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學養鳥並且購買鬥鳥的鳥友,最開始會對畫眉生鳥的某些基本問題糾結。我大致總結一點基本的知識點,說明一下。
1. 眉毛長短不一,高低不均。生鳥下山,眉毛常因人為,下山落性,籠中摩擦等原因造成畫眉鳥眉毛長短不等,高低不均。不必糾結,等鳥稍熟以後,眉線重新生長出來,或起性後,自然恢復正常。至於天生的眉毛長短,高低問題,是存在的,但是並不常見,所以不必介懷。
2.眼膛小。有的生鳥進籠,眼膛一般不太開闊,很多鳥友誤以為眼膛小,覺得不好看。這種情況要等逐漸起性後,眼睛飽滿以後,眼皮眼搭被撐起來,眼膛就自然打開,成為一個你意想不到的大眼膛。這也是起性的特徵之一。
3.腳爪太細。許多人會覺得腳爪太細經不起打,其實腳爪老辣,皮包骨,骨節連珠粗大,腳掌厚實,皮韌骨硬才是好把。和粗細也沒太大關係,有的藤條腳很細,卻是經的起考驗。反而有的泡桐腳,看起很粗,其實最不經打。
4.打落聲。生棒鳥打落聲是常態,落聲作為畫眉鳥情態化的一種語言,有很多種情況,不完全就是壞事,要根據實際情況客觀分析。所以沒有必要把它作為選擇的根本條件之一,今天打落聲,明天可能當將軍。
5.戴帽。戴帽就是打頂毛。戴帽常規來說是不好的,但是不是所有戴帽的鳥都不合格。這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找到原因,找到方法,合理飼養。有的鳥一時戴帽,成熟以後打大架。
6.花毛。花毛影響美觀,造成的原因大多因為飼養問題,其事實上並不影響打鬥。靜心飼養,來年換毛後便可解決。所以更不必糾結。
7.無性口。鳥市買生棒,都喜歡去照鳥,看有無性口,性口好不好,無性就不要,這是常見現象。其實買生棒,有沒性口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當然,有性是要好餵些,但是無性並不表示這鳥就不好。眼水薄的鳥一般反而起性快,要打要殺的樣子,真正餵出來就幹不了事。生棒下山自然帶三分火,多少都有點性口,見鳥就要打。時間既長,山火一落,性口自然就跟著落了。好的生棒,只要仔細觀察沒被整爛,有無性口都值得培養。但是,面對一隻無性火的生鳥,選擇條件更要苛刻。
8.眼水好是老大。看到好眼水,不管其他方面如何,立刻拿下。這是片面的觀點和行為,初學尤其愛犯此病。畫眉鬥鳥的相法,是周身一家,不能單獨以某一個為重心或取捨的關鍵。沒有好的毛章,身法,鬥著,脾氣,骨架,眼水再好都無用,一樣爛雀一個。
9.大青眼爛市。現在說大青眼的很多,都認為自己的肯定是,這種心情能理解,但是說真話,大青眼很難很難出一個。大青眼的機率非常小,現在種道枯竭,也就更難找了,可以說是萬分之一,甚至更少。一般大家說的所謂大青眼,都是小青眼,比如鍋底青的小青眼,或者好一點的雜水青眼。真正的大青眼,你看過一次,就不會忘記。還有一種桐油青眼水,也是泛濫成災,貌似只要是個青眼都說桐油青,這是很荒謬和無知的事情。
10.眼油和油眼。油不等於油眼,在目前大家普遍說的眼油其實就是眼水,比如說,大家會說這個油層好,那個眼油滿實……等等,實際說的就是眼水。先要說明的是,把眼水說成眼油是科學的說法,因為畫眉鳥眼水的科學用詞,眼道裡面的物質,如黃水,紅水等等,在鳥類科學專用詞彙裡面就是油。所以,大多人說油層好,其實是說的眼水色道複雜,層次多。
但是,需要特別在這裡說明的是:在實際相鳥和對鬥鳥有更準確的認識時,我們要把這種油和另一種特別的「油眼」分開,因為該種「油眼」的油是在眼水之外衍生出的另一種特殊物質,這種物質形象上更近似油,如果和眼水做比較,就好像清油和白水的區別,它是比眼水更高層次的一種東西,畫眉一旦具有了這種油性物質,油便充斥在整個眼道裡面,濃稠,深玄,象一層化不開的清油附著在眼睛裡面,裡外表現都是明亮而厚重,沉澱而不輕浮。這種油眼是種道,基因和在特殊環境下決定的,我曾專門寫過一貼油眼產生的成因。可以說也是少之又少,非常難得。這種油眼的鳥,好喂,好鬥,耐打,惡戰,背功好,不輕易退縮。每惡打一場,油就退一點,直至打幹。
所以我們才有油青眼,桐油青,黃油眼這樣的專屬詞彙。而不是和油層,油氣等詞語混雜一起,如果混淆在一起,我們便無法分離出這種特殊的眼道來了。所以,油眼,是畫眉鬥鳥眼水的一種特殊眼道,而非統稱眼水的代名詞。我們在看鳥眼道的時候,要能分離出這個概念,才不混淆,以至明珠暗投。
11. 鳥食問題。現在很多鳥友生鳥都買高價鳥飼料,事實上生鳥,特別是子鳥都不背料,餵高飼料容易拉蛋白屎或拉稀。最好的方法是素食加活蟲餵養。
12.換毛。籠鳥換毛許多時候沒有一定秩序,因飼養環境,飼養條件,氣候差異等外界客觀因素形成換毛時間,換毛順序的不同差異,不是象某些書籍和網絡技術貼說的先換這裡再換那裡,或者先換尾不好,或者先換大毛不好,或者不要換徹底,留點老毛才好,如此一類等等說法。畫眉鳥生存環境改變以後,飼養條件不同,不同年齡和階段,不同性口的鳥,都會有不同的換毛習慣和時間。即使在山裡,畫眉鳥換毛,很多都沒有固定的換毛順序。總的原則是,換透換徹底,不倒性口,膘肥體壯,才是好養功,上上法。
13.毛色問題。很多初學者總是認為大青毛,大紅袍就好,毛色淡就不好。這個誤區不只是初學者,很多鳥界老江湖,老油子都有這樣的說法。實際鳥的毛色並非大青毛就一定好,大紅袍就非常了得,毛色要和毛質匹配,要和眼道匹配。總的要求是,黑針淡,毛色純,毛片大,毛質幹,毛水好,毛氣沉著。這需要經驗,初學的鳥友最好不要拿打鳥的標準去對照選生鳥,因為生棒和發鳥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14.斷環。很多鳥友忌諱斷環,這個可以理解。但是對於鬥鳥來說,我並不贊成放棄斷環的選擇。實際在打鬥過程中,斷環太正常不過,有的鳥下山就天殘腳。很多鳥斷環以後,一樣打的非常好。所以,這要根據對鳥的潛力判斷以後,再去決定是否需要選擇斷環鳥。如果該鳥十分出眾,沒有斷中環,後環等關鍵部位,影響也不是太大,即使斷了中環,如果鳥確實很不錯,也可以選擇。這是我對斷環鳥的認識。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