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漁歌子》。詩中描寫了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裡欣賞春天水面景物的愉快心情。西塞山名揚天下,這裡說的就是千年前湖州的自然環境和西塞景色。
當今,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優化,體現了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湖州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體現了發展觀念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人和自然關係不斷調整、趨向和諧的過程。
湖州是著名水鄉,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五水共治」是一舉多得的舉措,抓生態環境,既優環境、更惠民生。湖州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水是生態之基,萬物之靈,生命之魂,氣淨、土淨、水淨,必然融入於大自然。
面對一度「青山不再綠、綠水不再清、鳥兒不再有」的尷尬,治水就是抓綠色發展,美化環境,樹現代文明新風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它讓人們懂得熱愛鳥類、節約水資源,重視環境保護,美化大自然。
湖州人很注重自然環境。苕溪河是家鄉水。她回歸了原生態,保留了水鄉田野原貌。
我又見到了湖州從前「山水清遠」的自然景觀。我又看到了今天藍天飛翔的鳥兒、清澈的河水與暢遊其中的魚兒。
放眼原野,處處綠色如茵,真有「遙望春從草上歸」的感覺。不遠處,樹梢上開遍了白色的小花,有的花似乎還在輕輕晃動。我走近一看,哪裡是什麼花啊,那是白鷺。我從沒有看到如此多的白鷺、如此美的壯觀景象。白鷺長著一身潔白的羽毛,伸著長長的脖子,張著一雙長長的翅膀,還有兩條烏黑的長腿。潔白的鳥、綠色的葉,相映成趣,蔚為壯觀。白鷺「唧唧咕咕」的叫聲,將樹林鬧得沸騰不已。立在較粗樹枝上的白鷺,身軀平穩,不搖不晃;停在細小樹枝上的白鷺,搖搖晃晃,翅膀不停地抖動著,竭力保持身子的平衡。
白鷺成群結隊從樹林中俯衝到一片綠色的秧苗田裡,臨水悠然漫步。它們走在水田中,怡然自得。它們昂頭挺胸,提起一隻腳,用另一隻腳站在水田中「金雞獨立」。它們一翅半展,長頸彎曲朝後,白色的頭枕在背脊上,長喙梳理著雪白的蓑毛,有說不出的嫵媚。還有一隻,屹立於泥土上,輕拍雙翅,青綠色的腳尖,微微翹起,優美的舞姿,仿佛是人間天使。忽然,有三五成群的白鷺,貼近水面展翅滑翔,留下了一串串波紋,美極了。
山坡上一級一級的畦田像樓梯,田野上整整齊齊的畦田像棋盤。我漫步在田埂上,清清的渠水,緩緩地流淌;平靜的水面,禾苗鬱鬱蔥蔥。近距離凝神觀望白鷺,我發現,它們有時單飛,有時成雙,有時一群。無論飛行還是漫步,那白翅膀、長脖子、黑細腳,令我駐足。
看喲,白鷺成群結隊,翩翩飛來了,飛過我的頭頂,時而展翅在天空中盤旋,身影遮蔽了天空,那傾側迴環的弧度美極了;時而拍翅降落於地面,優哉遊哉地「散步」,在水田裡饒有閒情逸緻地徜徉,擺弄著倩影。那迷人的景致,猶如一幅美麗的水鄉田野水墨畫。不由想起明代詩人楊慎《出郊》的詩句:「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水鄉田野,水草豐盈,魚類甚多。白鷺三五成群在河邊捉魚蝦,踱著步子、彎下身子,一步一步地行走,用那尖尖的嘴,時不時地伸入水裡啄一下,把小魚叼在嘴裡,魚鮮活亂跳,它卻扔了,又叼起,再吞入腹中;白鷺結伴同行在水田裡找食物,在新翻的泥土上,捕捉冬蟄出土的小蟮、泥鰍和蟲蛹等水生動物,捕魚捉蟲覓食,美美地吃上一頓。
