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9期

2020-12-08 騰訊網

《中華文學選刊》2020年9期

目 錄

聚焦 | Focus

新媒體場景中,如何談論文學

小 白    麥克尤恩講稿

選自「中讀」

汪天艾    被分成兩半的人生

選自「一席」

鍾 娜、祝羽捷

薩莉·魯尼與簡·奧斯汀,如何「和而不同」

選自「跳島FM」

賈行家    「說千古文章」二題

選自「得到」

王 敦

永不消逝的文學聲波?——智慧型手機時代的文學收聽(特約專稿)

實力 | Main Current

徐懷中   萬裡長城萬裡長(短篇小說)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7期

裘山山   我需要和你談談(中篇小說)

選自《花城》2020年第4期

南 翔   果蝠(短篇小說)

選自《北京文學》2020年第8期

劉 汀   何秀竹的生活戰鬥(中篇小說)

選自《十月》2020年第4期

鋒銳 | New Wave

黑 鐵   關於彈道學的幾件小事(中篇小說)

選自「豆瓣閱讀」

張維陽   充滿情義的東北敘事(特約評論)

智啊威   殺猴(短篇小說)

選自《山西文學》2020年第7期

李嘉茵   獵捕一條熱帶魚的步驟(短篇小說)

選自《長江文藝》2020年第6期

非虛構 | Non-fiction

劉大先    故鄉即異邦

選自《十月》2020年第4期

高彩雲 等  這輩子:外婆回憶錄

選自《這輩子:1920—2020外婆回憶錄》

讀大家 | Reading Classics

現代學人漫談三題

江弱水   顧隨先生的講堂

選自《十三行小字中央》

張 治   「圍城」題下的閱讀史

選自《讀書》2020年第4期

袁一丹   歷史的轉調與滑音:趙元任在1919

選自《此時懷抱向誰開》

書架 | Book Shelf

肖復興   胡同的聲音

選自《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

藝見 | On Arts

趙荔紅

人性的,最人性的——卓別林及其電影世界

選自《天涯》2020年第4期

聚焦 | Focus

新媒體場景中,如何談論文學

就像照相機、留聲機、印刷機曾在文明進程中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看、聽、讀的方式,並影響到繪畫、音樂以及包含文學在內的文化生產機制,當下的媒介之變也在塑造新的閱聽方式與交流場景,讓文學以不同的路徑和形態進入我們的生活。

近年來已有不少新媒體平臺推出了人文類的音頻內容,並廣受用戶歡迎。本期「聚焦」欄目便由此切入,所選載的內容分別來自「中讀」「一席」「跳島FM」「得到」等平臺,涉及古今中外各類文學話題,其最初的形態皆非文字,而是各種形態的「聲音」:音頻課程、線上演講與播客。

從這些以數位化形態划過天際、抵達耳邊的「文學聲波」中,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激發出哪些思考?這裡選載的幾篇講稿與實錄,或許能帶給我們啟發……在新媒體場景中談論文學,恰恰意味著要重新學習在表達與對話中激活文學的潛能,在讀者和作者、文學與生活之間建立起更多可能的聯結。

——編者

麥克尤恩講稿

小 白

(根據「中讀」文學精品課

「誰在書寫我們的時代」講稿整理)

「中讀」是《三聯生活周刊》旗下的社交閱讀和知識服務平臺。「中讀」文學精品課第二季「誰在書寫我們的時代」,選取十位與我們同時代的外國作家,邀請活躍於國內文壇的優秀作家擔任主講。

被分成兩半的人生

汪天艾

(根據2020年6月6日「一席」

北京場演講實錄整理)

汪天艾在「一席」

「一席」2012年成立於北京,是現場演講和網絡視頻結合的傳播平臺。已邀請七百多位來自人文、科技等不同領域有故事、有智識的嘉賓,分享見解、體驗和對未來的想像。

薩莉·魯尼與簡·奧斯汀,如何「和而不同」

鍾 娜、祝羽捷

(根據文學主題播客「跳島FM」

2020年5月13日節目實錄整理)

「跳島FM」是中信出版集團旗下品牌「中信出版·大方」出品的一檔文學播客節目。2020年3月起每周更新,主播和嘉賓每次會圍繞一個與文學相關的話題進行圓桌討論。

「說千古文章」二題

賈行家

(根據「得到」平臺

「賈行家說千古文章」講稿整理)

