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大新村:在吟詠聲裡,回一趟故園(下篇)

2020-12-06 城市秘密

全文9728字,閱讀約10分鐘《城市秘密》特邀作者:包新旺設計:徐世明 / 攝影:子夷插圖:青徵魚 / 編輯:大傾城、一大碗、尤可感謝蔣遂先生提供部分照片和信息

杭大新村上篇,我們在蔣遂老師的大力支持下,從百十人的記憶裡復現出了宿舍區當年的生活情境。那麼下篇呢,我們將進一步走進杭大新村大師們的心靈之境。「城秘」找到了一段尋覓了二十多年之久的音頻,那是夏承燾先生的原音復現。在蟬鳴鳥叫聲中,在悠長的吟詠聲裡,我們一起返回一個屬於杭州、屬於浙江的有質感的精神空間。

這一次請到的作者包新旺,曾是杭大中文系的才子、詩人,當年行為處事特立獨行、出人意表。畢業後,他進入宣傳文化系統,與諸多文藝家傾蓋如故,惺惺相惜。他說,真正的文化人、藝術家都是很善良很可愛的,他們需要獲得更多的尊重。我們跟著他,去向一位位杭大新村的夫子們問聲好吧。

杭大人一直認為,自己家的老教授,從層次、成就、數量、影響看,並不亞於當年的西南聯大。

我不想在這些名字前面加什麼頭銜,或者「後綴」上已被用濫了的「先生」。

相比姜亮夫、夏承燾、蔣禮鴻,現在的年輕人自然更熟悉易烊千璽、李現、王一博,但在當時,他們可都是國寶級的人物,騙你是小狗。

彼時的杭大新村,於杭大學子來說,這裡是他們夢中朝拜的聖地。「單位智力產值」奇高,可謂江南的「文眼」,常年住在裡面的孩子,一定像小燕子那樣,在大人玳瑁圓框支撐的厚厚鏡片裡嘰嘰啾啾,飛來飛去。五月到了,院子裡開滿薔薇,一朵一朵,仿佛等待著「猛虎」細嗅。

此時隔壁傳來鋼琴聲,「一條大河波浪寬」之後,就是貝多芬和巴赫了。更有「蘇聯媽媽」或留過洋的教授,悄悄地煮起了咖啡。或者在廚房裡忙碌的父親,應母親的突然邀請解下圍裙,套上西裝,在小小的客廳裡跳上一支華爾茲……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那是非常時期的中國。

去「朝聖」那日,一位穿戴整潔的老者在阿姨的攙扶下搭著輪椅,步履蹣跚。松下拜夫子,今年爾高壽,阿姨回答95,數學系的。我問可不可以合個影,老人這回聽見了,似乎有點警惕,嘴裡嘟囔:「拍什麼照片啊。」他問我是哪裡的,我說杭大的。「杭大都沒了呢……」老人說。最後那個「呢」字拖得長長的。

▲故人已遠去,攝於去年12月份。事實上杭大新村的素材,城秘從去年夏天找到了今年夏天。圖自城秘特邀攝影師 肖奕叄

7幢附近,梧桐樹下有隻貓,倏忽而過,不遠處,又有一隻,詭異地看著我。我突然想起夏衍研究專家陳堅收藏的一張夏公的照片,那靈異的眼神,和剛才那貓幾乎一模一樣。早年我在景雲村學畫,也見過類似的眼睛。在古埃及,貓是神聖的,在中世紀的歐洲,貓是魔鬼,而在古代中國,人們認為貓有九命。

我堅信,好的大學裡都有貓的,而貓都是老先生變的。他們由貓成虎,爬上屋頂,雄據四方守夜。

▲杭大新村裡可以看到很多野貓 城市秘密

現在的杭大新村住戶不足五十戶,大部分房子空置,成了松鼠鳥雀小貓小狗的樂園。

我在杭大路下了車,往東進入西溪路。步行兩百米,見一鐵柵欄,便把手機伸進去,隨便摁了一張,發給曾是這裡原住民的黃小裕,她說那是嚴復的侄子嚴群的。對,就是那個嚴復。

再往東,左側有條路可進小區。到門口了,保安穿著不怎麼平整的深色制服,坐在皮革油膩、露出點海綿的黑色椅子上,專注地看著手機。傳達室對面,擺著小攤,有人買襪子,10元4雙,有人詢問菜刀和馬桶刷的價格。

▲2019年12月底,城市秘密攝影師子夷去杭大新村拍照,在小區門口碰上了正好坐在黑皮椅上的保安,小區入口左邊的小菜場很多大伯大媽正在買菜。城市秘密

進得小區,漸漸安靜。眼前出現一幢別致的青磚小樓,我似乎在哪見過,便又拍了照片請教小裕。她說這是蔣禮鴻的,而前面那幢是夏承燾和姜亮夫的,再往前面,則是陳學昭的。

蔣遂說,當時1幢住有陳企霞,2幢有劉操南、倪士毅,3幢有蔣炳賢,4幢有蔣祖怡、姜亮夫、夏承燾、胡士瑩、錢南揚、陸維釗,5幢有蔣禮鴻、王承緒、王駕吾、陳橋驛、董聿茂,6幢有王璡、德夢鐵、任銘善、陳學洵、周洵鈞、嚴德一、焦夢曉,10幢有黎子耀、葉作舟、胡玉堂、沈煉之、王曰瑋、白正國、陳烙痕,13幢有嚴群,15幢有韓常先。

等一下,先讓我壓壓驚。

▲1961年語言文學研究室師生在杭大新村合影

杭大新村原住民黃小裕記得,每到大年初一,身為學校黨委書記的父親黃逸賓第一件事就是上門給各位夫子拜年。

他們一家當年住的是老8幢,上世紀90年代拆掉了,也是二層青磚小樓。

▲冬日裡的杭大新村 城市秘密

黃家住樓上,樓下便是杭大古籍研究所,原先門口有棵桂樹的,大孩小孩都往上爬。我來杭州不久便聽說了黃逸賓的名字,本人應該也見過,我好像還在美工團臨過他酷似黃賓虹的畫。