茂盛的樹林,眾多的白鷺。一棵好大的香樟樹上,就有上百隻白鷺。我遠遠地瞭望,它們站立在樹上。那潔白的羽毛,在綠色樹葉中格外耀眼。走近樹下,聽到一陣接著一陣「呵呵」的鷺鳴聲,只見幾隻拍翅飛去遠方,又看見幾隻展翅落到樹上。白鷺們呼朋引伴,翩躚起舞,在樹枝上嬉樂,有的成雙成對,飛來躍去,追逐戲玩;有的昂頭歡交,如痴如醉,唱著歡歌。
鷺飛九天,才能穿雲破月,天高任鳥飛。白鷺,它愛自由,無拘無束;白鷺,一身素白,姿態優雅。它飛著飛著,舒展的雙翅掠過田野,飛越樹林,穿過河流,完美演繹「霓裳羽衣」。它那細細的腿,站立在田間地頭,渾然再現「伊人在水」;它那長長的喙,雖常常沉默,卻堅硬;若能言,定字字珠璣。
白鷺是幸運的,來自於自身高傲的個性和自由的身心,它無需依附,九天重雲隨意翱翔。
白鷺,是一種很常見的鳥類。水田綠意正濃,一群白鷺點綴其間。在水鄉田野,都能看見它們,有大片水田,就能看見成群的白鷺,身披雪白的羽毛,像潔白的雪;一雙靈敏的眼睛,猶如天上那閃亮的星星;眼邊有一個黑眼圈,像戴了墨鏡;紅紅的嘴巴,又尖又長,像鋼針;兩隻修長的細腿,婀娜多姿,猶如苗條少女;白鷺背部、肩部和前頸的蓑羽,似細細的花蕊,隨風飄揚。在水田的映襯下,白鷺把水鄉田野點綴成難以言喻的仙境。
白鷺之美,在於潔白、在於窈窕。羽毛黑白分明,體態優雅苗條,一切都很標緻。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寫過一篇散文《白鷺》,清新雅致地讚美白鷺:「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真是把白鷺的美姿,描寫得淋漓盡致。
從古至今,讀唐詩宋詞,觀白鷺美姿,文人墨客留下眾多的佳作。如唐代李白《晚歸鷺》:「白鷺秋日立,青映暮天飛」;唐代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宋代徐元傑:「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等詩句,舉不勝舉,哪裡有白鷺,哪裡就有瑰麗的詩篇。
「人擇鄰而居,鳥擇林而棲」。黃昏降臨,成群的白鷺歸巢,它們悠悠地飛回來,又輕輕地落在樹枝上,上百隻白鷺在大大小小的鷺巢棲息。它們東瞧瞧,西望望,在巢邊翩躚,姿態悠閒,綿延不絕地啁啾,到處可聞鷺鳴聲。或一對對親暱嬉戲,竊竊私語;或三五隻跳躍打鬥,翩翩起舞,成為白鷺的天堂。
每年四五月份,是白鷺孵化的季節。產孵繁殖期間,雌鷺趴在窩裡孵化,雄鷺站在旁邊看護,守護著溫馨而快樂的家園,享受著天倫之樂。晨曦初現,周邊的樹林上空,就會出現千鷺騰空的「鷺林奇景」。
白鷺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水鳥,被國際環保組織命名為「環保鳥」,也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白鷺喜歡棲息在水鄉田野,生態環境良好的地方,對環境要求幾近苛刻,一旦環境有所汙染,它們就會離開。北宋畫家文與可寫過一首讚美詩:「頸細銀鉤淺曲,腳高綠玉深翹。岸上水禽無數,有誰似爾風標。」那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景啊!
生態之美,才有生物之趣。如今,生態環境的改善,人們愛鳥、護鳥,家喻戶曉;自覺愛護鳥類,保護自然環境,蔚然成風。白鷺是一種對水質、環境、空氣特別敏感的遷徙水鳥,哪個地方生態環境好,它就出現在哪裡。它對「家」的選擇,是對人類生態環境保護的讚揚,被譽為「大自然的生態環境鑑定師」。
白鷺倩影在湖州到處可見,成為水鄉人家的「芳鄰」,水鄉田野的「芳容」。一年又一年,一隻只白鷺,幾百隻白鷺,上千隻白鷺,看中了湖州的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