「敗壞和汙損語言有很多種形式,在感到表達的必要性和理解的必要性之前,人們不會去尋求重建它。但是,我仍然用這句話來結尾:不知道多久之後——這也許取決於徹底的毀壞什麼時候到來,什麼時候結束——會有人來重建中文。」

這話似乎是站在一旁唆使別人:「我去了,你就動身罷。你不要這麼萎靡不振,爬呀!朋友!我的同志,你快爬呀,向東呀!」然而我確實沒那個能耐,至多是張望幾眼,略表敬重。而文學的語言又向來不是孤立的,總要從一些地方去觀察和傾聽。這不是,今天就傾聽到了我們這些新的傳播平臺。

新平臺和寫作的關係,我接受一種起碼的現實:它如同我熟悉的其他幾種語言,總要順應形勢。

形勢有自己的物理,不在乎個人的趣味、性情或辭採,形勢同樣以文人為芻狗,這真是沒有辦法的事。

——賈行家《對面有人》

永不消逝的文學聲波?

——智慧型手機時代的文學收聽

王 敦

(本刊特約專稿)

王敦

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博士。主要從事聽覺文化研究。著有《中文系是治癒系》《打開文學的方式》與《經典名著這樣讀》(合著)等,另有歌劇作品《山林之夢》。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在當代的媒介應用條件之下,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時代,不斷推陳出新的音頻類應用,能否把文學消費的途徑從「用眼睛看」給「掰」到「用耳朵聽」這邊來?也就是說,文學能否藉助APP、微信以及播客等客戶端,變得更加「可聽」?至今「駐顏有術」的古老的文學,會因此而活得更加滋潤,還是更加憔悴?

人類的聽覺性文學活動在數千年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聲音會向聽者傳遞微妙的意圖。如果不知道兩種感官模式的區別,認為讀者與聽者在文學消費上的需求並無不同,那就如同機器人一般天真了。

而要討論智慧型手機技術應用場景下「談論、講解文學」一類的聲音產品,就需要引入一點對社會文化因素的思考或者說文化研究的思路,考慮一下「受眾」問題……還可以追問的是:人們為什麼用手機客戶端聆聽別人談論、講解文學?人們如何聽這類聲音產品?

——王敦

實力 | Main Current

萬裡長城萬裡長(短篇小說)

徐懷中

選自《人民文學》2020年第7期

徐懷中

當年在革命歷史的炮火中成長起來的小號兵,如今是一度成了「植物人」又被奇蹟般喚醒的老英雄,《萬裡長城萬裡長》是一部短篇小說,卻擁有張力十足的故事場,幽深記憶和當前情狀相映、初心和童心合體,文字疏朗,情節別致,感受細膩,況味深遠。

——《人民文學》雜誌卷首語

我需要和你談談(中篇小說)

裘山山

選自《花城》2020年第4期

裘山山

這篇的寫法是受了匈牙利作家馬依洛·山多爾的影響,而採用了一個新的敘述方式,簡單的說,整個小說是一次漫長的複雜的巨細無遺的傾訴。我想寫一個人,一個聰慧好學,善於接受新事物的老婦人,生活觀念和追求都與眾不同的老婦人。對,年近七旬的老婦人。

偏偏是這樣一個人,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如同美人最怕失去容顏,她將要失去的,也是她一生中最看重的東西,智能。再寫下去,我覺得我也不是在寫一個人,而是在寫一個不屈不撓的靈魂。一生追求完美,追求卓越,遺世獨立,面對突然降臨的不可逆轉的厄運,依然不願妥協,不肯就範,進行頑強的孤獨的抵抗。在這個抵抗的過程中,她的靈魂熠熠閃光。

——裘山山創作談

果蝠(短篇小說)

南 翔

選自《北京文學》2020年第8期

南翔

《果蝠》裡有一種動物主角:兩個大學教師去考察的粵西北溶洞裡,神秘消失的上萬隻果蝠。但這不是動物小說,裡面起主導作用的還是人。可以將其歸結為自然文學或生態文學之類。我此前寫過《哭泣的白鸛》《消失的養蜂人》《最後一條蝠鱝》《珊瑚裸尾鼠》《烏鴉》等,都是人之視角下的動物,其中有益鳥良獸,也有「毒蛇猛獸」,如裸尾鼠、蝙蝠。

