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人看來,只有一個北京。
在北京人看來,有「兩個北京」。
去年,海澱和朝陽在北京各區的經濟排名中分別列第一和第二(海澱生產總值約5900億元,朝陽約5600億),遙遙領先第三名西城區(3916億)的一大截,而其他13個城區產值多數在1000億以下。
看到這裡,北京土著其實是有點慌的。
海澱,朝陽以外來北京人口居多。朝陽區常住人口374萬,居各區之首;海澱區常住人口348萬,位居第二。兩個區外來人口規模近300萬,佔全市總外來人口的近40%。
如果說東城區是北京市政府所在地,西城區是中央所在地,那麼朝陽在北京扮演的角色則是經濟的最中心,而海澱則是高科技中心最好的代表,它們都是北京經濟事實上的「頂梁柱」。
牽一髮而動全身,牽朝陽海澱而動北京,甚至全國。
海澱區:高端科技的代名詞
海澱位於北京城區的西部以及西北部,與西城區、朝陽區相鄰,面積431平方千米,佔北京市總面積的2.6%。海澱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900億元,增長了7.5%,經濟總量以及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均是穩居全市首位,是北京經濟當之無愧的「龍頭」。
其中,海澱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產值2311.2億元,同比增長11.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也累計實現產值1439.1億元,增長22.4%,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態勢。在此基礎上,去年海澱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178元,同比增長8.6%,人均消費支出52910元。
優勢產業
海澱區的信息服務、高新技術科技、金融等行業佔經濟總量的68%左右,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90%,是全區的支柱行業。
這裡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並且還在持續壯大,國內外知名的企業如愛奇藝、小米、美團、百度等都在此「安營紮寨」,2018年海澱光是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就已經突破2.3萬億。據統計海澱區僅上市掛牌的企業就有九百多家,金融機構也達到了恐怖的3300家,如此密集的高精尖企業群,也難怪它是北京的高新技術中心的龍頭了。
除了高新技術,海澱的教育和文化也是得天獨厚。2018年文化產業發展及相關產業總收入4000億元,增長20%左右,佔全市相關行業的40%。有趣的是去年海澱區品牌文化活動舉辦場次竟達到1.2萬餘場,平均每天多達三十多場,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核心地區
中關村是海澱區當之無愧的「心臟地帶」。它是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同時又是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這裡是我國人才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等院校數十所,還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等科研院所206家;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67個,國家工程研發中心27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裡就是中國的「矽谷」。
中關村附近的部分高校
正是由於科教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優勢,現在的中關村形成了智能製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現代交通、新興服務業等產業集群,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超過2萬億元,大數據、信息安全市場佔有率位居全國第一,集成電路設計收入約佔全國1/3。2017年,中關村企業總收入達到5.3萬億元,實現利潤4670.8億元,實繳稅費2539.9億元,成為了首都經濟的重要助推器。
未來展望
未來的海澱區,仍然要繼續走「兩新兩高」的路線,即是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培育創新業態、營造創新生態,這也是符合海澱區的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區域定位的,具體做法則是以中關村和清北路,打造科技創新線,充分利用好周邊高校院所的優勢條件,進一步將既是優勢產業同時又是支柱產業,命脈產業的高新技術做的更強。
朝陽區:活躍經濟的代表
相比海澱區,朝陽沒有先天優厚的科教資源,自然成不了北京的第二個高新技術中心,但憑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朝陽區成為了北京的經濟中心。
朝陽區是北京的中心城區,面積達470.8平方千米,是北京市中心城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區,常住人口接近400萬。由於是中心城區,所以第一產業極少,經濟主要倚重第三產業,2018年,朝陽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29.4億元,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86.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241.4億元,比例為0.02:6.87:93.11。
優勢產業
雖然朝陽區的第二產業佔比不多,但是所屬的工業卻很發達,是北京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區內集中有紡織、電子、化工、機械製造、汽車製造等工業基地,2018年,朝陽區工業實現增加值316.2億元,比上年增長7.2%,佔全區GDP的5.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23.4億元,實現銷售產值703.6億元。
此外建築業的發展也十分穩定,2018年,全區的施工承包、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共565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556.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1%,其中,在外省完成產值881.8億元,增長26.0%;在北京地區完成產值675.1億元,增長7.2%。
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累計增速(%)
除了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更是朝陽區的重中之重。由於這裡有中國最大的航空港——首都國際機場,有90多條國際航線與世界各地聯繫,這裡成為了中國與世界交流的窗口。
朝陽區有「中國涉外第一區」的美譽,幾乎所有國家駐華使館都在這裡(除了俄羅斯)。60%以上的外國商人,金融機構,知名新聞媒體等將落戶朝陽作為首選,正是這樣的環境讓朝陽成為了以服務、貿易、經濟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早在2017年的時候,朝陽區規模以上商務服務業單位就已經實現收入4374.3億元,金融業實現增加值669.3億元,佔全區GDP的11.9%,進出口總額1446.7億美元,增長22.7%。
核心區域
國貿中心是朝陽區當之無愧的核心區域。
這裡位於北京商務中心區核心地段,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高檔商務服務企業之一。國貿中心佔地12公頃,總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集辦公、住宿、會議、購物、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是眾多跨國公司和商社進駐北京的首選之地。
現在的國貿中心已成功地舉辦了各種國內、國際性展覽、博覽會近400個,每年舉行各種國際、國內會議、活動4700多場,其中中外部長級以上貴賓出席的高規格、高檔次的政務、商務活動500次,無論是在貿易還是外交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來展望
未來的朝陽區,經濟發展是「一核多組團」,「一核」也即是北京商務中心,將其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商務圈,「多組團」則是依靠朝陽區的商圈,將奧林匹克中心區、金盞金融園區等產業聯繫搭載成高精尖產業群。
結語:為什麼?
讀到這裡,讀者們已經不難看出,不論是海澱區還是朝陽區,經濟狀況都非常好,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更是早已經超出其他區一截。都是出於首都,為何會有如此懸殊的經濟差異呢?
首先,兩個區對自己區域的地位都非常清晰:海澱區對自己的定位是高新技術中心,而朝陽區對自己的定位是經濟貿易中心。抓住了定位之後,兩區便開始優化自身的經濟結構,從上面也不難看出,兩區的第三產業都達到了90%以上,這一點與很多區都是不同的。
其次,兩區都善於抓住自身的優勢並充分利用。海澱區頂級學府和科研機構多,便充分利用人才的優勢大力發展各種高新技術,走在科技的最前端;而朝陽區則利用首都機場的自然條件,以及外交特區的特點,不斷發展各種貿易和經濟,達到積累資本的作用。
最後,中心城區的優勢,使得兩區處於經濟、文化、商務、政治等各種因素的交流之中,兩區依託這些優勢高築資本,厚積薄發,使得經濟不斷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蔓延,相信海澱和朝陽將迎來更多的機遇和發展。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