改革開放初始,人們都說浙江有兩個「重災區」,溫州和杭州大學。特別是杭大,知識分子扎堆,思想活躍,學術體系亟待重建。

省委就把黃逸賓從紹興地委副書記的崗位上調了來,因為他解放後一直擔任宣傳文化系統的領導。反右之初,黃逸賓為了保護別人,自己倒成為「右傾」被革了職。

那些夫子之 夏承燾

▲夏承燾(1900-1986), 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

黃逸賓先去夏家。序齒不序爵,夏承燾年齡最大。從1957年遷入杭大新村,到1975年7月底搬離,夏承燾在這裡住了18年。我一直認為,最具杭大中文系氣質的老教授就是夏承燾:清醒、達觀、學問好,有湖山氣。

▲當年的4幢,現在的11棟,蔣祖怡、姜亮夫、夏承燾、胡士瑩、錢南揚、陸維釗等教授都在此住過。城市秘密
▲我們爬牆看夏承燾先生的故居時,一個小夥伴不小心掉了進去,於是他從裡面拍下了夏家庭院。說它如熱帶雨林,好像不為過…… 城市秘密

他出生於溫州謝池巷一個漸趨破落的小商人家庭,現在鹿城區登選坊66號闢有舊居。夏承燾小時候酷愛讀書,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既無家學淵源,又無經濟實力,更無社會背景,出人頭地談何容易。1918年溫州師範畢業後,他通過自學、交遊與講學,數十年如一日,潛心詞學,繼往開來,終成一代宗師。

當年有名的「江熊堅」中的陸堅是夏承燾1961年招收的研究生,我曾有幸由時任系主任的肖瑞峰引薦登門拜訪。記得陸家的書房裡掛著夏承燾手抄陳師道的芍藥詩:「九十風光次第分,天憐獨得殿殘春。一枝剩欲簪雙髻,未有人間第一人。」如今,已屆耄耋之年的陸堅想念老師,偶爾還會用點溫州方言唱上兩句,他說自己的唱法,是當年夏先生教的。

▲夏承燾先生於1943年寫給弟子蔣禮鴻的手札

夏承燾教人讀書,總說既要多讀書,又要戒貪多不精。讀書要分主次,不能沒有輕重,泛覽無歸。一個人一生能真正讀懂讀透一兩本書,也是很不容易的。與其十件事做到七分好,不如把一件事做到十分好。要把案頭極少的、天天讀的書讀好,自然腹中的書也會多起來。讀書的同時,也要勤動筆頭。

他根據自己的體會,概括了讀書筆記三字訣:小、少、了。所謂「小」,是指筆記的載體要小。早年夏承燾用大本子做讀書筆記,結果不易整理和攜帶,後來改用小本子、小紙片,裝在口袋裡,隨時隨地記,常常是一事寫一張,好比現在的卡片,便於整理和檢索。所謂「少」,是指筆記的內容要精。讀書筆記不是摘錄,而是要通過自己的思考,經過咀嚼,才能落筆。如果不經過消化,一味抄書,抄得再多,也是徒勞。夏承燾所說的「少」,也指每條讀書筆記字數少。隨著閱讀範圍的擴大,條數自然也會多起來。孤立的一小條也許看不出學問,許多條匯集起來,就能成一個專題,甚至可擴充為一篇論文。所謂「了」,是指筆記的目的,要有助於解決研究工作的實際問題,也就是「讀一書,寫一文,了一事」。

▲當年教授們住的房子 圖自城秘網友邱戟 手繪

另一方面,他要求學生在學習時要多誦讀、吟誦,要培養對吟誦的興趣,通過吟誦,不斷加深對作品和作者感情的領會。據陸堅回憶,夏承燾上課講到具體作品時,一般多是要吟誦的,有時應學生要求還要吟誦數遍。那時候,杭大語言文學研究室沒有錄音錄像設備,很可惜沒有錄下他的原聲。(確實很可惜,不過這個可惜因為「城秘」的努力而彌補了。夏先生的詩詞吟誦是用方言的,非常有韻味,可惜很少有人能親耳聽過。「城秘」穿越時空終於找到了非數字時代的原聲音頻,奉獻給城秘的網友們,所有對中國詩詞感興趣的人都應該聽聽「一代詞宗」雋永的類似站在古星空下的吟誦。在公號後臺回復「夏承燾」可收聽更多。)

鵲橋仙·纖雲弄巧

北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關於誦讀方法,夏承燾沒有給學生系統講過,只是他在吟誦詩詞時,順便說幾句。其一,要用各人自己的家鄉話朗誦。上世紀五十年代,夏承燾曾向國家教育部提議,「請各地老先生用各地腔調朗誦舊體詩詞,把它錄下音來,便可作為詩歌朗誦的百花齊放」。其二,詩眼、詞眼之處,吟誦速度不宜過快。這些地方咬音吐字尤要清朗明晰,讓聽者有更為深刻一些的印象。其三,詞過片處的吟誦,要把作者的感情充分表達出來。前人填詞都特別注意這關鍵之處,因而吟誦時不能辜負作者的良苦用心。

布衣素袍,一生為師。夏承燾從教五十多年,一直堅守教學第一線,他認為教書是平生最大快事。作為詞學大家,他出版的二十餘種、四百多萬字的學術著作,都是在堅持教學的同時完成的。

