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育23小花生品種,在不少地方都是有種植,包括東北種植面積也不小的,不少地方俗稱小日本花生品種。品種來源以R1為母本,以ICGS37為父本雜交後經2代單株選擇,再採用系譜法經連續3代自交選擇育成。其中,母本R1是由高代品系8124-19-1與美國引入的Runner雜交後再經多代選擇育成;父本ICGS37是由印度引入的珍珠豆型品種ROBERT33-1為母本與父本野生種A.glabrata雜交後進行胚敗育挽救組織培養並經逐代選擇育成。育種單位為山東花生研究所。
2004年山東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04]013號。2006年國家鑑定,編號:國品鑑花生2006005。
原代號:R2001-4
育種單位:山東花生研究所
選育過程:以ICGS37 (ROBERT33-1/A.glagrata後代組培)作母本,R1(選自8124-19-1/"蘭娜")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徵特性:為疏枝型小花生,生育期129天,田間長勢整齊,株型直立、緊湊。主莖高37釐米左右,側枝長約43釐米,總分枝約8條,單株平均結果17.7個,單株平均生產力17.2克,莢果繭形偏長,籽仁桃圓形,種皮粉紅色,內種皮淡黃色,百果重153.7克,百仁重64.2克,公斤果數870.9個,公斤仁數1930.6個,出米率74.5%。抗病性及抗旱耐澇性中等。4點取樣混合由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檢驗:粗蛋白22.85%、粗脂肪53.1%、油酸49.3%、亞油酸31.92%,油酸/亞油酸比值(O/L)1.54。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在山東花生品種區試和生產試驗中,區試兩年平均畝產莢果312.6公斤,籽仁234.0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12號增產13.5%和16.0%,居首位。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281.5公斤,籽仁211.7公斤,分別比對照魯花12號增產21.5%和增產24.8%,居首位。
栽培要點:適於排水良好、中等以上肥力的沙壤土種植,春播每畝1.0~1.1萬穴,夏播每畝1.1~1.2萬穴,每穴兩粒。施肥上應施足基肥,看苗情況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