人對動物的憫恤,當然也是憫恤自身;人對情感的珍惜,更是留戀與追挽有溫度、有質量、有美感的生活。

——南翔創作談

何秀竹的生活戰鬥(中篇小說)

劉 汀

選自《十月》2020年第4期

劉汀

劉汀的中篇小說新作《何秀竹的生活戰鬥》,是一部有很強概括力的作品。底層出身的何秀竹,在中考、考研、初戀等人生節點,為了與命運抗爭,都採取了戰鬥的姿態。但她生活的每個決定,甚至內心掙扎,又都塗抹著厚重的時代底色。時代和個人的這場雙向塑造,究竟哪一方更有效果,實在很難分清。

——《十月》推薦語

鋒銳 | New Wave

關於彈道學的幾件小事(中篇小說)

黑 鐵

選自「豆瓣閱讀」

黑鐵

本名劉洋。1981年生,遼寧瀋陽人。曾在「豆瓣閱讀」發表小說多部。現為期刊編輯。

不同於鐵西區各種工廠扎堆的大同氣質,大東區的工廠氣質大多是孤僻的,本廠即是如此。本廠雖然在行政區劃上屬於市區,卻被農田和鄉村包圍,孤立在市區之外,形同飛地。

我繼承了廠裡人的頑固,試圖用寫作留住曾經的本廠。當我著手開始寫的時候,發現整個過程痛苦而艱難,因為我無法置身事外。小說中的事是虛構的,卻也是真實的。在寫作過程中,我作為吳志強,在廠區裡活了一遭。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我重新審視周遭,熟悉的廠區又變得陌生起來。心理上的故鄉,早已成為地理上的異鄉。生活在其中,唯有文學能夠讓我自洽。

——黑鐵創作談

充滿情義的東北敘事(特約評論)

張維陽

張維陽

文學博士。主要從事當代文學思潮及東北城市文學研究。現為瀋陽師範大學副教授。

作為工人子弟,作家黑鐵也在為書寫東北而默默努力,並同樣以工廠為背景,觀察和記錄東北的人與事。不同於班宇、雙雪濤和鄭執等人對往日東北的憑弔,黑鐵的小說中,東北工廠的興衰起落只是敘述背景。他通過刻畫工廠子弟的舉止言談和處世原則,挖掘他們在變革歲月中的性格常量,展現其情感邏輯背後的工業區文化生態,以及東北人普遍的性情特質之外,這個群體對生長於斯的土地獨有的深情厚義。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但他筆下東北人的性格以及故鄉情義並沒有隨之損減。在這種不變中,我們感受到了東北這片土地的堅韌與頑強,以及面朝未來的不滅希望。

——張維陽

殺猴(短篇小說)

智啊威

選自《山西文學》2020年第7期

智啊威

1991年生於河南周口。著有短篇小說集《解放動物園》,小說另見《天涯》《山花》《作品》《青年作家》《廣州文藝》等刊。現居河南開封。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每個人都在被迫走向一種近乎透明的狀態。科技發展對個人隱秘的內心生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衝擊,人們擔心自己成為異類,因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躲入集體的行列中,以獲得某種相對的安全。而那些固守內心生活、不合群的人,則慢慢成了異類和被排擠的對象。

《殺猴》這篇小說中的三叔就屬於這種類型的人,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即便他處在生活的風暴中心,也總能找到個人生活和集體生活的平衡點。無論對生活,還是對親情,他看似疏離,卻無比貼近。

——智啊威創作談

獵捕一條熱帶魚的步驟(短篇小說)

李嘉茵

選自《長江文藝》2020年第6期

李嘉茵

1996年生。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南京大學碩士在讀。作品見《雨花》《芳草》《青春》《山東文學》 《福建文學》 《長江文藝》等刊。南京市「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籤約作者,「雨花寫作營」學員。

有人說,如果她把缸裡的魚吞下,刷禮物給她,遊艇火箭隨她挑。透過屏幕,她似乎聽到觀眾席間傳來一陣陣難以言喻的笑聲。他們起鬨,看熱鬧,看她如何收場。評論開始沸騰,觀看人數出現了小小的峰值,躍到八十,躍到一百五。