夏承燾交遊甚廣,從故鄉溫州輾轉西北再到杭州又西遷龍泉復返杭州最後到北京,結交了一大批朋友。

書法家任平的父親任銘善既是夏承燾的學生,也是其摯友。任平上初中時,曾在夏家「搭夥」。「要說夏先生家裡的飯菜,一是乾淨,二是簡樸,以素食為主,印象中吃到的葷菜主要是帶魚和鯽魚。帶魚是紅燒的,切成的每段大約只是一至兩公分。太師母的簡樸早有耳聞,這次也得到了印證。」溫州當地家燒帶魚習慣清蒸,如果紅燒,常常切得窄一些,猛火收了湯汁,配飯方能入味。按照他們當時的收入,估計亦非刻意簡樸不可。夏承燾的章草很見學養,他還喜歡畫點花鳥小品,意趣、構圖俱佳。他的詩集裡有一首《為心叔畫荷》:「事事輸君到畫花,墨團羞對玉槎枒,不如聽我說舊夢,湖月圓時船到家。」就是寫給任銘善的。

夏承燾有過兩次婚姻。二十六歲時與遊俶昭結縭,1972年遊夫人去世後,迎娶吳無聞。吳無聞是夏承燾好友吳鷺山的妹妹,早年入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曾受教於夏承燾。與夏結婚後,她悉心照料夏的生活起居,並為其整理著述。

▲夏承燾所繪《西湖荷花圖》

有一篇《「五四」以來詞壇點將錄》的文章,把夏承燾排列在「天魁星呼保義宋江」的位置:「『五四』以來詞壇,公推夏翁瞿禪為一代詞宗。」作者認為在民國詞壇中,夏承燾當坐第一把交椅。「……夏則精進不止,老而彌健。《天風閣詞前後編》存詞四百五十餘闋,淵深海闊,霞蔚雲蒸,具稼軒之雄奇無其粗率,白石之清峭無其生硬,碧山之沈鬱無其衰颯,復間有秦郎之婉秀,東城、於湖之超逸,集諸家之美以臻大成。」

1984年12月5日,「夏承燾教授從事學術與教育工作六十五周年慶祝會」在北京召開,央視新聞聯播刊發新聞。夏承燾去世後,有關部門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新華社刊髮長篇消息。有人稱其為「一代詞宗」,有人稱其為「文壇先進,詞學宗師」。

那些夫子之 姜亮夫

▲姜亮夫教授(1902-1995),杭州大學中文系主任。這張照片是在杭大新村寓所前拍的。

黃逸賓再去姜亮夫家,姜夫子資格最老。

現如今,同志們談天不說點「國學」,仿佛很丟分。似乎會說點論語,彈兩下琴,便是國學大師了。要看真正的國學大師嗎,喏,長這樣的。

▲看看導師的名字,最牛畢業證,沒有之一了。

他25歲考入清華國學院,成為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的門生,梁啓超曾以「海燕飛來窺畫棟,薄荷相依滿橫塘」相贈,對他褒獎有加。1935,他赴法國進修,艱苦卓絕收集祖國文物資料。解放前,他還做過雲南教育廳廳長。姜亮夫1953年到杭州大學,至1995年12月4日去世,四十餘年一直住在杭大新村四幢三號。在他誕辰110周年之際,家人將其畢生心血——生前收集的1300多件學術史料捐贈給浙大。

▲姜亮夫先生寓所當年的四幢三號現狀

他先後任杭大中文系主任、杭大古籍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導師。姜昆武曾這樣回憶父親:

(杭大新村)十平方米的房間,三書架、一床。書佔三分之一……一桌是個「公共」場所:吃飯時將書移開,是餐桌;來客奉茶是「茶座」;寫稿時一尺見方,放紙筆擱手……在外面不論多大的煩惱,一上書桌,便見眉目舒展,漸漸「入定」。而看書之後,最大的消遣是到附近的黃龍洞散步。

▲因為其他小樓的房間進不去,只有蔣禮鴻先生家裡因為成為新村管理處,可以讓我們一窺究竟,遙想當年。城市秘密
▲杭大新村數學系婁志淵教授的書桌,看這蒲扇和檯燈,都是老底子的款式。城市秘密

姜亮夫在一篇文章裡寫道:「希望讀者不要把我看成是什麼專家。我只是一個人文科學的愛好者,只是一個種瓜種豆的人,所生產的不過是瓜、豆而已。」

入室弟子王雲路說,「他說做學問就像在水塘裡打樁,打得越深,旁邊的東西就越來越吸附到一起,學問的根基就越來越深。否則就像浮萍一樣沒有一個歸屬。」「姜先生這是告訴我們,學問重在打基礎,而且從一本書、一個領域入手,這個研究方法是相當重要的。」

姜亮夫曾說自己的學術道路歷經四變:考大學時被成都高師國文部錄取,初步定了人文科學的大方向,為第一變。在林山腴、王先生、梁任公的建議下,不再作詩詞,繼續走「小學」的路子,鑽研文字聲韻學,這是第二變。章太炎希望他「從杜佑通典入手」多讀史,「文章合為事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不要作空疏之學、譁眾取寵之學」,這是第三變。因病遵醫囑到了巴黎,參觀博物館、圖書館,大量抄寫珍貴圖表、說明,攝製照片,又時時與歐洲學術界人士接觸,吸收國外學者綜合研究問題的經驗,突破了數十年單一的研究方法,把「方法論」放在科研中第一位,此為第四變。

▲姜亮夫與學生崔富章的合影,崔先生也曾教過「大傾城」版本目錄學,在孤山浙圖古籍部直接拿出實物教我們怎麼看古書,認知什麼是蝴蝶裝,什麼是金鑲玉。圖自浙江大學

「我五十歲時,正是全國解放之秋,我虛心學習了許多新思想,新思想中尤其使我感到重要的是超邏輯的辯證唯物主義。」看事物不僅要從那平面的現象來看,同時得全體來分析,正、反、側來看,還得從它那變動不居、前後因果、來龍去脈來看。於是思想考慮更周全、更細緻,使一切事物都「莫得遁隱」。

