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特色,賽馬不可不提。
這項運動由英國人於19世紀40年代引入,之後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集休閒、娛樂、博彩於一體的「文化符號」。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在如何理解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方針時,一個生動且形象的解釋令許多人印象深刻,「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回歸後,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6月7日傍晚,香港跑馬地馬場即將開賽。本文圖片均來自 澎湃新聞 李聞鶯 攝眼下,距離1997年7月1日已過去整整二十年。
賽馬已是香港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之一。它的組織機構——香港賽馬會,不僅擁有世界級水平的馬匹和賽事,慈善指數和社會影響力也在不斷攀升。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到,作為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之一,二十年來,香港賽馬會捐款總額超過321億港幣。2015/2016賽季,香港賽馬會捐款總額創下歷史新高,達39億港幣,是1996/1997賽季捐款總額的近4倍。
駿馬還在賽場馳騁,這是關於「一國兩制」的最佳註解之一。
6月7日傍晚,香港跑馬地馬場,人們陸續就位等待比賽開始。香港的周三之夜屬於跑馬地。
傍晚時分,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走進銅鑼灣附近的跑馬地馬場。這裡又叫「快活谷馬場」(Happy Valley Racecourse),曾是一片沼澤地,經過填埋於1845年建成,成為香港首個賽馬場。
一百多年來,賽馬運動已在香港形成一套成熟的運作體系。
6月7日傍晚,香港跑馬地馬場,觀眾們近距離觀察賽馬狀況。每年9月至次年7月是當地的賽馬季。根據慣例,周三有夜場比賽,在本島的跑馬地馬場舉行。周六或周日有日場比賽,在新界的沙田馬場舉行——那是香港第二個賽馬場,建成於1978年。
6月7日,又一個周三,跑馬地迎來比賽日。
刷「八達通卡」支付10港幣,即可進入公眾席位。下午6點半,距離比賽開始還有45分鐘,賽場內部人聲鼎沸。
炎炎夏日的夜晚,燈光、音樂、啤酒、美食,加上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的面孔,讓這個可容納5.5萬人的場地變成狂歡嘉年華。
「你可以來看馬,也可以來看人。」賽場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由於地處市中心,跑馬地馬場更像一個旅遊景點,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感受。此外,也有不少本土「馬迷」下班後特意趕來。
6月7日晚,香港跑馬地馬場,參賽馬匹準備衝出閘門。晚上7點15分,比賽正式開始。當晚有8場比賽,每場持續時間只有幾分鐘,結束後間隔半小時再比下一場。馬兒衝出閘門的那一瞬間起,尖叫聲、嘶喊聲不絕於耳。
觀眾中,誰是遊客、誰是本土「馬迷」很好區分——遊客通常要去人工服務窗口下注,他們喜歡站在場邊,即使汗流浹背,也要近距離感受比賽的緊張氣氛;「馬迷」們只要動動手指、用手機APP或自助機器就能下注,他們喜歡坐在冷氣十足的投注大廳觀看比賽,手裡再拿一份「馬經」。
「馬經」是香港報紙專門刊登賽馬詳細資料的版面。對港人來說,賽馬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論是地鐵、公園還是茶餐廳,拿著報紙研究比賽是很常見的情景。
6月7日晚,香港跑馬地馬場,人們站在場邊觀看比賽。48歲的香港市民黎飛(化名),也是一位資深「馬迷」。
他告訴澎湃新聞,第一次看賽馬是在13歲——由於香港明文規定未滿18歲人士不可進入馬場,當年還是和同學一起是偷偷溜進去的。
「那時我個子長得高,沒有被發現。」說起年少往事,黎飛有些興奮。他至今記得第一次看比賽的心情,感覺到一股衝勁,還帶著一點驚心動魄的刺激。
自那以後,黎飛被賽馬深深吸引。成年後的他,成為一名香港政府公務員,只要時間允許,都會趕到馬場看比賽,原因是現場氣氛好,還可以近距離觀察馬匹的身體狀況。
在香港,賭馬是一個合法且大眾化的博彩活動。即使不到現場,也可以通過電話、場外投注站或網際網路完成下注。每注最少只需要10港幣,門檻之低,讓許多人躍躍欲試。
秉承「小賭怡情」的心態,黎飛也常常下注百十塊錢。他說幾十年過去,沒中過什麼大獎。「賭馬就是越聰明越輸啦……」笑著擺擺手,黎飛的目光再次投向綠茵賽場。
6月7日晚,香港跑馬地馬場,入場觀眾越來越多。在香港,像黎飛這樣的「馬迷」有很多。賽馬已是當地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之一,跑馬地和沙田兩座馬場,每年入場觀眾達到200多萬人次,其中遊客超過20萬人次。