評論區留言閃爍不停。她的直播間被衝上首頁,印上明晃晃的標語。不時有新觀眾闖入,問情況如何,吞了嗎,吞了多少。遊艇向她駛來,還有飛升的禮物盒子,扎著亮綠或熒藍的緞帶。觀眾們快樂地敲響鍵盤,如發動了一臺冒著蒸汽的火車頭,汽笛聲聲,催促她上路,沿著他們圈定的懸崖之路狂奔。她無暇思慮,自己變作一個空蕩蕩的舞臺,觀眾席上山呼海嘯,幕布即將被拉開,不由分說。她不能不使他們滿意。遊艇在魚缸裡逡巡著,火箭即將發射升空,撒下無數金粉金屑,花束雲朵,歡樂溢滿整塊屏幕。她不能不使他們滿意。她吸了口氣,將頭浸入水中。

——摘自《獵捕一條熱帶魚的步驟》

非虛構 | Non-fiction

故鄉即異邦

劉大先

選自《十月》2020年第4期

劉大先

如同決絕而去不再回頭的少年,故鄉也同時拒絕了我們的回返。浪漫主義之後,知識分子的「返鄉」幾乎形成了一種原型母題,自我反思型的現代個體重回故土時往往會經歷桃源不在的感傷式懷舊。記憶中渚淨沙明、清新修潔的地方已經被現實塗抹得髒亂不堪,外在的風景如同破舊的衣服一樣凋敝,人情風俗也變得面目全非。

他亟待救贖的情感找不到落腳之處,只能倉皇逃離。但這個故鄉其實是心造的故鄉,正表明了這個人與他的鄉土的割裂,他從中生長出來,並且日益壯大,最終離去,故鄉成了一個憶念中的存在,它與現實不再發生聯繫。所有的故鄉在這個時候都成了異邦。

——摘自《故鄉即異邦》

這輩子:外婆回憶錄

高彩雲口述 趙麗君筆錄 楊揚整理

選自《這輩子:1920—2020外婆回憶錄》

《這輩子:1920—2020外婆回憶錄》

四川文藝出版社2020年4月版

高彩云:1920年生於江蘇。新中國第一批教育工作者。近年在女兒趙麗君、外孫女楊揚協助下,完成口述回憶錄《這輩子》。

編者按:《這輩子》是百歲老人高彩雲在女兒趙麗君、外孫女楊揚助力下完成的口述回憶錄,堪稱一曲世紀風雨中的凡人之歌。其中展現了一位平凡中國女性面對艱難時世的堅忍,也記錄下關於地域風俗和時代變遷的若干珍貴而鮮活的細節。

外婆1920年出生於江蘇省睢寧縣雙溝鎮的一個地主兼工商業主的家庭,她的經歷非常豐富,可同時又很普通。她上過私塾、教會學校、私立中學,經歷過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以及改革開放新時期,可以說是濃縮了中國百年歷史的人物。

外婆的故事裡,人物特別多,她有時候自己凝神想一陣子,沒頭沒尾地就開始講,土匪、神槍手、盛大葬禮、冤死的大爺……我聽得入神。但是,她家族的人物太多了,隔了好幾輩的我,怎麼也搞不清楚這些人物之間的關係。我讀了大學,當了記者,曾經發願要做口述實錄,但是,在外的時間多,在家的時間少,這個心願總也完不成。後來,我媽接過了這個艱巨的任務。我媽喜歡文藝,她沒有受過專業的寫作訓練,因此也讓她在寫作的時候很少有束縛,有了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媽媽的努力,讓我了解了許多湮沒在歷史煙塵裡的故事。那些在我家來來往往的人,在我媽媽的筆下鮮活地恢復了青春。

——楊揚

讀大家 | Reading Classics

現代學人漫談三題

從左至右:顧隨、錢鍾書、趙元任

顧隨先生的講堂

江弱水

選自《十三行小字中央》

選自《十三行小字中央》

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版

江弱水:1963年生,安徽青陽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著有《卞之琳詩藝研究》《抽思織錦:詩學觀念與文體論集》等。曾獲華語傳媒文學大獎年度文學批評家,《詩的八堂課》獲2017年度「中國好書」。現為浙江大學教授。

顧隨與廢名、俞平伯都出自周作人門下,但相比他倆,顧隨不那麼突出個人趣味,更顯廣大周正,我認為成就最高。他對詩的闡釋,是西方分析思路加感悟興發的中國固有譚詩方式有機融合的典範。