隨後,他例數自己的「缺點」:「記憶太差」「目力」不逮、「脾氣有些焦躁」「多少有些狂妄之習」等,並進一步與後輩學人們分享了寶貴的經驗:一是自己先認識一下個人的「天秉」,譬如體魄、性情、脾氣、遲緩與急躁、記憶悟解能力、感情深淺、興味所在;二是認識環境、家庭、社會、親友、鄰裡乃至於經濟條件可能發展的道路;三是尤其要深知自己的缺點及對一切學科愛惡的情況,不要衝動。然後,將三者結合,作一個初步的定向。這是一種細磨工夫,不可焦躁,總得要在進大學後或有了相當基礎,作一定的準備才能肯定。一旦肯定下來,就得堅持下去。

顯然,這篇短文寫得比較謙虛,那些「瓜啊豆的」,皇皇1000多萬字,老先生在沒有電腦的年代,超級近視幾近失明的情況下完成,簡直不可思議。老人曾在課堂上說:「我這一生結了兩隻瓜:一隻是《楚辭通故》,另一隻是辦了楚辭班。」《楚辭通故》被譽為「當今研究楚辭最詳盡,最有影響的巨著」。記得當時的中文系學生,不管看不看得懂,都會入一本。現在講講第二隻「瓜」。

1979年,教育部委託姜亮夫辦一個「楚辭進修班」。生源都來自全國重點大學的中青年教師骨幹。9月份開學了,12位幸運的學員來到杭大。姜亮夫每周講兩次,一次上午,到學校講;一次下午,在家裡講。他講課時從來不用講稿,每到課前,學員的錄音機就擺滿了講臺。他講課還有個習慣,喜歡閉著眼睛,但思路異常清晰,頭頭是道,一副超脫自然的樣子。

▲1962年杭大中文系58級畢業合影

每講完一課,他會問:「聽懂沒有啊?」然後開出一串參考書目,要學員自學。參考書目有必讀和選讀兩種,他要求學生在必讀書中選擇一本精讀細讀,然後寫出論文或者學術報告。他說:「搞學問麼,人人都可以搞,我建議你們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才氣大的人,可以從文學方面發展;才氣一般的人,可以從訓詁、義理方面發展。取長補短,學有所成。」

在進修班12個學員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日晚飯後,會有一個學員陪他到戶外散步。乘散步的機會,他會給學員開點小灶。一年後,進修班完成了學業。結業那天,他請學員吃飯,大家頻頻舉杯。老頭端坐中間,吃了不少紹酒,回家後被夫人狠狠訓了一頓,哈哈。

那些夫子之 陳立

隨後,黃逸賓到陳立、陳橋驛家拜年。

▲陳立教授(1902-2004年),原杭州大學校長。

陳立是中國工業心理學的奠基人,曾任杭州大學校長、名譽校長。還擔任過浙江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全國副主席等。我們還在杭大的時候,常常看到他戴著一頂頗為考究的帽子,被學生攙扶著在校園裡曬太陽,老人和藹可親,臉上隨時都有要笑起來的樣子。

他是湖南人,獅子座,1930年夏,考取官費留學名額,進入英國倫敦大學心理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在做博士後研究期間,他曾到伯明罕一家電話機廠實習,一口氣寫出了6個研究報告。其中一個關於鑽頭的分析報告,1933年發表在英國工業心理研究所的《人的因素》月刊上。這可以說是中國人在國外發表的最早的「人因工程」研究論文,而我國21世紀後才在一些工礦企業推行「人因工程」。

工業心理學主要探討前蘇聯也在研究的勞動心理學,即人在勞動過程中心理活動的特點及規律。一段時間,他遵照中國心理學會部署轉向認知心理學的實驗,發表了一批學術報告。此事驚動了姚文元,他用「葛銘人」的化名發表《這是研究心理學的科學方法嗎》,否認人類心理有共同規律性,否定用實驗方法研究心理。陳立奮起抗辯,寫了《對心理學中實驗法的估價問題》,捍衛科學的尊嚴和論證實驗法是研究心理過程的重要方法之一,兩人的文章先後在《光明日報》上發表,史稱「葛陳辯論」。姚文元認為陳立不懂「黃金分割」和「文藝心理學」,其實陳立文章的英文摘要就有golden section(黃金分割)一詞,而寫《文藝心理學》的朱光潛在留英時正與陳立同堂聽課。

改革開放後,陳立精神振奮,壯心不已。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1980年杭州大學成立心理系,1981年杭大獲批工業心理學博士點。他這一脈衍生了很多人才,包括後來的朱祖祥教授和現在城市大腦的王堅院士。

陳立在杭大新村住的時間並不長。1983年初,因為建杭州市府宿舍樓,施工中影響到陳家的地基下沉、牆體開裂。為搶修住宅,陳立搬遷到杭大新村原蔣禮鴻家(當時是空著的)暫住,共計3個月時間。

他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工作能力和創新活力,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每日在書齋勤奮寫作、指導博士生和接待來訪者。陳立的工作,還被女作家張潔寫進了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

陳立喜愛運動,在96歲之前,每到夏天他都要堅持遊泳。正因為愛活動愛自由,印象中,他隔幾年就會摔一次跤,但一般都無大礙。

他的大兒子亦凡高大英俊,但行為天真。原因是當年陳立攜全家隨浙大西遷,在貴州湄潭,兒子發高燒為條件所限,耽誤了治療,造成了腦損傷,行為舉止一直停留在了孩提時代。等孩子大了,陳立一方面和工廠商量,讓亦凡無償為工廠幹活;另一方面,為了不傷兒子的心,他每月從自己的工資裡拿出20元錢請工廠作為工資發給亦凡。就這樣,亦凡實際上無償為工廠工作了20年。

對於大兒子亦凡,陳立雖然覺得很惋惜,但他仍很欣慰,因為亦凡很乖,盡力做到了最好。

▲從左至右:陳立先生、陳立兒子、陳立女兒、陳立夫人、王駕吾先生、蔣禮鴻先生。

那些夫子之 陳橋驛

如果說陳立因留學歐洲是「海龜」,而沒有留過洋的陳橋驛是「土鱉」,那就錯了。儘管陳橋驛所從事的歷史地理研究的確十分「本土」,事實上,陳橋驛的英文毫不遜色,莎翁名著英文對白常常脫口而出。

