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我是阿良,感謝觀眾老爺們收看本期內容。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其次是大西洋,兩個海洋是相鄰的,分界線就在南美洲智利和南極洲之間的德雷克海峽,可是當你從海面上看交界線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太平洋的海水和大西洋的海水並沒有融合在一起,而是有一條明顯「三八線」,一邊是深藍的海水,十分清澈,一邊是泛綠的海水,顯得渾濁,都是海水,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知道在陸地上,一條渾濁的河流匯入清澈的河中,也會讓清澈的變得渾濁,可是海水為何能形成一條分界線呢?這就要從三個方面說起,分別是鹽度、密度和溫度。
第一是海水中的鹽度。大西洋蒸發量較高,海水裡含有的鹽分就會更多,鹽度分約為每千分之37,所以顯得顏色深,看起來渾渾的,其實海水也很清,太平洋有許多淡水河流流入,同時也是由於南極冰川,冰川融化後水全部流入太平洋,再加上降雨多,蒸發相對較少,海水的鹽分因為大量下雨而被稀釋,鹽度約為百萬分之34,因此顏色相對比較淺。
第二是海水的密度,密度決定著海洋的水位差。太平洋表層海水密度比大西洋低約0.001g/cm³,其實太平洋比大西洋高出約50釐米,因為海洋深層水的流動性差,水壓幾乎不變,所以大西洋的低密度層必須要達到500米才能夠得著太平洋,然而這個數值是很多大的,難以達到。再加上風的影響,太平洋經常刮信風,這就讓海面傾斜,使得太平洋與大西洋交匯一側的海平面比較高。除了這兩個原因,地球的自轉和海底地形等因素,也會對海水的高度差產生影響。
第三是海水的溫度,由於水的成分以及降水和海洋流的影響,水溫略有不同,大西洋的海水較冷,而太平洋的海水溫度較高。
從衛星圖可以看到,兩邊海水有明顯的溫差,一邊藍色一邊紅色。
其實從地圖上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線是有定向的,然而現實卻是不明確的曲線,在表面上看起來像鋸齒線或邊界。其實並不是說兩邊的海水互不相融,我們肉眼看到的是宏觀現象,但是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海水是一種極端混合,它可能隨時間和溫度而變化,但是由於兩種水量很大,變化可以忽略不計,並且具有固定區域,所以就成為我們看到的海洋「三八線」。
這看起來就像一個奇蹟,也許這就是奇蹟,科學與自然的奇蹟。
關注阿良看更多精彩內容,愛你喲QAQ