顧隨講詩詞,我最佩服的一點是,他不僅能把優點講到位,而且能夠指出缺點有哪些,在哪裡。他絕不迷信任何一人,不管是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他都不僅僅能夠看出其人其文的優點,而且敢於,並且善於,點出毛病。

顧隨講正心誠意、潔身修己,是個儒家,甚至道學。但如張中行所說,「他心道學而情不道學」,所以能說詩說得熱烈,寫詩寫得纏綿。好詩的標準,在他,是有生的色彩、力的表現、動的姿態,且有雋永的情味和意趣,卻非靜靜的道心、空空的禪意。

——摘自《顧隨先生的講堂》

「圍城」題下的閱讀史

張 治

選自《讀書》2020年第4期

張治

1977年生,山東淄博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著有《蝸耕集》《中西因緣》《異域與新學》《蟻佔集》《文學的異與同》,譯有《西方古典學術史》第一卷及《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合譯)。現為中國海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圍城」這個主題下包含了錢鍾書在抗戰時期所認知的戰爭局勢和生命困境,以及中國高等教育和知識分子圈的狀況與問題。回顧他的閱讀史,可以說:一方面「圍城」之象長久地在錢鍾書的戰時生活中,深入其心靈腦海,另一方面,「圍城」之題也包含了豐富深邃的詩文典故,錢鍾書筆下的戰爭語境與這些偉大的文學傳統發生了奇妙的連接。那些曾在烽煙兵火間表現對於人類命運之深切悲憫的中外文豪們,終於成為「患難中的知心伴侶」,通過書本和筆記給予支援,成就了這部「中國現代文學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經營的小說」。

——摘自《「圍城」題下的閱讀史》

歷史的轉調與滑音:趙元任在1919

袁一丹

選自《此時懷抱向誰開》

選自《此時懷抱向誰開》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4月版

袁一丹:1982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著有《此時懷抱向誰開》,學術隨筆及書評見《讀書》《上海書評》《北京青年報》等報刊。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趙元任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都能保持「嬉戲」的心態,而這恰是作為公眾人物,難以擺脫盛名之累的胡適所缺乏的。這種嬉戲的精神滲透到趙元任學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最鍾情的語言學和音樂創作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在嬉戲精神的引領下,語言學不再是枯燥的專業,音樂也不僅是業餘的消遣,二者都成為趙元任生命中的光與熱。

趙元任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他也不願被裹挾入狹義的政治紛爭當中,但在某些時刻,語言文字所攜帶的文化記憶仍是這位「世界公民」行囊裡不忍拋卻的故物。趙元任漂泊的一生,仿佛是一隻斷線的風箏,他雖然親手割斷了那根看得見的絲線,看不見的絲線仍繫於方音、漢字及唐詩所凝縮的文化記憶中。

——摘自《歷史的轉調與滑音》

書架 | Book Shelf

胡同的聲音

肖復興

選自《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

選自《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生活書店2020年7月版

對於北京這樣一座古都,不應忘記老北京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在這些變化之中,要尋找到有規律的脈絡,讓後人依據歷史的羅盤,還能夠找到回家的路,感受到回家的路上撲面而來的濃烈的鄉愁。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寫得好一些、深入一些,寫出老北京從歷史長河中延續下來、流淌下來的變與不變的辯證之流、交錯之流,以及我們和這座古都有著切膚之痛的共同的情感,與這座古都血脈相連的共生共有的記憶。

——肖復興

藝見 | On Arts

人性的,最人性的——卓別林及其電影世界

趙荔紅

選自《天涯》2020年第4期

趙荔紅

著有散文隨筆集《意思》《回聲與倒影》《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世界心靈》《情未央》《宛如幻覺》,電影評論集《幻聲空色》等,主編《中國書寫:二十四節氣》《假如聽到喵喵叫》。現居上海。

正是卓別林的電影,讓年少的我,最早體會到愛、溫暖、憐憫,讓那個南方女孩知道快樂本於悲傷,而悲傷都是為了尋求無盡歡樂;也正是卓別林的電影,讓年過半百的我,漸漸衰老的我,體會到愛人與被愛,體會到更多的孤寂,四處瀰漫著的不安與恐懼……