▲陳橋驛(1923-2015), 杭州大學地理系教授。

陳橋驛是紹興人。1957年入住杭大新村。先後在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地理系和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任教。陳橋驛一生,堪稱傳奇。10來歲就醉心《水經注》,出版各類著作逾70部;曾參加「青年遠徵軍」,任英語翻譯;90歲高齡記性超好,每天寫4000多字年譜。2015年2月11日,陳橋驛在杭州逝世,享年92歲。

▲五幢二號,陳橋驛先生寓所現狀。
▲現在散布於杭州新村的大芭蕉樹,最早是從黃龍洞移種過來的。城市秘密

陳橋驛年輕時寫的《祖國的河流》,4年內再版9次,成為當時最暢銷的地理書。1964年,陳橋驛被認定為反動學術權威,他的研究工作從「地上」轉入「地下」,身在「牛棚」,他竟用紅寶書的封皮包著《水經注》看。事情暴露後,記錄他幾十年研究《水經注》成果的十多本筆記要上交,妻兒得知消息,馬上分頭抄錄,終於搶救了下來。

1970年代初,時而有外國友人來浙江,那時候翻譯人才缺,陳橋驛便被人從牛棚中拎出來「廢物利用」,任浙江省外語翻譯組組長。「文革」結束後,陳橋驛重獲學術自由。1985年,《水經注研究》出版。1990年,《水經註疏》出版,譚其驤稱:「此書問世,實為酈學史上一巨大裡程碑……如此好書,百年難得有幾種。」20世紀90年代以後,陳橋驛在深入研究春秋戰國時代浙東運河的基礎上,精準還原了其承擔海上絲綢之路功能的歷史,從而為「中國大運河」的申遺成功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百度「陳橋驛」詞條,有一個附件,按通識地理學、酈學、吳越文化、方志學、城市歷史地理、點校翻譯作品六個部分羅列了他正式出版的70餘部著作目錄,計2000萬字。

蔣遂曾應酈學專家陳橋驛親屬邀請,赴水鄉紹興參觀了他的事跡陳列館。陳橋驛與蔣家同住在老5幢,陳家住二號,蔣家住四號。在蔣遂印象中,陳伯伯瘦瘦的,看不著精力有多旺盛,但是看著他一紮扎字跡娟秀的手稿,不由讚嘆那是付出了何等的精力!蔣遂感嘆,不要說兩千萬字,即便是兩百萬,恐怕這輩子都讀不完,更何況這兩千萬字的學術論文要做到言而有信,查閱的資料何止十倍二十倍!如今陳橋驛已然駕鶴遠遊,生平宏願託付後人……

▲你看杭大新村裡的松鼠 城市秘密
▲已被雜草包圍的小路 圖自城秘特邀攝影師 肖奕叄

記得進杭大後,我第一次聽到「歷史地理」的提法時,很不以為然。正如書法是好的,中國畫也是好的,連在一起叫「書畫」,就會有江湖氣;文學是好的,歷史也是好的,連在一起叫「文史」,就會有沒落氣。後來才知道,歷史地理其實是另一個概念,這一領域,幾乎被陳橋驛 「鑿空」了。誰家要是有這麼一位滿肚子學問的老人,那該多好啊。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有位中央首長說過:北大中文系是「地主」,杭大中文系是「富農」。而「富農」成員,有許多都曾是杭大新村的住戶。

▲從左至右:鄔武躍、陳堅、盛靜霞、蔣禮鴻、倪寶元、吳熊和。

蔣禮鴻被學生稱作雲從大師,1957年入住杭大新村,5幢4號。三室一廳一廚一衛,80多個平方米。家裡有個小院,被夫人盛靜霞收拾得井井有條,裡面種了桃樹、柳樹、芭蕉。早飯後,他便坐在書桌前開始修書,旁邊就放一杯茶,午飯後休息到兩點半,到晚飯,吃完繼續到10點半,無論春夏秋冬,不管節假日,大年初一也是如此。蔣禮鴻去世後,家屬將他的部分藏書捐給學校,系裡讓我喊幾個同學一起搬。那些古籍捧在手上很輕的,裡面有不少眉批,偶爾還會掉下張把寫著紅字的小紙條。

▲50年代,蔣禮鴻在杭大授課。

蔣禮鴻的夫人盛靜霞,在杭大中文系教授古詩詞。她是揚州才女,和夏承燾合著過《唐宋詞選》,是夏老眼裡的真詞人。他們夫妻倆是道古橋畔的神仙眷侶,傍晚時分常攜手散步前往黃龍洞,邊走邊吟詩,要麼是古詩你背一句我接一句,要麼互相對對子、做詩聯句。他們去世後都捐獻了遺體。

▲蔣禮鴻和妻子盛靜霞

▲蔣禮鴻和妻子盛靜霞

徐朔方,1923年出生於東陽,是古典文學家、湯顯祖研究專家。1947年畢業於國立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先後在省立溫州中學、省立溫州師範學校、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任教。他1957年入住杭大新村,而後就一直在杭大中文系教課。每次在校園裡看到他,都像剛曬完太陽似的,臉上紅紅的、火辣辣的,發著光。一次大概流鼻血了,坐在傳達室門口的板凳上,鼻子裡插著一根粉筆似的紙卷。

徐朔方雅好崑曲,自己也會唱,喜歡收集不少老舊的膠木唱片,其中大多是戲曲唱片,但也有不少西洋音樂。「文革」時,他把自家鋼琴捐給了保俶塔小學。因為他發現兒子對鋼琴很感興趣,為了不讓兒子玩物喪志,就下決心把鋼琴處理掉。他總是說彈琴是沒有出路的。因為他自己學琴的時候,每天至少要花一小時複習,再要花一小時學習新的曲子,這樣才能保證進步。每天兩個小時,對於一個不準備以彈琴為生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過奢侈了。這是大師們的斷舍離,非常有控制力地掌控自己的精力,一門心思走上了學術巔峰。

