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天文丨科學史上的今天如何測量,看天體測距之「造父變星」

2021-01-15 薇薇說科學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歡迎閱讀我的文章,先送你一個麼麼噠~能關注我就送你兩個麼麼噠~有一類恆星,在天文學中有著特殊地位,素有「量天尺」美譽,它們究竟是什麼呢?什麼是造父變星?1785年初,年僅19歲的英國天文學家古德裡克注意到仙王座星是一顆變星,這顆星在中國古代叫做造父一。這顆星 在極亮的時約有3.78等,隨後慢慢變暗, 4天後暗到.63等,然後亮度陡然增加,在1天零8小時後又達到了最亮的3.78等。這叫光變周期",顯得非常穩定,確切地講是5. 33068。從有觀測記錄以來,造父一的光變周期只稍微變短了13秒而已。因為造父-的光變周期非常典型,因此後來就把這一類變星。

造父一的距離已經超過了三角視差法的有效範圍,不過對其亮度與視向速變卻可以從光譜中精確測定。首先從光譜中可以看出顏色變化,也就是輻射能量溫度的變化。造父一的亮度最亮時和最暗時差了近2倍,說明溫度變化了約1600C。從光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吸收線左右移動,即反映出視向速度的變化,這就是都卜勒效應在恆星光譜中的應用。視向速度就是恆星在與觀測者視線平行的方向上,向前向後移動的速度。通常用(+) 表示離我們遠去,(-) 表示向我們靠近。

很快天文學家就有了驚人的發現,這顆星的視向速度變化曲線與光變曲線是驚人地吻合,即速度最大時亮度也是最大。天文學家很快排除了食變星的可能。對食變星來說,一個周期內應該出現兩次亮度極大值,- 一次對應視向速度的極大值,一次對應視向速度的極小值。最後,脈動理論解釋了一切: 半徑增大,看起來恆星仿弗在向我們運動,半徑減小時就好像離我們遠去。這種速度變化在光譜中能看得很清楚。據測算,造父的平均半徑是450萬千米,是太陽的60倍,最大時半徑比最小時長出大約1000萬千米。

長期處於穩定狀態的恆星叫「主序星」,是指恆星處於流涕靜力學平衡和熱力學平衡狀態。恆星表面每秒鐘輻射損失的能量與其內部產生和傳遞出的能量處於平衡狀態;在恆星內部每一點上所受到的引力與壓力都是平衡的。這種狀態下恆星的質量、體積、光譜、亮度、溫度等等基本上都保持不變。在恆星整個生命周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屬於主序階段。恆星演化到晚期,內部平衡被打破,整個星體開始不穩定,各種物理參數都會發生變化,有的是周期性的,有的是不規則的。這些物理狀態裡最直觀的表現應該就是亮度。

不穩定的恆星就會表現為亮度的變化。亮度有變化的恆星就叫做變星。其中又可以分為脈動變星和爆發變星。顧名思義,爆發變星就是突然增亮的恆星,並不一定具有周期性的變化。脈動變星的機理有點類似氣缸活塞:當氣缸內外壓力達到平衡時活塞是不動的,而如果平衡被打破,在不存在任何摩擦力的情況下,活塞會進行向上向下的往復運動,缸內氣體的體積也會反覆膨脹和收縮。星體膨脹時有效溫度降低,輻射向紅外波段偏移,於是可見光的亮度就會顯得低一些。

1912年,女天文學家勒維特在研究了小麥哲倫星雲中25顆造父變星後得到新的結論:發現了-個驚人秘密: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 光度就越大,基本呈現線性關係。這是她。這種光變周期與光度的關係簡稱為周光關係。光度,是恆星真正的發光本領,對應於絕對星等;視星等是肉眼直觀感受,對應的是所謂視亮度。將相同光度的恆星放在不同距離上,亮度自然會不一一樣。 勒維特測量的25顆造父變星都在同一區域,可以認為它們與我們的距離幾乎-樣。所以在不考慮距離因素的情況下,光變周期與視星等之間的光度之間的關係了。

