也是光波。如果你用物質的角度看它,它就變光子;你用能量的角度看它,它就變光波。
  • 影響人類文明的11個方程式:相對論×2-人類文明,方程式,相對論...
    美國空間望遠鏡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馬裡奧·李維歐(Mario Livio)推薦了這個方程,他表示:「即便是在今天我仍然對此感到驚奇不已,這樣一個方程竟然就能夠描述整個時空。愛因斯坦的所有天才智慧都包含在這個方程之中。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三生萬物」,原來我們都想錯了,這才是正解
    它揭示的是萬事萬物形成、發展的規律性,就像人為什麼不能生活在海裡,猴子為什麼不能進化成人類等等問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形成和發展的終極原因,只有從這個普遍的相互作用出發,我們才能了解現實事物的因果關係。萬物都存在著一種共性,那就是所有的物質都由分子組成,而所有的分子又由原子構成。所有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和質子構成,所有質子都由中子和正電子;說到底,所有不同種類物質的基礎都是中子,正電子,負電子。此為道家中,二生三中的三。
  • 影響人類文明的11個數學方程式
    同時,他還指出該方程式展示了時空、質量與能量之間的關係。「這 個方程式告訴人們三者之間的相互關聯,比如太陽的存在是如何扭曲了時空,導致地球圍繞它進行軌道運動。它還解釋了宇宙自大爆炸之後的情況,以及預言了黑洞的存在。」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一)微觀物質具有波動性的原因
    但是,波函數的這種解釋也曾受到過一些人,特別是創始量子力學的物理學家如愛因斯坦、德布羅意、薛丁格等人的反對。愛因斯坦始終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狄拉克也說「關於量子力學基礎是正確的說法,我是不能接受的。」總之爭論尚未結束。
  • 宇宙中最令人驚奇的現象:引力遊戲和核能謎團
    也許物理學最強大的方面實際上是宇宙中最令人驚奇的事情,就是物理定律和理論的普遍性。  一些方程式可以解釋宇宙邊緣的各種現象,以及大爆炸最初時期至深不可測的宇宙未來,讓我們來體驗一下現代物理學究竟有多強大。
  • 高考物理知識點:光的波動性和微粒性
    ⑵設法將同一束光分為兩束(這樣兩束光都來源於同一個光源,因此頻率必然相等)。下面4個圖分別是利用雙縫、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氣膜、利用平面鏡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圖。6.光的電磁說⑴光是電磁波(麥克斯韋預言、赫茲用實驗證明了正確性。)⑵電磁波譜。波長從大到小排列順序為: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各種電磁波中,除可見光以外,相鄰兩個波段間都有重疊。
  • 影響人類文明的11個方程式:相對論×2
    美國空間望遠鏡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馬裡奧·李維歐(Mario Livio)推薦了這個方程,他表示:「即便是在今天我仍然對此感到驚奇不已,這樣一個方程竟然就能夠描述整個時空。愛因斯坦的所有天才智慧都包含在這個方程之中。
  • 宇宙中最令人驚奇的現象:引力遊戲和核能謎團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4日消息,也許物理學最強大的方面實際上是宇宙中最令人驚奇的事情,這是物理定律和理論的普遍性。一些方程式可以解釋宇宙邊緣的各種現象,以及大爆炸最初時期至深不可測的宇宙未來,讓我們來體驗一下現代物理學究竟有多強大。
  • 愛因斯坦的預言在百年後屢屢實現,他下一個預言什麼時候實現?