林淡秋是浙江三門人,左聯時期的老作家、翻譯家,在上海與魯迅有過交集。1958年由《人民日報》調到杭大,任副校長,分管中文系。平時,他也在系裡給一年級學生講毛澤東文藝思想。他平易近人,關心知識分子,和教師關係十分融洽。林淡秋和黃源、陳學昭同年,2006年,「三老」百年誕辰紀念會在杭州召開,省委宣傳部是主辦單位之一,領導讓我張羅些具體工作,這樣便認識了林淡秋的夫人唐康。《黃源傳》出版後,社會反響還好,我曾有過再為浙籍文化人寫點什麼的念頭。

▲林淡秋教授在杭大新村寓所前合照

吳熊和,1934年生於上海,1957年畢業留校併入住杭大新村,2012年辭世。吳熊和是「一代詞宗」夏承燾的學術傳人,「江熊堅」中的熊,我們入學時的系主任,一本《唐宋詞通論》是當年中文系學生人手一本的著作。在學術上以專馭博,卓然自立,構建了獨特的詞學研究體系,繼他老師之後,又坐上了當代詞學史研究的頭把交椅。上文提及的夏承燾贈任銘善的詩中,槎枒指梅枝,吳熊和上課時常常拿著一把紙扇,依稀記得上面也寫著「墨團羞對玉槎枒」,現在想來,可能也是夏承燾寫的。

▲吳熊和教授,杭大中文系主任。

「富農」當然還包括任銘善、蔣祖怡、郭在貽、孫席珍……也包括肖瑞峰、黃徵、吳秀明、廖可斌、沈松勤、方一新、張德明、吳笛這些年輕教授,還有更年輕的陳曉雲、樓含松、盤劍、周明初、陶然……不管他們是否曾入住過杭大新村,是否在四校合併後黯然神傷、前往別處,他們都曾在杭大留下過自己的印跡。

上世紀80年代初,杭大數學系一位老教授在開會時指著牆上的馬恩列斯問「這幾個大鬍子是誰」,大家哄堂大笑,有人問黃逸賓怎麼看,黃說:「政治系老教授這樣問就有問題了,數學系老教授不奇怪,可能他太專注學術,很多時候不聞窗外事才能真正做好學問。」他還經常說:「知識分子可能往往政治上有點幼稚,正因為如此,知識分子更需要被我們保護。」

天上的雄鷹在飛,地上的螞蟻在跑,沒有誰天生不愛故土。筆墨當隨時代,是杭大人的優良傳統。大學是學術的故鄉、愛的家園、文明的高地,是戰場與陣地,更是原野與樂土,即便是杭大新村裡曬太陽的貓,既能奮起如鋼叉,也可溫婉如春泥。

「人文」二字,最早見於《易·賁彖》:「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二手知識」泛濫、思想「統一」即可、學習只為升職加薪的當下,為什麼還需要人文素養?還需要閱讀遠離我們的莊子、康德、莎士比亞以及馬克思,誰能講明白此中道理。

文藝理論家王元驤1958年到杭州大學中文系工作,1981年獲批副教授,學校分「高知房」,不少講師都分到了,而他沒份,依然住在「老鼠夾能同時夾到兩隻老鼠、抽水馬桶裡能鑽出蛇」的20平米的房子裡。浙大校長路甬祥得到消息,親自趕到他家裡,為剛成立的中文系「挖人」,當然,杭大沒有放人。

時任杭大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的徐朔方勸王元驤,浙大是理工科院校,「對文科未必重視」,還是留在杭大為好。校長目光如炬,教授講話儒雅,他們深諳「人文」的價值。

▲徐朔方教授(左)與王元驤教授(右)

只是今天,人文學科在高度講求實用的大氣候下顯得「無用」,門庭淡泊,是一個全球性現象,過去10多年哈佛大學主修人文學科的人數跌了20%;不少大學在面對財政困難時首先向文科學系開刀,將之關門大吉。如何做到「無用之用」,的確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在杭州的某個政府機關、宣傳文化單位、房產公司或者西湖邊的群山裡,你碰到一位中等身材、帶個眼鏡、走路比較慢、說話音調不高、不喜歡湊熱鬧、見面時常常微笑的中年人,說不定他(她)就是老杭大的。有時候,他們腹有詩書充滿自信;有時候,他們也會迷茫,甚至像孤魂野鬼般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遊蕩。而更多的時候,他們集體懷念母校。

▲老杭大校園一角

母校,沒了。

這麼好的文科大學,說沒就沒了。這被稱作江南「文眼」的杭大新村,如今一片沉寂。陳企霞屋簷下的燕子杳無音訊,孫席珍院子裡的石榴樹不見了蹤影,夏承燾爽朗的笑聲凝固了,徐瑞雲的鋼琴聲戛然而止。

有人寫了一首《清明》,寫給老杭大群:

今天是關於昨天的

那個清廉的老教授

埋葬在一座簡易的山上

獼猴流變

墨汁走親

年年清明雨水迷濛家園又瘦了一圈

也有幽魂,於午夜集體散步

我習慣性地給南方發去問候

杭大,你在那邊還好麼

文科生割下腿上的肉

理科生話不多,卻是奔了主義去的

十八年鐵馬冰河凝於一瞬

凝於這個虛擬的「微信群」

孩子們都睡了

大家都出來蕩蕩吧

風華依舊,表情不同

好奇,憧憬,堅定

懷疑,詭譎,迷茫

池塘春草生否

你給個信兒

今天是關於未來的

大家還是說點開心的事吧

後來重耳找到介子推了

他在叢林裡享用老虎與巨蟒

一側放著箱啤酒

是杭大西門小店裡那種綠瓶子的

杭大不死,你相信嗎?