造父變星在星系的外邊區域到處都有,果在某個星系或星團中觀測到一顆造父變星, 那麼恭喜你,獲得了一 把量天尺,因為你只要測-下光變周期或者說光譜,你就知道這顆變星離你多遠了,那麼它所在的星系或者星團有多遠了也知道。哈勃就是通過測量仙女座大星雲中的造父變星,確認了它是銀河系外獨立的星系。造父變星方法探測的距離大概是30Mpc,將近1億光年。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了,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讚加關注,我們明天再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是如何知道天體距離我們有多遠呢?
    經常聽到各種關於天文的報導,動輒距離上千上萬光年,對於如此遙遠的距離,科學家又是如何得知的呢。簡單一個字概括,就是「看」,用啥看?用望遠鏡看。不過,測量地月距離就不需要利用望遠鏡了,由於距離很近,直接採用電磁波測距就行了,由於電磁波的速度是光速,一來一回就可以計算地月距離了。下文主要說說那些距離地球比較遠的天體,究竟是如何計算天體距離的。
  • 造父變星「定位」銀河系附近矮星系
    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蘇坎雅·查克拉巴爾蒂組建了一支天文團隊,他們分析了從歐洲南方天文臺收集的近紅外線數據,4顆年期恆星大約距離地球30萬光年,它們是天文學家極力尋找的造父變星,造父變星被天文學家看成是測量天空距離的「標準燭光」,它們被用來測量天體的距離。查克拉巴爾蒂解釋說,他們發現的四顆年輕恆星是迄今為止在靠近銀河系圓盤面區域出現的最為遙遠的造父變星,《天體物理學通訊》刊登了科學團隊的探測成果。
  • 【E.N.】造父變星,不是造個父親變成了星星
    在《不要問我星星有多高,我會告訴你喵菌有多重》一期中,菌菌講了如何用視差法測量恆星距離。然而這種方法只適用於離我們最近的那些星星,遙遠的天體由於視差太小無法測量,又該怎麼辦呢?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天文學家手中的「量天尺」:造父變星早在1784年,英國的約翰·古德裡克發現仙王座δ的亮度周期性地變化,他詳細觀察記錄了這顆星的亮度變化,最亮時3.7等,最暗4.4等,周期為5.4天。
  • 造父變星的光周關係怎樣理解?恆星的光度為何會周期變化?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造父變星就像是宇宙中的燈塔,為我們指明了遙遠星系的距離。下面我將通過歷史(如何發現),科學(光周關係,有什麼用)和物理(光度為何會變)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 實際很簡單:天文學家測算天體到地球距離的方法
    天體測距到今天仍然不能得出非常精確的距離,這完全在於觀測技術上仍然沒有更加突破的方法,還有天體距離過於遙遠,也造成了距離上的測量誤差。天文測距的方法對應不同距離的天體有不同的方法,比較常見的天體測距方法有以下幾種:銀河系內的恆星的測距一般使用三角視差法,這種方法以日地距離為基準,測量恆星周年視差對於日地距離的張角大小,最終可以得出恆星的距離。
  • 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天體的距離的呢?
    原標題:找一把「尺子」,丈量星辰大海 天文學家找到的距離最遠的天體,已經接近可觀測宇宙的邊緣,也即100多億光年之遙。但你有沒有想過,這麼遠的距離,天文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近日,利用克卜勒望遠鏡數據,天文學家又發現一顆與地球個頭相仿的行星K2-229b。這顆行星距離地球2.6億光年,即24萬億公裡。
  • 新主義造父變星的發明者 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龍
    你想如果在某個星系,或者星團中觀測到這樣一顆造父變星,那麼恭喜你,你就獲得了一個道具,一把量天尺。因為你只要測一下光變周期,或者說光圖你就能知道她到底離你有多遠。雖然是近似的,但是已經是非常準確了。就好比是我知道了旭東他離我有多遠,我就知道旭東所在的那個城市離我有多遠,這是很形象的一個比喻啊。那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造父變星他到底多不多呢?造父變星可以養在星系的外層,外邊到處都有。
  • 太陽和星星距離怎麼測量?天文學家腦洞超乎想像,其實你也可以
    測距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從古代的記裡鼓車道現代的雷射測距,時代在進步,它的本質並沒有變,一個記錄輪子滾過的距離,另一個則記錄光跨越距離的時間,計算出與目標之間的距離,但有一個問題,如何測出星星的距離?
  • 天琴座RR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對宇宙學意義非凡