    在不久的將來,愛因斯坦預言的第三個神秘事物或會與人類見面!說到為推動人類科學事業發展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部分人會想到牛頓,畢竟他提出的經典力學理論具有奠基意義。雖已離開校園許久,但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等。除了牛頓,相信更多人會想到愛因斯坦。
  • 神人愛因斯坦7大預言:還3個未實現,但凡出現一個都是人類的劫難
    但凡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愛因斯坦的貢獻有哪一些,愛因斯坦是100多年前的偉大科學家,他最偉大的地方就是提出了,對人類影響最大的相對論,還有一個就是著名的,質能方程式,這兩個想必學理科的人都知道。而愛因斯坦的另一個貢獻,智能方程式,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的相互轉化關係。我們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物質的世界。正是因為物質和能量的相互轉化。在這個方程式的指引之下,我們揭開了世界的本質,揭開了物質本質,對生命的奧秘,宇宙的奧秘,想必也不會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揭開。
  • 勝率、盈虧比與波動性
    如在歷史底部買入股票可能有非常高的盈利空間,但虧損空間卻很低,具有較高的盈虧比。波動性:投資收益的波動性。如同樣的勝率和盈虧比下,波動性不同也會引起預期收益率的差異,預期盈利和虧損幅度均為10%以及均為5%,持股體驗是非常不同的,因此可能影響投資者最終的決策和盈利狀況。
  • 盤點改變歷史面貌的方程式 太神奇
    但許多人即使不知道如何解公式,也能欣賞公式的簡潔、優美和精妙。公式是人類探索與智慧的結晶,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背後的故事—發現和發明公式的人及他們所生活的時代,都是引人入勝的。」  歷史:1924年,法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發現,每一種微觀粒子都具有波動性與粒子性,這一性質被稱為波粒二象性。既然粒子具有波動性,應該有一種能正確描述這種量子性質的波動方程。很快,奧地利科學家埃爾溫·薛丁格就通過德布羅意論文的相對論性理論,推導出現在的薛丁格方程。
  • 哈利波特人物誌-西比爾·特裡勞妮:預言都是真的,但幾乎沒人信|志...
    幾乎全部應驗的預言西比爾·特裡勞妮據說是有預言家的血脈和天賦,很多人認為她只繼承了祖先的血脈,而沒有祖先那樣強力的天賦。不過單以她在《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的表現來看,她確實是有不凡的預言家能力。不管別人信不信,但是她做出的大部分預言確實都應驗了。
  • 盤點改變世界的六個偉大數學方程式:勾股定理上榜
    以下是其中對世界改變最大的6個數學方程式。流行文化已經將E=mc2變成了印在T恤上的符號,但它可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方程式。任何上過中學的人都能將其與愛因斯坦聯繫起來。而且知道E和m是什麼意思也不難。但你知道為什麼寫的是c的平方嗎?總之,我們真的清楚這個公式的全部含義嗎?
  • 萬物都有起源嗎?元素都是怎麼來的?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源是水,因為水能以液態存在,也能以固態或者氣態存在,並且當洪水退去,平原上長出各種植物,雨水過後昆蟲成批湧現,一切都來自於水,泰勒斯認為除了水以外,還有火、土、氣等元素構成了宇宙萬物!
  • 加瑞特 · 裡斯真的發現了萬物理論嗎?
    從飛機失事到皮膚色素再到球體形狀,一切都可以用數學方程式表示。 最後一個例子對於裡西追求萬物理論最重要。裡斯可能使用對稱幾何對象的描述揭示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與相對論之間的關係。物理學家也是如此,有些人甚至把E8當作所有事物的可能理論,但沒有一個像裡西那樣接近。那麼,對稱形狀如何成為宇宙的關鍵呢?首先請記住,幾何形狀僅僅是數學公式的圖形表示。這適用於您在高中數學課或壁球比賽中構建的菱形。這是一種用數學表達的圖案,繪製時會形成形狀。從這個意義上講,E8可能是所有力和粒子都適合我們宇宙的框架。
  • 愛因斯坦留下的三個預言中,第一個預言了人類的未來,你害怕嗎?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誕生了幾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科學家。人類科技想要從無到有,實現一次質的飛躍,那麼一個領頭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樣的領頭羊出現,即使人類的科學家數量再多,也無法實現一次科技的大飛躍。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牛頓,它提出了偉大的經典力學,正是經典力學的提出,才讓人類在科學道路上有了初步的探索方向。沿著經典力學的方向,科學家不斷進行探索研究,讓人類文明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