在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的眼前浮現出那個戴圓禮帽的小個子男人,羞澀地笑著,女性化,神經質,似乎超越了時間,又似乎定格在某個時間點。他揚著眉毛,瞪著圓眼睛,好似《舞臺生涯》中,臨終的卡爾維羅,大睜著眼睛,望向觀眾席。那雙眼睛,充滿如此多的渴望與新奇,如此深情,如此孤寂,如此驚懼……

——趙荔紅

相關焦點

  • 過去的一年,南陽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過去的一年,南陽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熱騰騰的生活現場,書寫新時代奮鬥華章《第一書記》刊於《莽原》第5期頭題直播南陽訊 回望來時路,2020年註定在時間坐標上刻下不尋常的印記:全民戰「疫」,復工復產,決戰脫貧攻堅,「十三五」圓滿收官……大戰大考中, 南陽積極主動迎難而上,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南陽答卷。
  • 【新時代文明實踐】2020年蓬江區文藝創作「禾雀花獎」評獎啟動...
    2020年蓬江區文藝創作「禾雀花獎」評獎活動啟動,報名時間為4月13日至5月15日。▼▼▼根據《2020年蓬江區文藝創作「禾雀花獎」評獎方案》,本屆「禾雀花獎」共設置「禾雀花獎精品獎」「禾雀花獎群文獎」「禾雀花獎藝術教育獎」「禾雀花獎優秀組織獎」4大類獎項。
  • 人民日報客戶端:《美塑》總第43期出版,最小作者小學二年級
    《美塑》原載作品被《小說選刊》、高考測評試卷轉載 據《美塑》2019第3期總第43期消息,馮偉山先生原載《美塑》2018年第6期(總第40期)微小說《客廳裡釣魚》被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國家權威期刊《小說選刊》2019年第2期轉載,又被2018-2019學年濰坊新高考質量測評聯盟3月聯考高一語文試卷再次轉載。 二、什麼是《美塑》?
  • 中國學者SCI選刊偏好和選刊攻略看這裡!(下)
    導語:還在為選刊煩惱嗎?梅斯選刊神器安利給你!(詳情戳中國學者SCI選刊偏好和選刊攻略看這裡! 2019年度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在中國學者中熱度最高的期刊是FRONT NEUROSCI-SWITZ,該雜誌2019年發文數量373篇,超過2018年排名第一的
  • 弘揚時代精神 打造文學新軍——王清海祁娟濤滔創作座談會成功舉辦
    2020-11-30 11:26:24 來源: 南陽日報 舉報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2017年,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與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金理共同發起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工作坊邀請傑出的青年作家、出版人和譯者等,與上海南京雙城為主的青年批評家共同交流前沿性文學藝術問題。世界文學是一面鏡子今年工作坊的主題是「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召集人金理說,他對於這個主題的思考,緣自一場十年前「80後」文學研討會。
  • 「2020年人天書店期刊發行TOP100」全榜單在此
    「2020年人天書店期刊發行TOP100」全榜單在此 2020-10-16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論文投稿選刊要把握的5大環節
    從刊物的刊期來看,有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從載體形式來看,既有印刷型紙質期刊,還有電子期刊。可見,期刊的種類不但星羅棋布,而且包羅萬象。儘管期刊種類數以萬計,但刊物分類都是有規律的,只要遵循規律,選出合適的刊物投稿並非難事。
  • 2020年:中華蒲氏家族蹤跡大盤點
    圖為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手稿本尚留人間,手稿本只剩「半部」267篇,2020年3月5日驚現東北,後藏遼寧省圖書館,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是中國五大文學名著唯一現存手稿,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文物價值。2020年3月9日,中華蒲氏文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蒲選才發布《庚子戰 「 疫 」 詩》(十首),體現了中華蒲氏族人在這場重大國難面前的風貌情懷。
  • 聆海文學沙龍|朱凱:文學是只什麼鳥
    ……詩人作家朱凱的這番開場白,開啟了一段耳目一新的讀書分享:《文學是只什麼鳥》時間:10月27日PM15:00坐標:大同市迎賓街樊登書店聆海文學沙龍文學是改變命運的手段,文學是表白心曲,傳達意願的工具。
  • 作家應該是個雜食動物——陳鴻波做客「羊臺茶座」文學沙龍
