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一)微觀物質具有波動性的原因

2020-10-03 袁燦倫

作者按

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誕辰一百周年暨量子物理學史學術研討會。作者決定,將其分期發布於今日頭條。

英文版《The field meaning of wave function》已發布於《Nature》預印本網站,見文後連結。


摘要

本文雖是對哥本哈根量子力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但卻是全新的理論,因為儘管量子力學已經獲得很大的成功,但它的物理意義仍是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引入廣義場和廣義量的概念,從廣義場在勢阱中的行為出發,得出廣義場在勢阱中以駐波的形式伴隨著能量存在的結論。本文只用一個物理模型:廣義場形成波動,它就是波函數,加上一個基本假定:mvλ=h,推導出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得出波函數具有廣義場的意義。本文給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有明確的顯而易見的物理意義,使量子力學問題變得簡單明了。同時建立了新原子模型,討論了電子躍遷、電子的自旋、電子的發射和吸收等問題。

引言

量子力學是近百年來理論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成果,現在也還是理論物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基礎研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量子力學自創始以來,儘管其結論與實驗符合得很好,但對此理論的解釋仍可值得探討。至今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是玻恩對波函數的統計解釋。

但是,波函數的這種解釋也曾受到過一些人,特別是創始量子力學的物理學家如愛因斯坦、德布羅意、薛丁格等人的反對。愛因斯坦始終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狄拉克也說「關於量子力學基礎是正確的說法,我是不能接受的。」

總之爭論尚未結束。本文找到了波動的原因和實質,廣義場形成波動,它就是波函數,用嚴密的數學推導,對波函數的物理意義作出明晰的解釋,從而解決了波函數的本質問題。

對比物質波和光,光的問題在電動力學的麥克斯韋方程中已經研究清楚了,那麼研究物質波的量子力學就應該是這樣的:

光→電動力學→麥克斯韋方程→電磁波→電場和磁場→場的波動→電磁波本身→真實的物理存在。

物質→量子力學→薛丁格方程→物質波→場(廣義場)→場的波動→物質波本身→真實的物理存在。

可看出,物質波和光波一樣,也是真實的物理存在,也是物質本身。光波是電場和磁場在空間中交替的波動(就是場的波動),那麼,物質波也是場(廣義場)的波動!


一、微觀物質具有波動性的原因

思考電磁波的電場E和磁場B的能量,就會發現各種能量密度表達式都是類似於動能的形式。如電場能½ε₀E²,磁場能½.1/μ₀.B²,動能½mv²

為了下文的描述,用廣義場Φ(r,t)廣義量M來統一稱呼其中的兩個量。電場能、磁場能、振動能、熱能、動能等的能量密度和廣義場遍及的空間的總能量都是這樣的形式,都可以統一寫成這兩個式子:

能量密度

總能量

分析電場動能的情況,就能夠找出微觀物質具有波動性的原因。

有一廣義場Φ(r,t)在一定空間區域內與其相應的廣義量M產生的能量形成一勢壘。下面以電場和動量場為例來說明另一相同(或不同)廣義場與勢壘的關係。

1、電量為Q的電荷在空間形成一電場勢壘。另一電量為q(q<Q)的電荷從遠處移近Q,q的電場會影響Q的電場分布,當q、Q同號時,兩端區域電場變強,中間區域變弱,這相當於q的電場穿過勢壘到達Q的另一端區域,部分被勢壘反射回來後的疊加效果,只是此時對勢壘來說q的電場是「負」的。當Q→∞(或Q >>q)時,勢壘無限高,此時q的電場不影響Q的電場分布,就是說電場不能穿過無限高電勢壘,而全部被反射回去。無限高勢壘起到屏蔽外場的作用。

圖1 電量為Q的電荷在空間形成一電場勢壘

圖2 另一同性電荷移近,q的電場反射和穿過勢壘

圖3 另一異性移近,q的電場反射和穿過勢壘

圖4 電場不能穿過無限高電勢壘

兩高勢壘間有一低勢壘就形成勢阱,如帶電的導體盒(金屬中的電子就是這種情形)。運動電荷在勢阱中運動時,其電場就會在勢阱中來回反射形成振蕩駐波,相當於諧振腔。若當勢阱有限深時,振蕩電場穿過阱壁形成行進波,在無場區形成平面波。微觀物質在未發射時是處於在周圍物質形成的勢阱中運動,因此它產生的廣義場就振蕩形成波動,發射後形成平面波。這就是量子力學中微觀粒子具有波動性的原因。