為這些觀眾提供頂級賽事及良好體驗的機構,是曾經與港英政府、滙豐銀行並稱為「香港三大組織」的香港賽馬會。
香港賽馬會成立於1884年11月,由一批熱愛賽馬的英國人組建。
6月7日晚,香港跑馬地馬場熱鬧非凡,仿若一場嘉年華。作為一個只向上流社會開放的私人會所,該機構成立之初並不接納華人。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後期「省港大罷工」爆發之後,著名買辦何甘棠和容顯龍才吸納成為香港賽馬會首批華人會員。
此後半個多世紀,香港賽馬會經歷了「二戰」淪陷時期的停滯以及戰後的快速復甦。
特別是1971年,香港賽馬開始進入職業化階段,香港賽馬會開始全面負責有關賽馬的一切事務,會員身份更是獲得一些達官顯貴、社會名流青睞。誠如香港賽馬會官網所言,「對擁有傑出成就的精英才俊而言,能晉身香港賽馬會會員行列,正是個人成就和顯赫地位的最佳印證。」
6月7日晚上,香港跑馬地馬場,觀眾站在場邊等待開賽。據澎湃新聞了解,目前,香港賽馬會擁有會員2萬多名,處於「金字塔」位置的遴選會員有200名左右。一些政商界名人如範徐麗泰、李嘉誠及香港終審法院現任首席法官馬道立都在名單之列。
申請成為香港賽馬會會員並不容易。
根據規定,申請人需要由一名定居香港的賽馬會名譽董事、名譽遴選會員或遴選會員提名,再由另一名定居香港的賽馬會名譽董事、名譽遴選會員或遴選會員附議。此外,申請人還要列出三位支持其入會的賽馬會現會員。
「同樣看比賽,會員有特別通道和專有區域。」黎飛告訴澎湃新聞,在香港民眾眼裡,賽馬會會員有比較高的認可度,因為「有錢不一定能成為會員,還要看人品和聲望」。
1873年的香港跑馬地馬場。翻拍自香港賽馬博物館不過,這種認可度也在遭遇挑戰。據人民網、新華網公開報導,近年來,香港多次出現賽馬會會員為推薦他人入會而收受賄賂、最終入刑的情況。
成為香港賽馬會會員,不僅能夠使用相應的會所和馬場設施,還有一項令許多「馬迷」嚮往的權益,那就是有機會成為馬主。不過,由於名額有限,會員只是一個前提條件,是否能真的如願,還要通過抽籤來決定。
馬兒是許多港人記憶中的閃光點。
比如黎飛,一直對「翠河」念念不忘。那是一匹來自愛爾蘭的雄性賽馬,身形矯健,有著靚麗的棗色毛髮,擅長中長途比賽。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黎飛剛剛參加工作,趕上了「翠河」狀態巔峰的時候。有一次,他押了1000港幣賭「翠河」贏,馬兒沒有辜負厚望,拔得頭籌,為黎飛贏回6000港幣。
1917年的香港跑馬地馬場,聚集大量馬迷。翻拍自香港賽馬博物館1996年,香港賽馬史上第一匹三冠馬王「翠河」光榮退役,「97回歸」的腳步越來越近。
幾乎每一位港人都對賽馬運動的繼續充滿信心。此前中國政府承諾,回歸後香港將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保持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
此後的二十年,賽馬就像一枚溫度計,測量著香港經濟社會的冷與熱。
2007年,中新社曾報導,2005/2006賽季,香港賽馬投注總額為605.5億港幣,和回歸初期的900多億港幣相比,跌幅超過三分之一。
時任香港賽馬會董事局主席陳祖澤當年接受採訪時表示,回歸十年來,香港賽馬業沒有受到任何政治因素的幹擾,但也和香港整體經濟一樣,先是亞洲金融風暴的襲擊,緊接著又是非典疫情肆虐,可謂歷經風雨。
陳祖澤還坦言,隨著人們娛樂方式的增多、澳門等臨近地區博彩業務發展迅速以及非法外圍賭馬、賭球的存在,香港賽馬會的賽馬、足球博採以及六合彩等業務都受到了重重挑戰。
挑戰沒有持續太久。2006年起,香港賽馬熱度回升,投注總額連續攀高。
6月7日傍晚,香港跑馬地馬場,觀眾們近距離觀察參賽馬匹。香港賽馬會官網發布的年報顯示,2015/2016賽季,賽馬投注總額超過1061億港幣,這是香港賽馬投注總額連續三年突破「千億大關」,和2006/2007賽季相比,增幅達到67%。
對此,多位熟悉香港賽馬的相關人士認為,投注額能夠上升,外因是香港社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內因則與香港賽馬會不斷創新、提升比賽和服務水準有關。
比如通過科技手段,為觀眾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體驗;比如投資65億港幣,對兩座馬場進行大型活化升級,各項設施顯著提升;再比如舉辦豐富多彩的比賽日活動,讓置身賽馬場的觀眾,除了觀看比賽,還可以享受音樂、美食帶來的愉悅。
2004年的香港跑馬地馬場。翻拍自香港賽馬博物館值得一提的是,和世界其他博彩機構相比,香港賽馬會最大的特色就是「非牟利性質」。其所有收入,除了拿出一部分作為彩金回饋給投注的公眾,另外兩大支出板塊就是向特區政府繳稅和慈善捐款。
來自香港賽馬會官網的年報顯示,2015-2016賽季,香港賽馬會將78.6%的收入回饋社會。其中,向香港特區政府繳稅總額創歷史新高,達209億港幣。同期打破紀錄的還有慈善捐款,達39億港幣,這是1996/1997賽季捐款總額的近4倍。
事實上,香港賽馬會發展慈善事業已有百年歷史。