此刻,我還是不情願地想起十餘年前拜謁過的拉雪茲公墓,它位於巴黎東部,那裡埋葬著過去200年為法國文化做出貢獻的人,他們是音樂家蕭邦、比才,作家莫裡哀、巴爾扎克、王爾德,舞蹈家鄧肯……只是,他們的墓誌寫得漂亮,不像杭大新村,唯有松鼠鳥雀。

這些年,杭大新村要開發改造的聲音此起彼伏。 。

參考文獻:

[1] 《煙雨西溪--杭大新村記憶》 蔣遂 主編

公眾號「老杭大」系列文章

[2]姜亮夫:《我是怎樣摸索進入人文科學這一行道的》

[3]許康、蘇衡彥:《管理心理學大師陳立教授》

[4]王湛:《陳橋驛昨日駕鶴》

附:杭大新村教授名錄

下方只是杭大新村教授的一部分名單,向所有老師們致敬。(排名不分先後)

曾經的先生

杭大新村裡的夫子們

相關焦點

  • 南嶺新村新氣象
    頭一次來到小關鎮南嶺新村的遊客劉瑩瑩很是滿意。不遠處蝴蝶谷中的農家樂裡,飄來燉野雞、橡子涼粉、槐花炒雞蛋等美食香味,引得遊人駐足不前……    「上個月的『五一』期間,每天各地來俺村蝴蝶谷、景觀臺、雙壠塘等景點旅遊觀光人數近兩萬人次,停在景觀臺旅遊通道的小車長達400多米,創歷史最高紀錄。」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國振告訴記者,建水壩、修道路、植樹……這些年村裡的變化太多了。
  • 閩商回歸源於河南情結 :大河之南亦故園
    昨天,走下接機的客車,閩商「回」  同樣,因歷史淵源,河南既是客家人的祖籍,亦是閩商的精神故園。   本次,港澳深地區閩籍企業家訪豫,與其說是閩商來豫尋覓商機的探尋之行,不如說是「閩商回歸」的「故園之旅」。
  • 海南陵水新村漁港:疍家人的「兩棲」新生活
    航拍陵水新村漁港(資料圖)。 王曉斌 攝中新網海南陵水9月21日電 題:海南陵水新村漁港:疍家人的「兩棲」新生活中新網記者 王曉斌海南省竣工最早的國家級中心漁港是陵水新村中心漁港(下稱「新村港」)。航拍陵水新村漁港(資料圖)。 王曉斌 攝這對於身居海上漁排的疍家人來說,歷史似乎走了一個輪迴。「二百多年前疍家人祖先浮海而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都住在錨泊港的船上。」今年74歲的郭世榮是疍家調陵水縣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漁船裡出生的他整個童年時光都是在船上度過,直到15歲那年,郭世榮家才開始在港邊的沙灘上建高腳屋。
  • 古代文人吟詠月亮,染上詩人不同的感情色彩,給人不同的感受
    古今文人學士吟詠它,是因為美,但一經染上詩人的感情色彩,它給予人的感受就會不同:或樂觀,或憂戚,或昂奮,或低沉。「質本潔來還潔去」。明媚的月光,總是令人陶醉和嚮往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古代詩人們常把明月和思鄉聯繫在一起,這使我們首先想起的是李白。
  • 「大慶大同」林源鎮新村奶山羊普養 拓寬致富路
    林源鎮新村積極響應區委在林源鎮新村養殖戶羅曉紅家裡記者看到,羊舍裡奶山羊叫聲此起彼伏,很是熱鬧。羅小紅告訴記者,這一百多隻奶山羊是村支部書記王春生領著她們遠赴千裡以外的陝西購買回來的,別看現在活蹦亂跳的,剛回來那幾天可是不吃不喝,讓人犯愁在羅小紅的精心照顧下,加上村裡的獸醫和鎮裡聘請的陝西的獸醫共同幫助,這一百多隻奶山羊順利度過了應激期俗話說得好,「家財萬貫
  • 大雪紛紛,寫雪佳句大集錦,一定有你熟悉的!
    雪是精靈,是憧憬,是希望,是一片片隨風回舞的記憶,是一朵朵熾熱跳動的相思。雪天讀詩,如夢似幻。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 · 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五》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唐李白《北風行》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唐代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 【講好靈寶蘋果故事】同一首詩吟詠靈寶蘋果
    人,在車裡驚嘆。藝術,讓彼此的心靈相通相近。詩歌,讓彼此的情懷相通相融。來自天南地北的詩歌名流,有的原本就是老朋友,有的是這次才相識,但,又有什麼關係呢?很快,大家便熱絡得像一家人,一路上笑語聲喧,談興甚濃。此刻,也許聊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分享快樂,讓美好的心情得到釋放和延伸。 鑼鼓喧天,彩旗獵獵,主題採風活動在河南靈寶寺河山正式啟動。詩歌宣言籤名現場。
  • 50臺車,半小時才發一趟?!公交67路咋回事……
    她告訴記者,最近一段時間,她發現公交67路等車時間越來越長,基本半個多小時才能來一趟,趕上早晚高峰堵車,等車時間就要40分鐘打底。幾次遲到之後,王女士無奈改乘其他線路倒車上班,「很不方便,走得遠不說,通勤費也增加了不少。」和王女士一樣,市民劉先生也總是被「遲到」的67路公交車「坑」。
  • 北京新村一女子家裡「闖進」一隻大壁虎…