2、用兩球的碰撞現象可討論動量場(或速度場)在動能勢壘中的貫穿。兩球M和m的速度分別為V和v,且M > m,M的動能大,則M球形成一勢壘,當兩球同向相碰時,V增大,v減小或反向。當兩球反向對碰時,V相對於勢壘是「負」的,碰後V減小,v減小或反向。兩種情形都相當於小球的動量場(或速度場)穿過了勢壘,部分被勢壘反射後與原來的場疊加。當M→∞(或M >> m )時,碰後m球全速反彈,並不影響M球的動量,這相當於動量場不能穿過無限高動能勢壘。當具有初動能的振子在動能勢阱中運動時就被阱壁來回反彈,其動量的大小和方向周期性變化,振蕩而形成駐波或行進波。

圖5 速度分別為V和v兩球M和m同向相碰時,動量場反射和穿過勢壘

圖6 速度分別為V和v的兩球M和m反向對碰時,動時場反射和穿過勢壘

圖7 m球碰向超大球時全速反彈,動量場不能穿過無限高動能勢壘

很明顯,由(1)式或(2)式可知,勢壘只能對形成此勢壘的相應的廣義場起到阻礙或屏蔽作用(力的作用),對其它廣義場無影響。因為廣義場只有同相應的廣義量才能產生能量和力的作用。另外,廣義場是空間和時間的函數,只要有物質的運動,物質的各種廣義場就激發呈波動狀態,即廣義場還是動量的函數。故有「如果量子力學中的力學量F在經典力學中有相應的力學量F,則表示該力學量的算符F由經典表示式F(r,P)中將P換成算符P而得出。」在上例中,廣義場貫穿了高勢壘。

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起唯一的量子力學物理模型

廣義場形成波動,它就是波函數。

(未完,待續)


聲明:

1、本文均為作者原創首發,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不得以任何形式的抄襲,特別是不準《360圖書館》、《百度文庫》等網站收錄,否則,作者將對其追究法律責任。

2、其它文章引用本文內容,需註明本文原文出處連結,英文版連結為: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73948/v1

3、拒絕所有非學術的人格攻擊和惡意評論。


延伸閱讀:

本文英文版《The field meaning of wave function》見下面的《Nature》預印本網站連結:

相關焦點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一)
    一、微觀物質具有波動性的原因思考電磁波的電場E和磁場B的能量,就會發現各種能量密度表達式都是類似於動能的形式。分析電場和動能的情況,就能夠找出微觀物質具有波動性的原因。微觀物質在未發射時是處於在周圍物質形成的勢阱中運動,因此它產生的廣義場就振蕩形成波動,發射後形成平面波。這就是量子力學中微觀粒子具有波動性的原因。2、用兩球的碰撞現象可討論動量場(或速度場)在動能勢壘中的貫穿。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二)光的本質
    作者按作者袁燦倫始終堅信:光的問題是現代科學的最關鍵問題,人類只要解開了光的秘密,那麼所有科學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否則,一切現代科學都是妄談!現在用《新量子力學》和《電動力學》詳細分析光的本質問題。作者將物質層次劃分為宇觀、宏觀、微觀、渺觀,物質層次決定了物質的能量級別的變化,也因此出現了科學的分支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按此順序從外到裡,由淺入深,能量的變化就越不容易,需要的能量和產生的能量就越高。(關於物質層次,將在核聚變中專文討論)對於光來說,各物質層次分別激發出相應頻段的光波。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三)駐波條件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誕辰一百周年暨量子物理學史學術研討會。作者決定,將其分期發布於今日頭條。微觀物質在未發射時都可以看成是處於周圍物質形成的勢阱中,因此只要有能量就會形成振蕩駐波,並吸收或輻射能量子(以光波的形式)。當粒子發射後形成自由粒子,並以一定頻率形成向外傳播的行進平面波,攜帶一定的能量和動量。故波動性是微觀體系的普遍現象。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二)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現在就把一質量為m的振子在寬為λ₀/2的無限深動能勢阱中以頻率v₀2、物質波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七)新量子力學解讀(1)
    作者按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新量子力學》,作者對它作詳細解讀。作者預料到的或讀者反饋的問題,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問題出在後面的幾個疑問:物質→量子力學→薛丁格方程→物質波→?→?→?→?。相對比,研究物質波的量子力學就應該是這樣的:物質→量子力學→薛丁格方程→物質波→場→場的波動→物質波本身→真實的物理存在。可看出,物質波和光波一樣,也是真實的物理存在,也是物質本身。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二十)新量子力學解讀(4)
    只要明確形成波動的原因,其精髓只有基本假定(3)式和德布羅意關係(6)、(7)式三個式子,及其駐波條件(8)或(9)式。只要明確形成波動的原因,就可以利用基本假定(3)式推導出德布羅意關係(6)、(7)兩式來。實際上量子力學的奧妙還是在於(3)式,它說明任何物質都具有波動性,其波長受到物質的質量的制約。微觀物質的質量小,其波長就長,波動性就很明顯。宏觀物質的質量大,其波長就短,波動性就不明顯。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九)新量子力學解讀(3)
    作者按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新量子力學》,作者對它作詳細解讀。作者預料到的或讀者反饋的問題,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作者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真實的、有序的、有道理的、有規律的,而不是虛假的、亂的、沒道理的。人,只是世界發展中的一小段一小部分,世界的規律自古有之,而不是因人才有世界。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二十一)新量子力學解讀(5)
    物理學研究物質的基本結構、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物質的運動形式和規律,認識物質世界的基本屬性。研究者必須要認清並捋順這個基本思路,所得結果才能真實反映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否則就是編寫科幻腳本。我們要尊重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不可過分依賴和信奉權威。我相信,自然,是簡單的;世界,是美好的;規律,是可認知的;萬物,是同一的。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三)場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
    作者按層層剝開物質,最後是波動的場。由《新量子力學》得出一個最終結論:場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物質、場、能量和力之間存在著互生的統一關係。以上的討論還可知,物質具有波動性,波動的是廣義場(以下簡稱場),量子就是場的波包,故可得出如下重要結論:1、場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物質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每一種作用都是由相應的物質產生,它們是基本的場。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二)愛因斯坦—德布羅意關係式的推導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誕辰一百周年暨量子物理學史學術研討會現在就把一質量為m的振子在寬為λ₀/2的無限深動能勢阱中以頻率v₀作周期性振蕩。動量波形成一個波長為λ₀的波包。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七)物質運動速度和物質波傳播速度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誕辰一百周年暨量子物理學史學術研討會。作者決定,將其分期發布於今日頭條。物質波的傳播速度以上幾個例子中,都是從能量的角度來分析的,其中 vn 是物質的速度。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六)含N個檢驗量子的薛丁格方程
    作者按薛丁格方程在量子力學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新量子力學》中最關鍵的是駐波條件,通常問題用駐波條件就可以求解了,並且簡單到只需要幾步代數式,但如果沒有一個方程,大家總是感覺到心裡不踏實,現在就建立新量子力學的薛丁格方程。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四)波函數的場意義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由這個重要關係式(15)可以得出如下結論:|Ψ(r,t)|² 表示在 t 時刻 r 處單位體積內體系所具有的能量與體系總能量之比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四)零點能
    作者按《新量子力學》是如何求解零點能的。因為波腹處動能最大,波節處最小,故每個波節都相當於具有振子能量的小勢壘。若振子具有的能量剛好能越過這個小勢壘而維持振蕩,這個能量就是振子具有的零點能E₀,數值上為波腹處的動能。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六)典型應用實例
    作者按作者於1991年學習《量子力學》時起思考並動筆,於1992年寫成了《新量子力學》,並應邀參加了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紀念德布羅意誕辰一百周年暨量子物理學史學術研討會。作者決定,將其分期發布於今日頭條。六、典型應用實例清楚了波動的原因和實質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八)新量子力學解讀(2)
    作者按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新量子力學》,作者對它作詳細解讀。作者預料到的或讀者反饋的問題,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本理論屬於後現代科學新理論,主要面向至少具有本科物理專業以上知識的讀者群體。考慮到今日頭條的讀者文化知識水平差異很大,都很熱心於現代科學理論,另外,波和光的知識又是新量子力學的主要基礎知識,還是作者將要發布的關於《相對論》系列文章的主要基礎知識,為此,作者在本章講一下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一)電子的發射和吸收
    作者按用《新量子力學》建立了一個新原子模型,現在分析電子的發射和吸收。當電子離開原子核時,它攜帶了這個原子給它的電離能和速度,保持脫離時的所有狀態(包括形狀、大小、頻率、波長、自旋、速度、方向等),脫離了原子核外的電場力約束,進入自由空間的無場區,成為自由運動狀態,過渡為近似平面波,這個自由」粒子「的波函數由駐波過渡為平面波,保持脫離時的速度切向飛出,在真空中若沒有其它的物質時,將保持自由飛行速度。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八)新原子模型
    作者按現在用《新量子力學》建立一個新原子模型。英文版《The field meaning of wave function》已發布於《Nature》預印本網站,見文後連結。由此看來,核外電子不象是一個粒子,更象一團具有一定大小的能量團。定態時,它在某個能級En對應著的半徑rn的一個殼層上波動。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九)電子躍遷
    作者按用《新量子力學》建立了一個新原子模型,現在分析電子躍遷。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二十二)新量子力學解讀(6)
    作者按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新量子力學》,作者對它作詳細解讀。作者預料到的或讀者反饋的問題,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22、波粒二象性、光子、粒子、量子化物理學對波有明確的概念,反而對「粒子」沒有明確的概念,對「宏觀」和「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