2016年,該機構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在接受《中國慈善家》採訪時表示,香港賽馬會最早一筆捐贈可追溯至1915年。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人口急劇增長的大背景下,香港賽馬會的捐贈主要投入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如診所、公共遊泳池等。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政府對社會已經照顧得相當齊全,香港賽馬會也開始慢慢轉移捐贈方向和目標,關注更多和人們生活有關係的領域。
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跑馬地馬場。翻拍自香港賽馬博物館現如今,走在香港大街小巷,時常會看到一個藍黃色相間的香港賽馬會LOGO。這意味著,此處設施由香港賽馬會捐資興建,其中就包括大家熟悉的海洋公園、維多利亞公園、香港科技大學等。
另據香港賽馬會官網介紹,過去十年,該機構每年平均捐款超過21億港幣,88%的稅後經營盈餘撥給慈善信託基金。香港賽馬會信託基金致力於與政府、非政府組織及社區機構聯手改善港人生活素質,同時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適當貼切的支援。
目前,香港賽馬會支持的項目涵蓋十個範圍,包括藝術文化、教育培訓、長者服務、扶貧救急、環境保護、家庭服務、醫療衛生、復康服務、體育康樂及青年發展。近年來,啟發青年、長者安老、普及教育和藝文共享被列入慈善捐助的關注重點。
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跑馬地馬場。翻拍自香港賽馬博物館今天的香港賽馬會已是一個世界級機構。
它擁有2.2萬名全職及兼職員工,是全香港最大的僱主之一。它還是香港最大的單一納稅機構和慈善機構,「世界慈善指數(2015)」排名高居全球第六。
它的馬匹和賽事已達到國際頂級水平。以2016年為例,儘管香港賽馬數量僅佔全球賽馬的0.7%,但已有26匹賽馬躋身全球頂尖賽馬前200名之列。每年舉辦的11項國際一級賽,全部名列全球百大一級賽年終排行榜。
但它同時也面臨如何讓更多人參與的問題。
2017年4月,由平和基金委託香港理工大學完成的「香港人參與賭博活動情況」調查發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只有12.5%的電話受訪市民表示曾參與賽馬博彩,稍低於2012年的12.9%參與率,與2001年的30.4%相比有明顯下降趨勢。
回歸二十年來,香港賽馬會也在逐步加強與內地的關照互動。
香港跑馬地體育道1號,香港賽馬會總部所在地。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帕運會馬術比賽在香港舉行。為此,北京奧組委向香港賽馬會授予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馬術比賽重要貢獻機構」頭銜。
2010年舉行的廣州亞運會也獲得了香港賽馬會的支持。後者在廣州從化投資興建了第16屆亞運會馬術比賽所需要的場地,並在會後租用場地50年,對場地進行擴建和配套設施升級改造。
改造後的從化馬場將作為香港賽馬會在內地的馬匹訓練中心。
澎湃新聞了解到,由於香港土地緊張,難以找到合適的地方興建新的馬匹訓練中心,亦不能再單單依賴40年前建成的沙田馬場訓練馬匹,尋找額外土地已是必然。目前,從化項目進展良好,首批員工招聘和培訓已經展開,兩地(香港—從化)運送馬匹的實驗也已完成,訓練中心預計於2018年啟用。
香港跑馬地體育道1號,香港賽馬會總部所在地。另據中新社有關報導,從化馬匹訓練中心擬定於今年9月20日交付。它也是香港賽馬會在內地投資的首個項目,擁有內地首個獲得國際認可的無疫區和跑道,建成後可同時容納1600匹賽馬訓練,將成為內地唯一擁有國際標準設計的馬場。
慈善事業方面,香港賽馬會也對內地給予更多關注。
最為顯著的例子就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災難發生後,香港賽馬會除了第一時間緊急捐款,還撥款10億港幣支援災區7個重建項目。為保證援建項目順利進行,香港賽馬會成立相關專業小組,提供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並獲得民政部頒發的「中華慈善獎」榮譽。
此外,2015年7月,香港賽馬會與廣東省體育總會籤訂協議,撥款1500萬元人民幣資助該省肇慶市、惠州市、梅州市及從化市四個城市建設社區體育公園。
回顧二十年,賽馬不僅陪香港走過坎坷,也是香港精神的最佳詮釋。
香港賽馬會logo。就像2002年,香港出現一匹名叫「精英大師」的賽馬。它一出道就打破世界紀錄、取得十七連勝,讓當時正在遭遇SARS病毒和經濟低迷的港人倍感振奮。
「精英大師」來自澳大利亞,出身並不高貴,但它在賽場上表現出的鬥志和氣勢,讓港人深受感染。
「勇往直前、永不言敗。」那些年,媒體喜歡用「精英大師」的精彩表現詮釋香港精神,而今,馬兒在賽場馳騁,香港精神也將繼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