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從遙遠的太空中望去就是一個「水球」,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約14億立方公裡,其中海洋佔比71%,而陸地僅為29%,所以陸地被蔚藍色的海洋包圍。地球上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以及北冰洋,本都是海水,為何太平洋和大西洋互不相融?分界線十分明了!
太平洋是地球上第一大洋,其中覆蓋地球水面約46%,其總面積在32.5%,從南極大陸海岸一直延伸到白令海峽,西邊則是亞洲、大洋洲,東邊就是美洲,南北跨度最長在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在19900千米,而地球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也位於太平洋西部海床。
和太平洋相鄰的大西洋則是世界上第二大洋。佔地球表面積約20%,平均深度在3627米,最深的波多黎各海溝達9219米。大西洋的形狀也比較奇特,呈「S」型,並且被赤道攔腰「斬斷」分成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由於南北大西洋跨度比較大,所以氣候多樣,極地氣候、沙漠氣候以及雨林氣候都被大西洋所涵蓋。但是同為海水的第一大洋和第二大洋竟然互不相融,還有十分明顯的分界線,一半是蔚藍的海水,一半是顏色更淺一點的海水,一條長長的分界線望不到天際,也很是壯觀。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大洋的海水密度不同。海水顏色比較深的地方鹽度含量要更大點,而顏色比較淺的海水則含鹽量並沒有那麼豐富。除此之外兩大洋在巴拿馬運河地區發現兩大洋的水位相差50釐米左右,當海浪來襲之時,我們所看的兩大洋隨著風向在湧動,但是兩大洋就是不會相融,顏色十分分明,難道就是簡單的鹽度含量不同嗎?兩大洋之間的水位為何相差這麼大呢?
從地理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到位於太平洋一側的地區是在熱帶輻合區(兩半球信風氣流所形成的輻合地帶總稱),所以就會導致太平洋的降雨量十分充沛,從而將鹽度在平衡的基礎上有所淡化,所以太平洋海水的密度要比大西洋海水的密度低很多,同時海洋深層地區流動性不樂觀,加上信風的影響,從而導致太平洋的水位有很大的改變。海平面上的風力不同對海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風力不能夠平衡,最終不僅會導致海底結構有很大的改變,同時對海水的溫度也會造成很大的差別。從太平洋的一側是海底以及大西洋一側是盆地中就可以看到信風對海洋帶來的巨大影響,也就是這種影響最終導致兩海相遇之後依然不能變成「一家」,不僅顏色上有分別,就連高度上也是一高一低。並且地球在自轉的時候還會產生偏轉力,而兩大洋也會因為地球的偏轉力影響造成巨大水位落差,因為這是一種自然不可抗力,所以至今也無法改變兩大洋如今的現狀。
雖然兩大洋不能和睦的「融合」在一起,但是每當海風一陣陣來襲的時候,都會看見分明的海水掀起壯觀的湧浪,這也是一道十分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