    ,沙普利在球狀星團中發現有天琴座RR型變星的存在,球狀星團是環繞著銀河系運動的緊密結合的恆星群,通過記錄恆星亮度的波動,然後將其測量到的亮度進行比較,它可以計算出它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螺旋星系是一種遙遠的天體,遠在銀河系的邊界之外。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以直接的三角視差方法測量銀河系內天體距離為基礎,天文學家利用天體物理性質發明了多種測量方法。涉及不同距離尺度時,測距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同時精度各異。天文學家由此建立了十分實用的「距離階梯」。然而,因難於消除誤差傳遞,導致其精度受到嚴重限制。在今天「精確宇宙學時代」傳統方法已難於滿足要求。本文主要介紹如何測量宇宙學距離,這是觀測宇宙學的基本工作之一。
  • 我們是如何測量浩瀚宇宙大小的?
    船尾座RS,一顆典型的造父變星。哈佛大學的女天文學家勒維特最早發現了這類特殊變星的光變周期與真實亮度之間的關係。類似這種對於恆星亮度與距離之間關係的認識,在對更加遙遠的天體進行距離測定時仍然顯得十分關鍵——比如那些位於其他星系內部的恆星。
  • 天文學家又發現一顆富鋰的造父變星,整個銀河系只發現了5顆!
    天文學家最新發現了一顆新的富鋰銀河系造父變星,這顆恆星是通過高解析度光譜觀測確定。這個新發現的天體被命名為V363Cas,是我們銀河系中已知的第五顆富鋰經典造父變星,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造父變星發出黃色的光,屬於黃巨星分支,其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恆星有規律脈動的結果。
  • 宇宙的距離階梯:我們是如何測量浩瀚宇宙的大小
    船尾座RS,一顆典型的造父變星。哈佛大學的女天文學家勒維特最早發現了這類特殊變星的光變周期與真實亮度之間的關係類似這種對於恆星亮度與距離之間關係的認識,在對更加遙遠的天體進行距離測定時仍然顯得十分關鍵——比如那些位於其他星系內部的恆星。
  • 「造父變星」幫助天文學家繪製銀河系的3D地圖
    許多天文學家小組一直在繪製銀河系的3D地圖,華沙大學天文臺的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特殊的恆星類型(造父變星)繪製了一幅高級地圖。 造父變星是一種脈動的恆星,其日-月變化周期極其穩定,並與其真實光度密切相關。
  • 造父變星脈動周期和恆星本身的光度之間遵循一個正比例的關係
    通過「標準燭光」可以獲取天體的距離首先確定標準燭光源的光度有多高,然後測量它的亮度,這樣就可以反推出它的距離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或者是最關鍵的就是去尋找那些明亮的標準燭光源,標準燭光源裡面最常見的一類叫做「造父變星」。
  • 膨脹中的宇宙,天體離我們多遠?它們遠離我們的速度有多快?
    當然是引力導致了這一切,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周圍的天文結構來獲得關於引力的信息。現在,我們先來看看人們是如何利用宇宙中的天體來研究宇宙膨脹的歷史。 哈勃於1929年發表的那篇論文使他成為這一領域的開者。和其他偉大的科學發現一樣,一代又一代的後來者在他工作的基礎上加以擴充。所有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兩個問題:天體離我們多遠?它們遠離我們的速度有多快?這些信息可以用來確定宇宙膨脹的速率。
  • 在1800光年之外,發現一顆特殊的造父變星,脈動周期達1.49天!
    造父變星是宇宙的標準燭光,利用歐空局XMM-牛頓衛星,天文學家對一顆名為V473LYR的特殊造父變星進行了X射線觀測。研究結果表明,這顆恆星有一個年輕低質量的伴星,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一般來說,造父變星是發黃光的恆星,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由於有規律的恆星脈動結果。
  • 在1800光年之外,發現一顆特殊的造父變星,脈動周期達1.49天!
    造父變星是宇宙的標準燭光,利用歐空局XMM-牛頓衛星,天文學家對一顆名為V473LYR的特殊造父變星進行了X射線觀測。研究結果表明,這顆恆星有一個年輕低質量的伴星,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一般來說,造父變星是發黃光的恆星,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由於有規律的恆星脈動結果。
  • 三葉星雲背後發現一對位於銀河系遠端的造父變星
    用紅外線進行觀測,可以讓天文學家看穿布滿塵埃的銀河系中心,並能夠發現許多一直將自己隱藏得很好的天體。本文所提及的,只是整個VISTA巡天觀測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如此,天文學家還是在三葉星雲正後方的遙遠太空中發現了兩顆前所未知的造父變星。這是人類首次在銀河系核球另一側的中心平面上發現這類恆星。
  • 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到底是如何測量的?
    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到底是如何測量的?現在的宇宙距離概念,我們都是可以憑著科學家的科學理論和測量從而得知的,宇宙當中的星系距離,動輒就是數十億光年,科學家到底是怎麼測量星系之間的距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