    2020年6月23日下午,在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來臨前夕,深圳市寶安區鴻雁文藝社、石巖文學創作協會,在石巖人大黨工委辦公室會議室(石巖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羊臺茶座」文學沙龍系列講座第74期——《作家應該是個雜食動物》。沙龍現場陳鴻波邀請作家、詩人、《民治 .
  • 雲大評刊:近期文學名刊小說掃描
    羅莎(2017級研究生):我覺得《白貓一閃而過》發表在《人民文學》2019年第9期,是一篇越琢磨越有意思的小說,小說的表意具有不確定性,但這些不確定卻指向一個相同的大方向,讓人有跡可循,其實都指向一種當下生活中的得與失,囚禁與被囚禁帶給人的孤獨感與無助感。
  • 李昂: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寫人性
    《莫春》發表於《中外文學》。《混聲合唱》由華欣文化事業出版。十二月改由中華文藝社出版。  1975年 許永代:〈豈可戕害文藝〉,《文藝月刊》71期,頁56-57。  1976年 鄭榮錦:〈驀然回首──試論李昂的<婚禮>〉,《中華文藝》12卷1期,頁74-82。  1977年 陳映湘:〈當代中國作家的考察:初論李昂〉,《中外文學》5卷8期,頁78-86。  1979年 陳映湘:〈當代中國作家的考察:初論李昂〉,《人間世》,頁230-241。
  • 嵩明法院開庭排期表(2020年第三十六期:11.9-11.13)
    嵩明法院開庭排期表(2020年第三十六期:11.9-11.13) 2020-11-08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貴州 || 英雄氣概 || 作者:楊文新 || 主播:宋春獻 ​|| 中華世紀文學傳媒榮譽出品
    現為中華世紀文學傳媒主播,並擔任國內多家媒體主播。中華世紀文學傳媒核心管理層朗誦顧問 蔡崇林 殷之光 一舟文學顧問 石祥 蘇叔陽 張亞明>總裁 東方女兒文編部長 曉雨漫柔詩文評審 花夢詩雨詩詞評審 天山雪 音頻審核 東方女兒音頻合成 新心民敏 中華世紀文學傳媒平臺簡介本平臺是集【配樂詩朗誦】,【配樂散文朗誦】,【配樂散文詩朗誦】及其它文學體裁配樂朗誦的綜合型有聲平臺。
  • 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入圍作品名單
    「城市文學」排行榜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原則,探索城市精神和價值觀,鼓勵題材、主題、風格的探索和創新,聚焦城市經驗書寫、城市人物群像塑造、城市審美多元化呈現,深入發掘反映時代變革、體現時代精神、記錄城市發展軌跡且充滿現代意識、與時俱進的優秀作品。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本社再次力邀50家國內知名文學刊物共同締造這份特別的文學榜單。
  • 教程 | 選刊利器,助你輕鬆發表SCI
    Springer Nature四大學術出版巨頭之一的 Springer Nature 推出的選刊系統。輸入「題目」和「摘要」即可進行搜索。還是四大學術出版巨頭之一 Elsevier,它們推出的選刊系統就比較好。搜索方式和Springer Nature差不多。還是輸入「題目」、「摘要」、「關鍵詞」。
  • 人民日報力薦:中華五千年文學常識200題(附答案),列印練習!
    人民日報力薦:中華五千年文學常識200題(附答案),列印練習!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國家,所以現在流傳下來的各種文學常識都是我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小學可以說是學習文學常識的最佳時期。小學階段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學習生涯中,比較輕鬆的階段。說它輕鬆是因為孩子小學階段需要學習的科目比較少且知識點也比較少,孩子的空閒時間比較多且孩子的精力比較旺盛。所以小編才說小學是學習文學常識的最佳時期!
  • 《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發布 10萬名海外作者創作逾16萬部...
    11月16日,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在上海浦東啟動。大會重磅發布《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呈現出全球文化交流背景下網絡文學的發展趨勢,首次披露海外市場分析及用戶畫像。
  • 以「異質性」寫作建構青年文學審美範式
    站在新起點,面向新時代,如何堅定文化自信,擺脫寫作慣性,突破審美瓶頸,建構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學敘事之維,是擺在當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面前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種種跡象表明,青年作家目前正在經歷著自我意識與世界意識的雙重覺醒。與「青春文學」分道揚鑣,完成「自發寫作」向「自覺寫作」轉型的成人禮,基本構成了現階段青年作家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