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澳臺大學生到內地實習 感觸一起的實在的祖國
圖為兩岸青年在福州某科技公司佩帶虛擬實境眼鏡觀看海洋科普短片,探究從未感觸過的深海奧妙。本報記者 張 盼攝
2018年暑期行將完畢,這是歸於港澳臺大學生的又一個內地實習季。港澳臺大學生到內地實習意味著什麼?各種實習方案的稱號能洩漏些信息:完成志願·北京城、羊城猛進、神州大地展潛能、進一步的天空、勇闖大灣區、港澳臺大學生網信企業實習方案……這些稱號共有的主題詞是:拓寬視野、知道國情、鍛鍊身手。
實習關於高校大學生來說是尋常閱歷,但港澳臺大學生到內地實習卻非比尋常。他們要感觸不同社會制度,習氣不同生活方法,習氣新的視角和思想方法。走出了解的舒適生活圈不是易事,承受新事物也是應戰,生活在港澳臺的青年到內地實習首要需求一番勇氣。儘管同文同種,但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念著不同的教科書,承受不同的資訊,身處不同的閩南話、廣東話生活圈,初涉內地,並且仍是深化某地某工作作業,他們會感觸到不小的差異性,在差異中看到專業和人生的更多層面,大漠敦煌、寶地故宮、熊貓故土、北方地區鄉情,這些都令港澳臺學子取得史無前例的視角和信息。視野決議境地,在年青的時分有時機拓寬視野,對終身開展大有助益。
港澳回歸已超越或挨近20年,海峽兩岸也有了一日生活圈,但港澳臺的年青人對祖國的了解大多仍局限於省親、旅行的形象和道聽途說的信息,再加上教育的缺失和反中政治勢力故意刻畫的言語環境影響,對祖國不了解、有成見、難客觀者不在少數。假如不了解近代史上我國任人宰割的恥辱,怎麼了解國家統一的重要?假如不了解中華大地從前的烽火與赤貧,怎麼愛惜今日取得的前進?假如不了解960萬平方公裡的開展不平衡,又怎麼客觀看待尚存的落後和缺乏?這些觸及國家民族的大概念,不能只靠文字傳遞,特別是當下的年青人看中「小確幸」,不喜「大敘事」,只要親自體會點滴小事,才幹感觸一個一起的實在的祖國,經過一位搭檔、一個工作、一個城市,逐步接觸這塊土地的喜怒哀樂,將個人的愛情和命運融入其間,才有可能達觀走出港澳、臺灣生活圈,躍上更大的渠道,成果更大的自我。到內地實習,是港澳臺學子了解國情的重要時機,一個年青人,假如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都一知半解或充溢成見,怎麼取得一個自傲自負的未來?
從開端的當心試水到現在的爭相報名,希望到內地實習的港澳臺學子日益增多,內地為合作實習方案也不斷盡力,以香港學生活動委員會主辦的「香港大學生暑期內地實習方案」為例,剛開辦時只要北京、上海、廣州等五地的企業參加,現在已有北到遼寧南到廣西的10多個省、區近200家單位歡迎實習生。本年港澳臺學子的實習內容從故宮修文物到街道辦事處的為民服務,涵蓋了學子們的所學專業,經濟、社會、媒體、藝術,學子們在一個更寬廣、更多樣性的渠道上查驗所學,打破以往相對狹隘的格式,對專業的了解和使用有了提高時機,對本身才能有了更明晰的知道,對未來工作規劃有了更多的挑選。
了解都是雙向的,在港澳臺實習生走近內地、知道國情的一起,內地也開端了解這些年青人,他們在不同的社會布景下有不同的認知,但絕不是「天然獨」,知道誤差是教育的成果,但會在實踐中不斷批改。大多數港澳臺年青人勤勉有禮、誠篤正派。實習,給了他們一個知道國家、鍛鍊自己的時機,也給了內地一個賞識接收他們的關鍵。少年強則我國強,完成中華民族的巨大復興,港澳臺青年不能缺席!(陳曉星)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