    有兒子不聽話的有父母攤派作業的還有謊稱女友吸毒的北京新村一女子又報警稱她家闖進一隻約10釐米長的大壁虎小編還是第一次聽到接警民警也很驚訝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會不會女子被劫持了利用這樣一種藉口尋求救援然鵝到達現場後發現這想法是多慮了這的的確確是一隻大壁虎清江浦公安分局西園警務工作站民警袁文東:她家的防盜門敞開著,客廳開著燈,但沒有人。
  • 傾聽運河的聲音 多位音樂大咖來杭尋找創作靈感
    2020-12-02 15:31 |杭州2022年亞運會、京杭大運河杭州景區
  • 記者探訪脫貧路丨湘陰文誼新村:小辣椒釋放脫貧致富「大能量」
    家住湘陰縣樟樹鎮文誼新村的蔣月蘭定義的幸福很簡單,吃飽穿暖,一家人和和睦睦。9月1日,記者在陽雀湖辣椒分揀區,見到大棚裡堆放著紅色的、綠色的樟樹港辣椒,66歲的蔣月蘭正熟練地對辣椒進行分類,不時露出幸福的笑臉。只要有事做,有錢賺,蔣月蘭每天都是樂呵呵的。
  • 悅讀|故園冬來烏桕紅
    大的烏桕樹,不僅毛蟲爬不上去,沒洋辣子,還大可觀賞的。尤其深秋初冬,烏桕樹由夏天的青綠轉黃,漸而變為深紅、赭紅。遠遠看去,一株株挺立的烏桕樹,如若一團團紅黃繽紛的彩霞,落飾人間,實在太漂亮了。那些年,老家禾場邊也栽植有一棵大烏桕,每年春天,樹葉青綠密茂,其間伸出一根根綴滿黃色粟米般的枝條,是烏桕開花了。夏天,葉間長出一粒粒青綠圓溜的小果子,與尖頭卵形的綠葉相傍相依,很是意趣。秋天,紅葉簌落,綠果子變黑,外殼裂翹,綻開了一束束白色的恍若花朵的桕籽,星星點點綴滿樹枝。桕籽又稱木梓,富有經濟價值。它內外都是油脂,但用途不同。外面白色的一層叫皮油,堅硬的殼裡叫桕油。
  • 上海工人新村:一種社會主義城市的空間樣本
    在1958年以後的「大躍進」和「城市人民公社運動」中,對集體生活的強調達到高潮,有些新村內部甚至出現了託兒所、公共食堂和街道工廠。曹楊新村裡的集體生活「新村工人」:一種社會身份新村工人也是一種社會身份。
  • 廣廈核心膝蓋受傷兇吉未卜:今日回杭做核磁共振
    林志傑受傷廣廈揪心    今日回杭就做核磁共振    昨晚開打的末輪CBA,就像當年的甲A足球保級大戰那樣扣人心弦,任何一場比賽的結果,都會左右季後賽的對陣形勢。不過今年,心氣大不一樣的廣廈,期待著給北京製造點麻煩。本賽季常規賽,雙方在各自主場取勝,其中1月10日的第二回合交鋒,外援詹森還和北京隊員朱彥西發生衝突。毫無疑問,這會是季後賽中實力最接近的一組對決。
  • 大淮新村幾個排煙口成為小麻雀的巢
    前日拍於泉州市區大淮新村。幾個排煙口成為小麻雀的巢,每個洞口有近十隻小麻雀,嘰嘰喳喳,飛進飛出。旁邊一棵大樹的枝頭上也站滿了小鳥。  前天拍於大淮新村。炮仗花金色花朵的藤蔓串起鄰近四棟居民樓,在人們頭頂架起一座十字形「花橋」。一番尋找,才在居中樓棟下找到了炮仗花的根。問了幾戶人家,都說不清這花年方幾何,何人所植,這麼多年來只任它順著電纜和牆壁,到處串門瞧熱鬧去。
  • 2020開封首屆超大型魔幻北極光之夜即將登陸啟封故園!
    9月25日魔幻之夜,盛大開啟邀你夢幻一夜,進入森林幻境助力宣傳此文,驚喜好禮大派送(看下文福利攻略)開封賞玩新地標—朱仙鎮啟封故園9月25日盛大開啟☟領營業時間晚上17:45開始票價:30元/人地點: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朱仙鎮啟封故園
  • 方旭華:為杭黃鐵路搭建「神經系統」
    近日,建設中的杭黃鐵路進入靜態驗收前最後的信號安裝調試階段。毒辣陽光「炙烤」下,方旭華和他的工友們在鐵軌道岔處忙碌著。  杭黃鐵路是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工程,東起杭州東站,向南經浙江省蕭山、富陽、桐廬、建德、淳安,進入安徽省績溪縣,長達265公裡的杭黃鐵路從美麗的富春江、千島湖畔的綠水青山間穿過。
  • 《青青子衿》復播 杭如雪機智救愛人
    趙清禾入獄 杭如雪陷入兩難境地劇中,杭如雪(謝彬彬飾)和趙清禾(嚴伊依飾)剛在一起,便迎來了他們愛情的第一個危機。趙清禾一家因哥哥被陷害挪用巨額公款,全族人鋃鐺入獄。生性正直的杭如雪連同儕之間都不願意佔一絲的便宜,更不用說貪汙這種藐視律法的行為。
  • 10個藏在詩文裡的典故,哪一個你最熟悉?哪一個最讓你感動?
    自古以來,詩詞言簡意賅富含深意,聊聊幾個字能表達很多,比如 : 大好河山的無限壯美,四時景色的變幻無窮,喜怒哀樂的此起彼伏之所以言簡意賅,往往是因為詩文除了語言凝練之外,還暗含著許多典故,這些典故讓詩詞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深意,甚至大放異彩。
  • 新村實驗小學科技節 全校掀起「垃圾分類」狂潮
    新村實驗小學馬豔書記講話 新村實驗小學供圖 華龍網發科技節現場剪影 新村實驗小學供圖 華龍網發情景劇表演 新村實驗小學供圖 集體朝會上,新村實驗小學馬豔書記圍繞「垃圾分類我先行」主題進行了國旗下的講話。她強調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小手拉大手」系列教育為載體,強化師生、家長生活垃圾分類素養,引導學生養成愛護環境、物盡其用、減少廢棄的文明生活方式,提升精神文明和生態環境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